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手机APP上的“未读消息”提示,你是否总是习惯性地将它点开,不然就浑身不舒服;睡前必须上厕所,即使没有尿意也要去一趟厕所;走路碰到砖缝、裂缝,一定要迈一大步跨过去……难道我们都有强迫症?
特邀专家 李斌彬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
“逼死强迫症”头像走红微信圈
最近,一组号称能够“专治强迫症”的微信头像在微信圈里火了。
这组微信头像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头像的右上方增加了一个红色的角标,角标中有一个数字“1”,看上去就像有未读的信息。不过当你点击头像阅读信息时,却发现竟是一个恶作剧,既没有未读消息,数字角标也无法消除。
虽然仅仅是一个恶作剧,但这对那些号称有强迫症的人绝对是“眼中钉,肉中刺”,总是忍不住去点击头像,想把这个数字除掉……不少网友看完后纷纷表示:“看了之后强迫症发作,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受不了,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专家解读
强迫性人格不等于强迫症
案例中这种总是忍不住去“点击微信头像上数字”的行为,其实就是有些人觉得手机画面不整洁,害怕错过未读的信息,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以至于总忍不住反复地点击,想把右上角的数字“点掉”。但是这种行为还没有网友们所说的“强迫症”那么严重,充其量只能算是有一点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不是病,它只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强迫性人格特质的人,性格中有追求完美、行为刻板、过分讲求规则等特点,所以,行事往往求全责备、谨小慎微。例如有些白领遇到工作繁忙、压力过大的时候,总担心自己犯错,于是便会反复检查。
不过,虽然强迫性人格不等于强迫症,但是研究发现,有一大部分强迫症患者在患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因此,强迫性人格者也要进行心理调节,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学会顺其自然。如果内心总是受到某些事情困扰,还是应该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行为表现有: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很容易往坏处想,常处于莫名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2、做事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标准超高,注重细节过程,眼界比较局限,缺乏宏观意识。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对新事物接受慢,不愿意打破习惯的生活方式。
总之,强迫性人格一般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多次重复不一定是强迫症
锁门之后谨慎起见,多检查了几遍就是强迫症?有洁癖、觉得哪儿都脏就是强迫症?
其实,这些还都称不上强迫症,只不过是人们通过重复的行为来获得确定感、安全感的本能而已。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远古时期。那时的人类对世界充满了恐惧,自然要通过反复的检查来获得安全感。所以,反复出现一些行为未必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这种强迫思维往往与安全、健康有关,总是不由自主、反复地闯入大脑。而且,患者虽然明知这些担忧没必要,却控制不住自己,只能通过强迫行为来抵消这些担忧。例如有的患者总担心出门时没锁好门,必须要反复检查十几次,甚至有些人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必须在锁门之后在门口转一圈,完成一个仪式,方能得到缓解。此外,有的患者总担心手接触别的东西之后会染上绝症,于是便会反复洗手,手指洗破了也不停止;有的患者走在马路上,认为遇见大树就要围着转一圈,否则就会发生危险;还有的患者出门时,必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门……这些患者明知这些举动不合理,甚至很奇怪,也想尽办法控制自己,但却停不下来,以至于带来巨大的焦虑和痛苦,甚至不能工作、严重影响生活。
家教越严越容易“强迫”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都与本身的性格特点有关。多数青年患者非常爱干净,他们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此外,科学研究还发现,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某些区域往往存在功能异常。这些区域主要是大脑负责处理和评估危险的地方,而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区域往往过于活跃,抑制能力弱,以至于大脑会不断发出警报,提示要考虑各种危险,从而表现出强迫症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时期过于严苛的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强迫症一大诱因。例如有些父母太过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做事谨小慎微、追求完美、永远不能满足、永远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总是反思、批判和否定自我,结果很容易患上强迫症。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忌过于苛责地教育,应多与孩子沟通,少指责孩子,多挖掘、放大孩子的优点,多鼓励、接纳他们,避免思维和行为偏激。
“药物+心理”治疗强迫症
尽管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显示强迫症的发病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临床上用来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均为抗抑郁药物,通过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来改善强迫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森田疗法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指导强迫症病人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并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行动,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经过系统的森田疗法,患者心理上的冲突很快能够得到消除,矛盾与痛苦迅速减轻,强迫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不过,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抗强迫的效果,并且还可能需要维持一段时间来巩固。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物理治疗。
自我筛查问卷
1.你是否有很难摆脱的不愉快想法?
2.你是否担心自己会冲动地伤害他人?
3.你是否需要一遍遍地数数、洗手或检查物品?
4.你是否担心自己的某些关于宗教的想法是不正确或是不道德的?
5.你是否在一些关于性的想法上存在困扰?
6.你做事情是否强调对称或严格的次序?
7.你的房间是否很乱?
8.这些忧虑和行为是否已经干扰到工作、家庭或社会活动?
当上面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时,说明你有强迫症状,有必要找医生咨询。
特邀专家 李斌彬
北京回龙观医院临床心理科博士
“逼死强迫症”头像走红微信圈
最近,一组号称能够“专治强迫症”的微信头像在微信圈里火了。
这组微信头像的特殊之处在于,在头像的右上方增加了一个红色的角标,角标中有一个数字“1”,看上去就像有未读的信息。不过当你点击头像阅读信息时,却发现竟是一个恶作剧,既没有未读消息,数字角标也无法消除。
虽然仅仅是一个恶作剧,但这对那些号称有强迫症的人绝对是“眼中钉,肉中刺”,总是忍不住去点击头像,想把这个数字除掉……不少网友看完后纷纷表示:“看了之后强迫症发作,明明知道是假的还是受不了,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
专家解读
强迫性人格不等于强迫症
案例中这种总是忍不住去“点击微信头像上数字”的行为,其实就是有些人觉得手机画面不整洁,害怕错过未读的信息,产生了一种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以至于总忍不住反复地点击,想把右上角的数字“点掉”。但是这种行为还没有网友们所说的“强迫症”那么严重,充其量只能算是有一点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不是病,它只是一种人格特质。具有强迫性人格特质的人,性格中有追求完美、行为刻板、过分讲求规则等特点,所以,行事往往求全责备、谨小慎微。例如有些白领遇到工作繁忙、压力过大的时候,总担心自己犯错,于是便会反复检查。
不过,虽然强迫性人格不等于强迫症,但是研究发现,有一大部分强迫症患者在患病前具有强迫性人格。因此,强迫性人格者也要进行心理调节,不要过于追求完美,学会顺其自然。如果内心总是受到某些事情困扰,还是应该及时向心理医生求助。
有一种人格类型叫做“强迫性人格”
强迫性人格行为表现有:
1、心里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思虑过多,对自己做的事总没把握,很容易往坏处想,常处于莫名的紧张和焦虑状态。
2、做事苛求完美,对自己要求标准超高,注重细节过程,眼界比较局限,缺乏宏观意识。
3、行为循规蹈矩,不知变通,对新事物接受慢,不愿意打破习惯的生活方式。
总之,强迫性人格一般给人以刻板、僵死、缺乏生命活力的印象。
多次重复不一定是强迫症
锁门之后谨慎起见,多检查了几遍就是强迫症?有洁癖、觉得哪儿都脏就是强迫症?
其实,这些还都称不上强迫症,只不过是人们通过重复的行为来获得确定感、安全感的本能而已。这种自我保护的本能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历史的远古时期。那时的人类对世界充满了恐惧,自然要通过反复的检查来获得安全感。所以,反复出现一些行为未必就是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这种强迫思维往往与安全、健康有关,总是不由自主、反复地闯入大脑。而且,患者虽然明知这些担忧没必要,却控制不住自己,只能通过强迫行为来抵消这些担忧。例如有的患者总担心出门时没锁好门,必须要反复检查十几次,甚至有些人为了摆脱这种困扰,必须在锁门之后在门口转一圈,完成一个仪式,方能得到缓解。此外,有的患者总担心手接触别的东西之后会染上绝症,于是便会反复洗手,手指洗破了也不停止;有的患者走在马路上,认为遇见大树就要围着转一圈,否则就会发生危险;还有的患者出门时,必先向前走两步,再向后退一步,然后才走出门……这些患者明知这些举动不合理,甚至很奇怪,也想尽办法控制自己,但却停不下来,以至于带来巨大的焦虑和痛苦,甚至不能工作、严重影响生活。
家教越严越容易“强迫”
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
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都与本身的性格特点有关。多数青年患者非常爱干净,他们个性顺从、办事认真;成人患者一般时间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遇事过于谨慎、优柔寡断,对自己要求过分严格,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此外,科学研究还发现,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某些区域往往存在功能异常。这些区域主要是大脑负责处理和评估危险的地方,而在强迫症患者的大脑中,这些区域往往过于活跃,抑制能力弱,以至于大脑会不断发出警报,提示要考虑各种危险,从而表现出强迫症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儿童时期过于严苛的家庭教育也是导致强迫症一大诱因。例如有些父母太过追求完美,对孩子的要求过于严苛,会给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至于使孩子从小就形成做事谨小慎微、追求完美、永远不能满足、永远认为自己做得不够,总是反思、批判和否定自我,结果很容易患上强迫症。因此,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忌过于苛责地教育,应多与孩子沟通,少指责孩子,多挖掘、放大孩子的优点,多鼓励、接纳他们,避免思维和行为偏激。
“药物+心理”治疗强迫症
尽管强迫症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研究显示强迫症的发病与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功能异常有关。临床上用来治疗强迫症的常用药物均为抗抑郁药物,通过使失衡的神经递质趋向正常来改善强迫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目前强迫症治疗的主要手段。其中,森田疗法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指导强迫症病人正视消极体验,接受各种症状的出现,并在顺应自然的态度指导下行动,把心思放在应该去做的事情上。经过系统的森田疗法,患者心理上的冲突很快能够得到消除,矛盾与痛苦迅速减轻,强迫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不过,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心理治疗,都并非立竿见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抗强迫的效果,并且还可能需要维持一段时间来巩固。难治性的强迫症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物理治疗。
自我筛查问卷
1.你是否有很难摆脱的不愉快想法?
2.你是否担心自己会冲动地伤害他人?
3.你是否需要一遍遍地数数、洗手或检查物品?
4.你是否担心自己的某些关于宗教的想法是不正确或是不道德的?
5.你是否在一些关于性的想法上存在困扰?
6.你做事情是否强调对称或严格的次序?
7.你的房间是否很乱?
8.这些忧虑和行为是否已经干扰到工作、家庭或社会活动?
当上面一条或一条以上的症状持续存在,且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时,说明你有强迫症状,有必要找医生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