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由对当代西方社会问题的诊断而提出其交往行为理论。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生活世界是构成宏观社会理论的基础,是交往行为理论的重要补充。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带有一定的乌托邦倾向,但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迪性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社会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89-01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德国哲学家。其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其力图使西方民主社会获得稳固的基础向更为民主、自由和公正的方向发展的愿景,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交往行为的概述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本概念。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哈贝马斯把交往称之为“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这一概念是由三个论题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一个是交往合理性概念,一个是与“生活世界”和“系统”概念相关的社会概念,一个是关于现代性的社会进化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石是哈贝马斯的理性理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理性化的发展,理性化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发展过程。哈贝马斯是以言语行为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的分析原型的,他认为交往理性蕴含于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结构中。人际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哈贝马斯认为惟有通过语言交往,单独的人才能组合为社会。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交往行动主要是基于语言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的活动,因此建立合理交往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言语的有效性基础。
二、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强调重建交往理性对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实现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将交往行为理论提升为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高度,主张用相互理解、宽容、和解的立场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文化传统和国际关系,认为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是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行为准则,是理想、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具体地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贡献与缺陷是并存的:
第一,哈贝马斯试图以交往理性为批判理论奠定基础,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后现代主义试图完全否定启蒙理性,在它冲击下,一切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主体、理性,似乎都变得不再可相信了。哈贝马斯强调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但他把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视作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把话语共识、行为成功当作交往理性实现与否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以共识真理论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这一方案带有康德“绝对命令”的先验论和实用主义色彩;而且,话语共识并不能保证话语真实、公正、真诚。
第二,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向,但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因此,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仍属于思辩思想家。
第三,面对生活世界日益商品化、官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事业并未终结,人类理性并未泯灭,人类仍有逃离现代性困境的出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试图通过话语共识和民主政治来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实现社会合理化,构建理想的交往共同体甚至世界公民社会来整合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寻找失去的价值和意义。这明显带有马托邦的色彩。
三、行为类型以及合理性
第一,目的行为。“它是工具行为或策略行为,表现为目的合理性的确定,或工具理性的选择,或是二者的结合,它遵循的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规则”。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使其行为依照共同价值的群体相关联。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公正性和正当性。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不涉及孤独的行为者,或孤独的“角色”,也不涉及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关联到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他们自身表演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真诚性。第四,交往行为。它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交往行为的手段是以语言为媒介;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交往行为的目标是通过对话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交往行为的原则是必须以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的贯彻来实现话语的民主、平等和自由,创造一种屏弃一切强制、取消一切差异的所谓“理想的话语状态”,从而使“生活世界”全面合理化。哈贝马斯在完成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由意识的批判到语言的批判的过程中提出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对于揭示交往行为的运行过程、建立共同的道德规范有重要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交往理性为起点对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及资本主义文化缺陷的批判,对深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以一种跨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文化现代性问题具有建设性意义。同时,交往行为理论强调通过对话达成共识,通过共识的建立挽救晚期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弊病和危机,使西方法治的根基建立在和谐共容的对话机制之上,这对于转型时期中国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哈贝馬斯主张人们应该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构建社会的和谐。
作者简介:张典(1992.4-),女,山西晋中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交往理性;社会合理化
中图分类号:B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4-0289-01
尤尔根·哈贝马斯是“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德国哲学家。其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他一方面继承了波普的多元实在论、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米德的符号互动记和帕森斯的行为主义理论,形成了他自己对世界、行为以及这二者的关系的见解;另一方面在继承康德先验主义认识论基础上,吸取了释义学、发生认识论、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的观点和方法,构建了自己的交往行为理论。顺应了现代西方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哲学思潮走向融合的潮流。其力图使西方民主社会获得稳固的基础向更为民主、自由和公正的方向发展的愿景,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交往行为的概述
交往行为是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基本概念。受行为主义的影响,哈贝马斯把交往称之为“交往行为”。哈贝马斯认为这一概念是由三个论题构成的一个复合体,一个是交往合理性概念,一个是与“生活世界”和“系统”概念相关的社会概念,一个是关于现代性的社会进化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石是哈贝马斯的理性理论。哈贝马斯认为现代化的发展就是理性化的发展,理性化是一个复杂的多样发展过程。哈贝马斯是以言语行为作为他的交往行为的分析原型的,他认为交往理性蕴含于以语言为媒介的相互理解的交往结构中。人际交往最基本、最核心的形式是语言,哈贝马斯认为惟有通过语言交往,单独的人才能组合为社会。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哈贝马斯所强调的交往行动主要是基于语言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主体间的理解和认同的活动,因此建立合理交往模式的首要任务是确立言语的有效性基础。
二、重建交往理性,实现社会合理化,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目标
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行为中的基础地位,强调重建交往理性对克服生活世界殖民化、实现社会合理化过程中的决定作用,并将交往行为理论提升为话语伦理学和文化政治学的高度,主张用相互理解、宽容、和解的立场处理不同信仰、价值观、生活方式、人际关系、文化传统和国际关系,认为符合交往理性的话语平等和民主是社会交往、文化交流的行为准则,是理想、公正、稳定的社会秩序建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未来文明发展的方向。具体地说,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贡献与缺陷是并存的:
第一,哈贝马斯试图以交往理性为批判理论奠定基础,动机是值得肯定的;后现代主义试图完全否定启蒙理性,在它冲击下,一切带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包括自由、平等、主体、理性,似乎都变得不再可相信了。哈贝马斯强调重建批判理论的规范基础,但他把真实性、公正性、真诚性视作交往行为的三大有效性要求,把话语共识、行为成功当作交往理性实现与否的标志。这实际上是以共识真理论作为交往行为理论的基础,这一方案带有康德“绝对命令”的先验论和实用主义色彩;而且,话语共识并不能保证话语真实、公正、真诚。
第二,尽管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从“意识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向,但他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批判仍然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因此,从总体上看,哈贝马斯仍属于思辩思想家。
第三,面对生活世界日益商品化、官僚化的现代文明社会,哈贝马斯认为启蒙运动开创的现代性事业并未终结,人类理性并未泯灭,人类仍有逃离现代性困境的出路。这无疑是正确的,但他寄希望于交往理性的重建,试图通过话语共识和民主政治来克服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实现社会合理化,构建理想的交往共同体甚至世界公民社会来整合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关系、寻找失去的价值和意义。这明显带有马托邦的色彩。
三、行为类型以及合理性
第一,目的行为。“它是工具行为或策略行为,表现为目的合理性的确定,或工具理性的选择,或是二者的结合,它遵循的是以经验知识为基础的技术规则”。第二,规范调节行为。它是社会群体成员遵循共同价值规范为取向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使其行为依照共同价值的群体相关联。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公正性和正当性。第三,戏剧行为。戏剧行为不涉及孤独的行为者,或孤独的“角色”,也不涉及某个社会群体的成员,而是关联到互动的各个参与者,他们相互构成观众,并使他们自身表演呈现在诸观众面前。主要关联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要求真诚性。第四,交往行为。它至少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之间通过语言媒介所达到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也就是说,交往行为的主体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的人;交往行为的手段是以语言为媒介;交往行为的主要形式是主体之间的诚实对话;交往行为的目标是通过对话达到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协调一致;交往行为的原则是必须以公众认可的社会规范作为自己的行为规则。
四、交往行为理论的启示
哈贝马斯试图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的贯彻来实现话语的民主、平等和自由,创造一种屏弃一切强制、取消一切差异的所谓“理想的话语状态”,从而使“生活世界”全面合理化。哈贝马斯在完成社会批判理论内部由意识的批判到语言的批判的过程中提出的三种有效性要求对于揭示交往行为的运行过程、建立共同的道德规范有重要意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交往理性为起点对资本主义合法性危机及资本主义文化缺陷的批判,对深化中国现代性问题的思考,以一种跨文化的角度思考中国的文化现代性问题具有建设性意义。同时,交往行为理论强调通过对话达成共识,通过共识的建立挽救晚期资本主义所存在的弊病和危机,使西方法治的根基建立在和谐共容的对话机制之上,这对于转型时期中国和谐社会和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哈贝馬斯主张人们应该以真诚的对话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让人们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构建社会的和谐。
作者简介:张典(1992.4-),女,山西晋中人,西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