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层析法(金标法)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化学发光法)检测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抗体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VID-19)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病例组样本来自2020年1月23日至2月18日在本院住院并确诊为COVID-19的患者,对照组样本来自同期我院非COVID-19的住院患者。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分别采用金标法检测样本中2019-nCOV总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及血浆样本2019-nCOV IgM及2019-nCOV IgG抗体。结果 金标法采用全血样本检测时,与血清血浆的检测结果有1例不一致(1/37,2.7%),未发现统计学差异(χ2=0.083,P=0.959;χ2=0.078,P=0.962)。两种方法采用血清与血浆样本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COVID-19患者发热超过5天后血清IgG水平明显升高,其中有10例患者超过30AU/mL(76.9%),仅5例为IgM阳性(38.5%)。结论 金标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019-nCOV抗体均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手段,其中化学发光法检测IgM和IgG可为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
关键词:2019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抗体;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85-02
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并在短时间内向全国乃至境外蔓延[1]。该病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目前COVID-19已被我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2]。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寻找快速有效的COVID-19筛查及诊断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三种检测2019-nCOV抗体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COVID-19筛查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血液样本来源于2020年1月23日至2月18日在我院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病例组13例为确诊COVID-19的患者,确诊标准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1.3±17.4岁。患者发热时间为3~19天,平均11.2±5.5天。对照组24例为非COVID-19的住院患者,并排除免疫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9.2±16.8岁。于2020年2月17~18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所有样本同一批检测。其中血清样本为黄色促凝管采集静脉血3mL;血浆样本为紫色EDTA-K2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mL,分别3000r/min离心15min,全血样本为紫色EDTA-K2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mL。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二、检测原理及判读标准
金标法试剂盒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公司赠送。检测原理: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用捕获法检测样本中的2019-nCOV总抗体。判读标准:检测区及质控区各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为阳性,仅质控区出现红色反应线为阴性。
化学发光法试剂盒为深圳市新产业生物技术公司赠送。检测原理:化学发光免疫间接法,采用重组抗原包被磁性微球,小分子发光标记物标记单克隆抗体,利用底物液启动化学发光反应,产生光信号,通过相对光强度计算待测抗体浓度。判读标准:<0.900AU/mL为阴性,≥1.10AU/mL为阳性,(0.900~1.10)AU/mL判断为疑似,其中IgM检测范围为(0.050~30.0)AU/mL,IgG检测范围为(0.020~30.0)AU/mL。
三、检测方案
分别采用金标法检测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中2019-nCOV总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及血浆样本2019-nCOV IgM及2019-nCOV IgG。“疑似”结果视为阳性。
四、统计学分析
金标法为定性试验,检测结果为分类变量,采用“阴性”或“阳性”表示。化学发光法为半定量实验,根据检测数值判定为“阴性”或“阳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绘图软件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病例组13例COVID-19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其中重症患者10例,占76.9%。12例患者就诊时有发热症状(92.3%),咳嗽多见(84.6%)。实验室检查常见C反应蛋白(69.2%)、D-二聚体升高(61.5%)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3.8%),没有一例出现白细胞总数降低。所有患者至少一次在咽拭子或痰标本中检出2019-nCOV核酸阳性。
二、不同样本类型对2019-nCOV抗體结果的影响
采用金标法及化学发光法对同一例患者的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进行2019-nCOV抗体检测,2019-nCOV IgM及IgG抗体检测,并比较不同类型样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金标法采用全血样本检测时,与血清血浆的检测结果有1例不一致(1/37,2.7%),未发现统计学差异(χ2=0.083,P=0.959;χ2=0.078,P=0.962)。两种方法采用血清与血浆样本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 三、不同采血时间COVID-19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及IgG含量
以患者发热时间开始计算,观察不同采血时间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及IgG含量差异。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发热超过5天后采血,体内IgG水平升高明显,其中有10例患者超过30AU/mL(76.9%)。13例患者中仅5例为IgM阳性(38.5%),其中2例IgM含量超过15AU/mL均为重症患者。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COVID-19的诊断要求增加血清学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本研究选取较常见的三种抗体检测方法,分别为金标法、荧光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对COVID-19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发现,样本类型几乎不影响检验结果,但由于全血样本在判读结果时红细胞可能造成轻微的干扰,因此金标法及荧光法的检测建议采用血清或血浆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IgM和IgG只可以采用血清及血浆标本,经比较二者结果完全一致,可根据临床需求采用其中一种。
本研究中,由于采血时间较滞后,大部分患者采血时IgM抗体滴度较低,仅1例重症患者在病程第17天仍保持较高滴度的IgM(15.08AU/mL),另一例重症患者处于发热第6天采血,IgM含量大于30AU/mL。
综上,金标法、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019-nCOV抗体均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手段,其中化学发光法检测IgM和IgG可为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仅纳入13例病例,应在后续研究中加大样本量,多个时间点采血,进一步明确抗体检测在COVID-19中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http://www.cntcm.com.cn/2020-03/05/content_72030.htm,2020-03-05.
[2]高亭,徐仰玲,何小鹏,等.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0,19(02):148-153.
[3]王旭东,施健,丁伟峰,等.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状况与应用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20,38(02):81-84.
基金项目:佛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攻关专项(2020001000431)
关键词:2019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抗体;免疫层析法;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R5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2-085-02
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患者,并在短时间内向全国乃至境外蔓延[1]。该病主要经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目前COVID-19已被我国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2]。早发现早治疗,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寻找快速有效的COVID-19筛查及诊断方法,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对三种检测2019-nCOV抗体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其在COVID-19筛查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血液样本来源于2020年1月23日至2月18日在我院感染科及重症医学科的住院患者,其中病例组13例为确诊COVID-19的患者,确诊标准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1],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20~76岁,平均年龄51.3±17.4岁。患者发热时间为3~19天,平均11.2±5.5天。对照组24例为非COVID-19的住院患者,并排除免疫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患者,男17例,女7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9.2±16.8岁。于2020年2月17~18日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所有样本同一批检测。其中血清样本为黄色促凝管采集静脉血3mL;血浆样本为紫色EDTA-K2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mL,分别3000r/min离心15min,全血样本为紫色EDTA-K2抗凝管采集静脉血2mL。同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
二、检测原理及判读标准
金标法试剂盒为广州万孚生物技术公司赠送。检测原理:采用免疫层析技术,用捕获法检测样本中的2019-nCOV总抗体。判读标准:检测区及质控区各出现一条红色反应线为阳性,仅质控区出现红色反应线为阴性。
化学发光法试剂盒为深圳市新产业生物技术公司赠送。检测原理:化学发光免疫间接法,采用重组抗原包被磁性微球,小分子发光标记物标记单克隆抗体,利用底物液启动化学发光反应,产生光信号,通过相对光强度计算待测抗体浓度。判读标准:<0.900AU/mL为阴性,≥1.10AU/mL为阳性,(0.900~1.10)AU/mL判断为疑似,其中IgM检测范围为(0.050~30.0)AU/mL,IgG检测范围为(0.020~30.0)AU/mL。
三、检测方案
分别采用金标法检测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中2019-nCOV总抗体,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及血浆样本2019-nCOV IgM及2019-nCOV IgG。“疑似”结果视为阳性。
四、统计学分析
金标法为定性试验,检测结果为分类变量,采用“阴性”或“阳性”表示。化学发光法为半定量实验,根据检测数值判定为“阴性”或“阳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绘图软件采用GraphPad Prism 5.0软件,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病例组13例COVID-19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男8例,女5例。其中重症患者10例,占76.9%。12例患者就诊时有发热症状(92.3%),咳嗽多见(84.6%)。实验室检查常见C反应蛋白(69.2%)、D-二聚体升高(61.5%)及淋巴细胞计数减少(53.8%),没有一例出现白细胞总数降低。所有患者至少一次在咽拭子或痰标本中检出2019-nCOV核酸阳性。
二、不同样本类型对2019-nCOV抗體结果的影响
采用金标法及化学发光法对同一例患者的血清、血浆及全血样本进行2019-nCOV抗体检测,2019-nCOV IgM及IgG抗体检测,并比较不同类型样本对检测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金标法采用全血样本检测时,与血清血浆的检测结果有1例不一致(1/37,2.7%),未发现统计学差异(χ2=0.083,P=0.959;χ2=0.078,P=0.962)。两种方法采用血清与血浆样本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 三、不同采血时间COVID-19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及IgG含量
以患者发热时间开始计算,观察不同采血时间患者血清中2019-nCOV IgM及IgG含量差异。结果显示,COVID-19患者发热超过5天后采血,体内IgG水平升高明显,其中有10例患者超过30AU/mL(76.9%)。13例患者中仅5例为IgM阳性(38.5%),其中2例IgM含量超过15AU/mL均为重症患者。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对COVID-19的诊断要求增加血清学诊断: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4倍及以上升高。本研究选取较常见的三种抗体检测方法,分别为金标法、荧光免疫法及化学发光法,对COVID-19患者及对照组患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和比较。结果发现,样本类型几乎不影响检验结果,但由于全血样本在判读结果时红细胞可能造成轻微的干扰,因此金标法及荧光法的检测建议采用血清或血浆标本。化学发光法检测IgM和IgG只可以采用血清及血浆标本,经比较二者结果完全一致,可根据临床需求采用其中一种。
本研究中,由于采血时间较滞后,大部分患者采血时IgM抗体滴度较低,仅1例重症患者在病程第17天仍保持较高滴度的IgM(15.08AU/mL),另一例重症患者处于发热第6天采血,IgM含量大于30AU/mL。
综上,金标法、荧光法和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019-nCOV抗体均可作为COVID-19的辅助诊断手段,其中化学发光法检测IgM和IgG可为恢复期血浆治疗COVID-19提供重要实验室依据。然而,由于条件限制,本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仅纳入13例病例,应在后续研究中加大样本量,多个时间点采血,进一步明确抗体检测在COVID-19中的应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EB/OL].http://www.cntcm.com.cn/2020-03/05/content_72030.htm,2020-03-05.
[2]高亭,徐仰玲,何小鹏,等.40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20,19(02):148-153.
[3]王旭东,施健,丁伟峰,等.2019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的研究状况与应用探讨[J].临床检验杂志,2020,38(02):81-84.
基金项目:佛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应急攻关专项(2020001000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