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能力。本文就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提出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例如,在高中学习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是:第一节显示图标;第二节运动图标;第三节影视图标;第四节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由此可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
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发布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例如,在高中学习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是:第一节显示图标;第二节运动图标;第三节影视图标;第四节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由此可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
五、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如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以及把作品放到网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要鼓励学生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