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效率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及其变迁

来源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jmengm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治理问题作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社会科学的话语自觉。从“简约治理”到“精细治理”作为当前治理模式的重要历史转型,体现了在我国独特的治理体系下,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效率的努力,即如何通过组织流程的再造以及灵活多变的治理技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推动公共目标的实现,并满足人民群众差异化需求的达成度。社会治理效率的多维目标是推动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主导中国社会治理模式经历了简约治理、系统治理、技术性治理等不同阶段,并逐步转变为适应新时代社会治理需求的精细治理模式。理解社会治
其他文献
近代以来,东方各国皆以自国文化为中心来界定"东方文化",因而很难基于"共同文化"的认同来建构东方近现代史.在此情况下,中国学者由东方"共同文化"转向"共同历史"的确认,将东方各国沦为西方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的转型时期视为共有的"近代史",把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的"东方的觉醒"与反抗,视为共同的"现代史",于是"东方"概念的内涵外延也随之发生改变,由"亚洲"扩展为"亚非"乃至"亚非拉",但同时也使用"东方—西方"概念统御之.在"亚非拉"共同历史的撰写中,除了世界通史模式外,还使用了殖民主义史、东方民族主义史、
寻衅滋事罪的口袋化一方面源于观念误解,另一方面源于部分司法不当。其根本原因是忽视了或者不合现实地理解本罪的规范保护目的,结果,学界提出废止寻衅滋事罪立法的观点,其司法实践也出现了异化问题。缺乏以社会秩序法益为条件的规范目的的引导,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目标。本罪的规范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秩序,其建构的根据是,在行为对身体和财物的损害具有低强度性的场合,行为的多次性、行为对象的复数性和行为场所的公开性等因素加强了行为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产生了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缺乏个人法益的佐证,寻衅滋事罪的判断就无可靠抓手。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