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读者对于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的需求越来越大。除了早期的经典名著外,近年来,有越来越多原本仅在文学爱好者中口耳相传的作家先后被引进到国内来。例如前两年的美国南方作家卡森·麦卡勒斯,2009年初的雷蒙德·卡佛,都在国内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在2010年开年伊始,北京燕山出版社重磅推出了又一位鲜为国人所知的大师——这就是被誉为“美国现代文学的先驱者”的舍伍德·安德森,并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了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暗笑》。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人在内的一大批美国现代作家,被称为“大师的老师”。他的地位在美国文坛上是不可忽视的,海明威和福克纳在早期写作时也曾受了他许多提携与教导。这样一名文学大师,在国内却一直很少被引介,之前在国内,仅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曾被翻译出版过,但真正优秀的作家是不会被埋没的,他的名字一直深铸在许多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里。
策划这本书,始于大学时期的一段故事。那是一个萧瑟的深秋,经历了一连串失意和打击的我,无意中从一名朋友手中得来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的英文原著。这是一个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作家,但正是这次阅读让我从此走进了他的世界。继这本书之后,我又拜托在美国的朋友帮我找来了安德森的其它原著,不出所料,它们部部带有浓厚的美国现代文学风格,却又洋溢着宁静淡泊的古典气质,那种亦梦亦幻的意境让人沉溺其中,而安德森所塑造的人物所具有的深邃细腻的内心世界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暗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缘由,不仅因为它是安德森生前最为畅销的作品,更因为这部小说最接近安德森本人的人生。毕业后,进入了出版行业,在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书目中,我竟又想起了舍伍德·安德森。让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到他的伟大,也成为了我的一份心愿。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赞同与支持。“挖掘被遗忘的大师”成为了我的目标。
《暗笑》写于1925年,正是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虽未像欧洲一样备受战争重创,但也属于在战后的恢复发展期,正是百业待兴之时。而作家当时深受爱尔兰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式的意识流影响,并且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十分推崇,书中大量体现了作者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对现代媒体的质疑,以及对现代都市男女的婚姻与情感的剖析。要出版一部作品,仅仅了解这一本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作者有着透彻的了解。与中文类图书不同的是,编者无法直接与作者沟通,更不用说是早已去世多年的作家。为此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许多都是国内没有翻译过的,初步对安德森本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时,我已经将自己从一名文学爱好者的心态彻底转换为了一名策划编辑。
翻译的质量好坏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出色的译本能流传多年还被人念念不忘,乃至成为经典。基于该书原文的难度,译者aurora·G可谓是交出了令我欣喜的答卷。她清新流畅的译文为这本书添彩不少,在现代感十足的同时而又不失原作的深厚大气,一口气读下来,阅读的快感从纸上直入心头。
在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外国文学热潮中,一本书仅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市场切入点和真正打动当下读者心灵的要素。安德森是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大师,他的地位不同于托尔斯泰、卡夫卡之类的经典名家,也不同于当下的欧美畅销小说作家,我对他的定位是: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但同时又抓住了《暗笑》一书中与现实中读者的结合点。他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却又从中能透出些哲理,其带些许黑色喜剧的语言风格,很容易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出版大师的作品自然会有压力,一方面是深感责任,要对得起名家的文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的浮躁之下,一本非快餐文化的文学作品要如何赢得大众读者的注意。我一直是怀着谨慎和忐忑的心态来做这本书的,在策划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包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暗笑》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得到了著名作家苏童、格非和著名外国文学专家余中先的鼎力推荐。他们都表示,自己对这名大师心仪已久,对于他能在中国读者中大放光彩感到非常期待。看到媒体和网上读者给予的纷纷好评,身为编者的我,更是觉得备感欣慰。一名编辑对于所编作品的热忱,始终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么多人对安德森的热爱,也不会有这项选题的成立,更不会有如今《暗笑》这本书的中译本的面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师之作会被挖掘和引介给读者。这也是所有出版人的希望,更是身为文化行业从业者的一份责任。
舍伍德·安德森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包括海明威、福克纳、菲茨杰拉德等人在内的一大批美国现代作家,被称为“大师的老师”。他的地位在美国文坛上是不可忽视的,海明威和福克纳在早期写作时也曾受了他许多提携与教导。这样一名文学大师,在国内却一直很少被引介,之前在国内,仅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小城畸人》曾被翻译出版过,但真正优秀的作家是不会被埋没的,他的名字一直深铸在许多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里。
策划这本书,始于大学时期的一段故事。那是一个萧瑟的深秋,经历了一连串失意和打击的我,无意中从一名朋友手中得来了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的英文原著。这是一个我之前从未听说过的作家,但正是这次阅读让我从此走进了他的世界。继这本书之后,我又拜托在美国的朋友帮我找来了安德森的其它原著,不出所料,它们部部带有浓厚的美国现代文学风格,却又洋溢着宁静淡泊的古典气质,那种亦梦亦幻的意境让人沉溺其中,而安德森所塑造的人物所具有的深邃细腻的内心世界更是令人难以忘怀。《暗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缘由,不仅因为它是安德森生前最为畅销的作品,更因为这部小说最接近安德森本人的人生。毕业后,进入了出版行业,在浩如烟海的外国文学书目中,我竟又想起了舍伍德·安德森。让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到他的伟大,也成为了我的一份心愿。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想法得到了领导的一致赞同与支持。“挖掘被遗忘的大师”成为了我的目标。
《暗笑》写于1925年,正是一战结束后不久,美国虽未像欧洲一样备受战争重创,但也属于在战后的恢复发展期,正是百业待兴之时。而作家当时深受爱尔兰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式的意识流影响,并且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十分推崇,书中大量体现了作者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对现代媒体的质疑,以及对现代都市男女的婚姻与情感的剖析。要出版一部作品,仅仅了解这一本书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作者有着透彻的了解。与中文类图书不同的是,编者无法直接与作者沟通,更不用说是早已去世多年的作家。为此我翻阅了大量资料,其中许多都是国内没有翻译过的,初步对安德森本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在此时,我已经将自己从一名文学爱好者的心态彻底转换为了一名策划编辑。
翻译的质量好坏对于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出色的译本能流传多年还被人念念不忘,乃至成为经典。基于该书原文的难度,译者aurora·G可谓是交出了令我欣喜的答卷。她清新流畅的译文为这本书添彩不少,在现代感十足的同时而又不失原作的深厚大气,一口气读下来,阅读的快感从纸上直入心头。
在目前国内市场上的外国文学热潮中,一本书仅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还要有良好的市场切入点和真正打动当下读者心灵的要素。安德森是二十世纪初的文学大师,他的地位不同于托尔斯泰、卡夫卡之类的经典名家,也不同于当下的欧美畅销小说作家,我对他的定位是:现代文学大师的经典之作。但同时又抓住了《暗笑》一书中与现实中读者的结合点。他写的是平凡人的生活,却又从中能透出些哲理,其带些许黑色喜剧的语言风格,很容易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出版大师的作品自然会有压力,一方面是深感责任,要对得起名家的文字。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当今市场的浮躁之下,一本非快餐文化的文学作品要如何赢得大众读者的注意。我一直是怀着谨慎和忐忑的心态来做这本书的,在策划和出版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包括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专家们,都给予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暗笑》出版的消息传出后,得到了著名作家苏童、格非和著名外国文学专家余中先的鼎力推荐。他们都表示,自己对这名大师心仪已久,对于他能在中国读者中大放光彩感到非常期待。看到媒体和网上读者给予的纷纷好评,身为编者的我,更是觉得备感欣慰。一名编辑对于所编作品的热忱,始终是最重要的。没有这么多人对安德森的热爱,也不会有这项选题的成立,更不会有如今《暗笑》这本书的中译本的面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大师之作会被挖掘和引介给读者。这也是所有出版人的希望,更是身为文化行业从业者的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