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一部力作

来源 :孔学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ng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来以来,复兴儒学与中华传统文化逐渐发展成为知识界与民间的共同呼声。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作了一系列全面而深刻的阐述。这些重要论述既涉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理解与定位、继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也含括在治国理政、培育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以及在民间活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这些重要论述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度阐发习近平同志相关表述的思想意涵,不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于有效地克服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全面复兴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论》(孔学堂书局2019年9月出版)即是一部在客观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系统、深刻阐发习近平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力作。
  本书是李军同志策划,并组织贵州和海南两地的学者共同完成的,主创属于李军同志。他提出了本书的写作内容、篇章结构、各章节基本观点,与学者们反复讨论,集思广益,并逐章逐节审定纲目。他拟定书名、撰写前言、综论及主干章节,并反复打磨修订了全书。在本书立意、书稿策划、资料搜集、纲目构思、观点构建、内容展开,乃至封面设计、审查把关的各方面,李军同志亲力亲为,投注了心力。当然,本书的最终形成,端赖参与写作的专家学者,本书署名“钱海”,即表明它是集体智慧,是各方努力的结晶。
  从根本上来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但要有强大的物质力量,更需要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这一点。本书以中华文化经典为依据,深入剖析了中国梦与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之社会理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也很好地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意义。这就从终极的意义上说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简单地把中华传统文化与腐朽、反动和落后画上等号,因此,基本的文化自信是弘扬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前提,本书第一章即着力阐述这一前提性问题。透过深入剖析习近平同志的相关论述,对中華传统文化做出了非常准确的定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独特标示与精神基因。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确立基本的文化自信,无疑是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根本途径。当然,所谓文化自信绝不能是盲目的自信,因此,强调文化自信也必然要求自觉地吸收一切外来的优秀文化。这即是本书所特别强调的“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创造未来”。如何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未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这可说是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原则。本书第三章对这一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作了很好的阐发。
  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前提即是文化自觉,也就是说,我们要准确地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本书第二章在引证、分析相关经典文本的基础上,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这几个方面,清晰地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相通性。这无疑是从精神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传统文化之当代价值的深刻揭示。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不能停留在理论的层面,只有将中华文化的精神价值落实到个体人格培养以至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到实处。对此,本书也作了具体、全面的阐述。如,本书具体分析了传统美德之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儒道各家的治道对于当今治国理政所可能提供的积极启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系、传统修身智慧的当代价值,以及如何以现代的方式和手段让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活化,等等。
  总之,在深刻领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习近平同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本书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作出了颇具理论深度的阐发。同时,本书也能很好地结合历史经验与当下现实展开论述,全书的论述深入浅出、生动活泼,极具可读性,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就阐释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而言,《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论》无疑是一部难得的佳作、力作。
  (责任编辑:张发贤   责任校对:吴水叶)
其他文献
摘要: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即通过讲学活动传播其心学思想,黔中士子从其学者人数颇多,遂形成全国最早的阳明心学地域学派——黔中王门。黔中王门学者与宦黔心学官员相互配合,自正德后期以迄万历年间,先后整理和刊刻了六部阳明典籍。种类及数量之多,即使置于全国亦十分突出。其中《新刊阳明先生文录续编》,即代表官方的王杏与代表地方的陈文学、叶梧相互合作的产物,乃极为罕见的阳明文集早期单行刻本,无论是版本还是史料价值
期刊
摘要:与西方道德哲学通行的理性、感性两分法不同,自孔子创立儒学开始,其内部便是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从《论语》中分疏出三分法,牢牢抓住这个特点,对于彰显儒家思想特质极为重要。它不仅有助于了解休谟伦理难题何以在孔子身上无法立身,为解决这个困扰西方哲学数百年的问题提供儒家独特的智慧,更有利于认清儒学发展“一源两流”的现象,正确看待孟子与荀子、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将双方融合为一的有机系统
期刊
摘要:本文主要从接受、译介以及再研究的角度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学者在海外中国历史研究方面的成就进行了梳理、总结和评价。这期间,海外中国历史研究从作为文献资料的阶段,经过国别中国史研究阶段,一直到今天的问题史阶段。文章上述三个阶段的出版物(论文、专著、丛书)、学术大事记(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重要的思潮等为出发点,勾勒出这四十年间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海外中国学 中国历史研究
期刊
摘要: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魏晋王弼的玄学思想及近现代汤用彤对魏晋玄学的研究,都有极重要的标志性。这种与现代学术中的“哲学”相关的玄学之思(玄思),如置放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置放在儒家传统思想的脉络中来考量,其曾经发生过的作用究竟是什么?本文将从“魅与惑”,对玄学与玄学研究的作用作双重的断定:“魅”不仅是强调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玄学(尤其是王弼的玄学)和玄学的研究(主要是讨论汤用彤的玄学研究
期刊
摘要:儒道两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产生的思想流派,其分歧也代表着中国文化中最深刻的分歧。那么儒道两家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分歧对于人生又意味着什么?起码从孔子对老子的拜访起,两家不同的关怀侧重就已经蕴含其中;而杨朱之以“为我”标宗与子思之高扬“天命”,又说明儒道两家已经形成了不同的追求指向。到了孟子和庄子,又使两家的宗旨得以精彩地分呈;而“天性”与“德性”也就成为两家不同的精神地基。儒道两家不同的关注视
期刊
摘要:武昌经心、黄州经古书院,追步杭州诂经精舍和广州学海堂,考课也以明理致用为务,是晚清著名的古学书院。今存《经心书院集》《经心书院续集》《黄州课士录》三种课艺总集,可见当日考课的大致情形。经史、经济和词章,这是两书院的学术定位。课艺命题注重融入时代意识和乡邦情结,不仅培植生徒的学问之基、经世之才,也激发生徒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学术、时代和乡邦,是两书院的“情怀”所在,而举业、励志和怡情,则是书院教
期刊
摘要:陈献章诗文集的整理始于陈氏生前,此后明清先后刊刻十余次,各版本间多有补遗修订。陈献章诗文集现存版本可分为五个系统,即罗本、林本、萧本系统;高本、何本、黄本系统;王本系统;何九畴刻本系统及碧玉楼藏版系统。五个版本系统中以王本系统及碧玉楼藏版系统收录最为完备,两版本系统可相互补充。通过对陈献章诗文集版本系统的整理,既可有利于探究陈献章诗文集各版本刊刻的历史背景,又可更清晰地反映当下陈献章诗文集整
期刊
摘要:儒家哲学中知的概念涵义模糊,导致对“知行合一”理解含混。阳明“知行合一”思想,是针对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而言的。若不区分道德意识和一般知识的内涵,必将导致对知行关系的曲解。“原心定罪”与“知行合一”本属不同领域的话语,但从思想逻辑上看,却有内在联系。现实上,二者在各自领域内的评价大不一样。良知作为是非之心具有两层含义,伦理是判断是非善恶的重要原则,因此,“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就是在伦理原则指导下
期刊
摘要:自古以来,儒家视君臣为大义所在,故以弑君为大恶。面对弑君之罪,《公羊传》区分了三个不同层次的责任主体,即天子、方伯或诸侯、臣民。然而在周末礼崩乐坏的政治背景下,臣民通常负有最主要的讨贼义务,不过,《公羊传》又基于对现实情形的具体考量,提出“君子辞”之说,从而宽恕了臣民不能讨贼之过。文章又结合宋以后儒家对此问题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儒家关于此问题所固有的张力。  关键词:君臣 弑君 《春秋》 《公
期刊
近几年,随着信息、数据时代的来临以及微信的普及,人们的精神似乎进入到一个分裂的时代:数十年的同学,因几个不同的帖子,就退群了;从小一块长大的发小,也因为不同的观点,居然不来往了。由此看来,现在人们确实进入到一个价值分裂的时代。但在这种分裂现象的背后,人们的精神也在走向新的整合,而这种整合,恰恰又是通过哲学与文化学者长时间的咀嚼、深思实现的。徐圻先生《思想的印迹——文化问题的哲学断想》(孔学堂书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