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自2012年2月全国联网以来,已经在防控贿赂犯罪、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诚信建设、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今年2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实施了最新的《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对查询受理、告知、应用、反馈、异议与投诉等作了更加规范、细致的规定。但与此同时,这项工作的推进不得不面对一些新困难、新挑战,有制度管理的问题,有纪律的问题,也有责任心的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档案录入不够规范细致
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在2012年之前,完成1997年以来的相关行贿、受贿犯罪及行为信息资料的补录工作。信息收集录入的高要求、高强度与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的有限人手构成矛盾,部分基层院行贿犯罪档案录入工作存在无法录入、错误录入、不完全录入等问题。
案件资料移送不及时、不完整,导致录入不及时甚至无法录入。由于有些基层院反贪、公诉等部门,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项目内容和职责分工移送贿赂案件资料,预防部门也没有主动收集、及时掌握,导致信息录入工作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有的案件办结时间已久,经办人难以找到,案卷已封存在法院甚至档案馆。同时,新录入的信息还得与反贪、公诉等部门充分协调,在时间紧迫、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延误。
录入标准掌握不规范导致错误录入。录入系统中所列的项目没有一个比较统一、规范的录入标准,有些选项的设置不够科学。如:关于年龄栏的填写是按照立案之日、案发之日、判决之日还是录入之日起算;判决书里涉及有行贿行为而没有立案的行贿人,如何填写立案时间、判决结果、判决时间;犯罪事实中涉案金额一栏有人民币、美元、港元等多种情况时如何填写;一个行贿人涉及多个案件的情况,是按照所涉案件分别录入还是统一录入;如统一录入,那么“犯罪事实档案”中,立案时间、涉案金额、处理时间等如何填写,等等。这些问题尚需高检进一步统一规范,才能保证准确录入。
法律文书内容不全导致录入信息无法通过审核。如在受贿案件判决书中,行贿人信息过于简单,只有姓名和单位名称,缺少性别、身份证号码或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必填信息,录入信息无法通过审核,致使很多已经录入系统的信息无法提交查询。如要收集这部分身份识别信息,需到法院调取原始案卷,倘若原始案卷中也无身份证等信息,需要凭借其他信息去公安部门调查行贿人户籍,工作量十分巨大。
案件改变管辖或判决后变更罪名没有录入。一些案件系上级院交办或因侦查需要等原因移送其他院而没有录入;也有个别案件立案时是受贿罪,判决时改为贪污罪,或立案时是行贿罪,判决时改为偷税罪和挪用资金罪等等而没有录入。
软件设计不合理导致重复录入。不少项目信息在检察院内部的统计软件和档案系统已有输入,软件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兼容这些数据,而不应重新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很多窝案、串案的受贿与行贿信息是互相交叉的,只要对行贿犯罪、行贿行为录入,并做好受贿犯罪、受贿行为的关联录入即可,不用再单独开立受贿犯罪、受贿行为案卡,反之亦然。但现有软件要求受贿犯罪、受贿行为要输入行贿人、行贿行为信息,行贿罪、行贿行为中又要输入受贿人、受贿行为信息,既繁琐又重复。
行贿行为是否纳入有待研究
日前,高检下发了新的查询工作规定,但还没有制定新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办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仍局限于行贿犯罪,非罪行贿行为不对外提供查询。查询系统信息运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程度偏低构成矛盾。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两高”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从今年起,对行贿万元以上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目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查到有犯罪记录的比例正逐年减少,而有犯罪记录的单位和个人改头换面,规避查询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打击行贿犯罪的效果有减弱趋势。因此,长远看来,应考虑全面开放对非罪行贿行为的查询,扩增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功能,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
当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也应以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为前提。一些地方检察机关通过扩大查询范围、提供非罪行贿行为信息给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用于行政处罚或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对有关行贿单位或个人进行投标资格限制等处理,间接开展非罪行贿行为查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而言有待商榷。一个地区掌握的非罪行贿行为信息十分有限,主要局限于当地的知名企业和项目经理,无法对全省甚至全国有行贿行为的企业和项目经理进行准入限制。同时,查询效果也仅在当地有效,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对相关企业进行准入限制,并不能平等地保护潜在的各类市场主体。
一旦开放对行贿行为的查询,还必须考虑检察机关参与查询结果处置的指导监督与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职能的整合问题。现有规定明确要求,有行贿犯罪记录的,检察机关只提供查询结果,不参与、不干预有关部门对结果的处置和运用。行贿犯罪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效果,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对查到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主体,一般都会进行准入限制。如果放开对非罪行贿行为的查询,不仅查询到的行贿行为数量将大增,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也将扩大。因此,有必要充分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指导监督有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做好结果处置运用,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
查询系统待升级完善
查询系统的功能,不仅要求支持行贿犯罪和行为的查询,还要实现对犯罪的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等。但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在查询过程中发现查询软件的使用功能、实际操作存在的不足,难以满足查询系统信息管理的多功能、高效率需要。
有些基层院在查询过程中,不审查申请人提供的“单位名称”是否为全称,导致明明有犯罪记录的也查不出来;对申请人的申请、身份证复印件、联系电话以及申请是否具有合理性,咨询公司来代理查询是否与查询事项有工作上的关联性审查不严;对查询的起止时间把握不准。申请查询的单位往往提出明确的查询起止年限,但高检没有明确规定查询的起止年限,有的查询专管人员未按照要求设定查询的起止时间,均按5年起算,可能会漏查犯罪单位或个人。 在工作管理上,一些查询、审核人员一人兼任或一人同时掌握查询、审核的密钥。对经查询有行贿记录的主体不跟踪掌握改进情况,反馈不及时。
另外,高检实施全国联网查询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但查询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仍然不准确,统计数据有错误。这些问题,有的是制度管理问题,有的是纪律问题,也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挑战需积极应对
【收集、录入环节】
健全案件资料及时移送等相关工作机制。行贿犯罪档案信息录入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级院反贪、公诉、预防等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协调配合,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录入。依托各级院预防领导小组平台,严格执行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体化相关规定,建立相应的案件资料及时移送等工作机制,明确移送资料的时限要求、项目内容和职责分工等。及时移送、收集贿赂案件法律文书和相关资料,确保全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维护。
规范对行贿、受贿犯罪信息收集和录入工作。行贿、受贿犯罪信息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时性和完整性,直接决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功效与价值,决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能否产生客观、公平、公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检察机关预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行贿、受贿犯罪信息收集和录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下去,认真按照高检最新出台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规定,对信息录入的内容、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
加强对行贿、受贿行为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行贿行为信息在一定范围以一定方式纳入查询是大势所趋,去年各地已根据高检要求开始全面收集、录入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信息,为下一步提供非罪行贿行为查询打下了基础。今后仍然要切实抓好对行贿、受贿行为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
【查询、处置环节】
健全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平台,全面推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职务犯罪之所以屡禁不止,行贿现象泛滥是主要原因。检察机关要积极协助、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工程招投标等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之一。这项工作的强制性查询范围现在还不够广泛,有必要予以全面推进,不仅要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全方位引入,还要加强相关宣传推广,使其扩大到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公共资源交易、民生投资、工商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建立防控贿赂犯罪长效机制,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扩大查询范围,将行贿行为间接或直接地纳入查询。在全面收集行贿犯罪、行贿行为和受贿犯罪、受贿行为信息的基础上,与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的信用体系对接,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提供相关查询或建议。
建立行贿档案查询处置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做好查询结果的处置、跟踪工作,充分发挥查询系统作用,从源头上设置一道诚信体系关卡。另外,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在限制行贿人进入市场的同时,还要追缴因行贿所得的全部非法利益,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最大限度地加大行贿人的违法成本与风险,以期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促预防信息化建设
今年高检已停止使用预防业务统计等四种统计软件,统一使用新版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系统软件。同时,高检将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人员的犯罪记录查询等工作。为此,要根据高检的统一部署,于近期做好新版软件的安装和有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统计培训工作,并着手准备全面录入职务犯罪信息。充分运用预防工作的内外平台,从机制建设、信息建设和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不断探索,开发应用于内部局域网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和基于互联网的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两套网络信息系统,使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与它们内接外联,形成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系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三位一体”的预防信息化建设格局。在此基础上,认真开展职务犯罪分析预测,提出预防对策建议,真正发挥预防部门作为职务犯罪信息监测分析中心的功能作用。
编辑:姚培琪
档案录入不够规范细致
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地检察机关在2012年之前,完成1997年以来的相关行贿、受贿犯罪及行为信息资料的补录工作。信息收集录入的高要求、高强度与检察机关预防部门的有限人手构成矛盾,部分基层院行贿犯罪档案录入工作存在无法录入、错误录入、不完全录入等问题。
案件资料移送不及时、不完整,导致录入不及时甚至无法录入。由于有些基层院反贪、公诉等部门,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限要求、项目内容和职责分工移送贿赂案件资料,预防部门也没有主动收集、及时掌握,导致信息录入工作不及时、不全面、不准确。有的案件办结时间已久,经办人难以找到,案卷已封存在法院甚至档案馆。同时,新录入的信息还得与反贪、公诉等部门充分协调,在时间紧迫、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延误。
录入标准掌握不规范导致错误录入。录入系统中所列的项目没有一个比较统一、规范的录入标准,有些选项的设置不够科学。如:关于年龄栏的填写是按照立案之日、案发之日、判决之日还是录入之日起算;判决书里涉及有行贿行为而没有立案的行贿人,如何填写立案时间、判决结果、判决时间;犯罪事实中涉案金额一栏有人民币、美元、港元等多种情况时如何填写;一个行贿人涉及多个案件的情况,是按照所涉案件分别录入还是统一录入;如统一录入,那么“犯罪事实档案”中,立案时间、涉案金额、处理时间等如何填写,等等。这些问题尚需高检进一步统一规范,才能保证准确录入。
法律文书内容不全导致录入信息无法通过审核。如在受贿案件判决书中,行贿人信息过于简单,只有姓名和单位名称,缺少性别、身份证号码或单位组织机构代码等必填信息,录入信息无法通过审核,致使很多已经录入系统的信息无法提交查询。如要收集这部分身份识别信息,需到法院调取原始案卷,倘若原始案卷中也无身份证等信息,需要凭借其他信息去公安部门调查行贿人户籍,工作量十分巨大。
案件改变管辖或判决后变更罪名没有录入。一些案件系上级院交办或因侦查需要等原因移送其他院而没有录入;也有个别案件立案时是受贿罪,判决时改为贪污罪,或立案时是行贿罪,判决时改为偷税罪和挪用资金罪等等而没有录入。
软件设计不合理导致重复录入。不少项目信息在检察院内部的统计软件和档案系统已有输入,软件设计过程中应考虑如何兼容这些数据,而不应重新大范围的收集和整理。同时,很多窝案、串案的受贿与行贿信息是互相交叉的,只要对行贿犯罪、行贿行为录入,并做好受贿犯罪、受贿行为的关联录入即可,不用再单独开立受贿犯罪、受贿行为案卡,反之亦然。但现有软件要求受贿犯罪、受贿行为要输入行贿人、行贿行为信息,行贿罪、行贿行为中又要输入受贿人、受贿行为信息,既繁琐又重复。
行贿行为是否纳入有待研究
日前,高检下发了新的查询工作规定,但还没有制定新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办法,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仍局限于行贿犯罪,非罪行贿行为不对外提供查询。查询系统信息运用的高标准、严要求与检察机关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程度偏低构成矛盾。
近年来,国家加大对行贿犯罪的打击力度,“两高”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从今年起,对行贿万元以上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但目前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查到有犯罪记录的比例正逐年减少,而有犯罪记录的单位和个人改头换面,规避查询的情况却越来越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对打击行贿犯罪的效果有减弱趋势。因此,长远看来,应考虑全面开放对非罪行贿行为的查询,扩增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功能,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力度。
当然,加大对行贿行为的打击也应以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为前提。一些地方检察机关通过扩大查询范围、提供非罪行贿行为信息给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用于行政处罚或列入不良行为记录,对有关行贿单位或个人进行投标资格限制等处理,间接开展非罪行贿行为查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就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而言有待商榷。一个地区掌握的非罪行贿行为信息十分有限,主要局限于当地的知名企业和项目经理,无法对全省甚至全国有行贿行为的企业和项目经理进行准入限制。同时,查询效果也仅在当地有效,不能在更大范围内对相关企业进行准入限制,并不能平等地保护潜在的各类市场主体。
一旦开放对行贿行为的查询,还必须考虑检察机关参与查询结果处置的指导监督与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职能的整合问题。现有规定明确要求,有行贿犯罪记录的,检察机关只提供查询结果,不参与、不干预有关部门对结果的处置和运用。行贿犯罪对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具有十分严重的负面效果,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对查到有行贿犯罪记录的主体,一般都会进行准入限制。如果放开对非罪行贿行为的查询,不仅查询到的行贿行为数量将大增,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也将扩大。因此,有必要充分履行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职能,指导监督有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做好结果处置运用,真正发挥检察机关参与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职能作用。
查询系统待升级完善
查询系统的功能,不仅要求支持行贿犯罪和行为的查询,还要实现对犯罪的统计分析和预测预警等。但目前,各级检察机关在查询过程中发现查询软件的使用功能、实际操作存在的不足,难以满足查询系统信息管理的多功能、高效率需要。
有些基层院在查询过程中,不审查申请人提供的“单位名称”是否为全称,导致明明有犯罪记录的也查不出来;对申请人的申请、身份证复印件、联系电话以及申请是否具有合理性,咨询公司来代理查询是否与查询事项有工作上的关联性审查不严;对查询的起止时间把握不准。申请查询的单位往往提出明确的查询起止年限,但高检没有明确规定查询的起止年限,有的查询专管人员未按照要求设定查询的起止时间,均按5年起算,可能会漏查犯罪单位或个人。 在工作管理上,一些查询、审核人员一人兼任或一人同时掌握查询、审核的密钥。对经查询有行贿记录的主体不跟踪掌握改进情况,反馈不及时。
另外,高检实施全国联网查询平台,实现了数据共享,但查询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仍然不准确,统计数据有错误。这些问题,有的是制度管理问题,有的是纪律问题,也有的是责任心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面对挑战需积极应对
【收集、录入环节】
健全案件资料及时移送等相关工作机制。行贿犯罪档案信息录入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各级院反贪、公诉、预防等部门之间加强沟通联系、协调配合,确保及时、全面、准确录入。依托各级院预防领导小组平台,严格执行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一体化相关规定,建立相应的案件资料及时移送等工作机制,明确移送资料的时限要求、项目内容和职责分工等。及时移送、收集贿赂案件法律文书和相关资料,确保全国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数据的及时更新维护。
规范对行贿、受贿犯罪信息收集和录入工作。行贿、受贿犯罪信息录入的数量和质量、及时性和完整性,直接决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的功效与价值,决定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能否产生客观、公平、公正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检察机关预防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把行贿、受贿犯罪信息收集和录入作为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坚持下去,认真按照高检最新出台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规定,对信息录入的内容、程序进行进一步规范。
加强对行贿、受贿行为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行贿行为信息在一定范围以一定方式纳入查询是大势所趋,去年各地已根据高检要求开始全面收集、录入行贿行为和受贿行为信息,为下一步提供非罪行贿行为查询打下了基础。今后仍然要切实抓好对行贿、受贿行为信息的收集和录入工作。
【查询、处置环节】
健全和完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平台,全面推进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职务犯罪之所以屡禁不止,行贿现象泛滥是主要原因。检察机关要积极协助、协调相关部门、单位将行贿犯罪档案查询作为工程招投标等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之一。这项工作的强制性查询范围现在还不够广泛,有必要予以全面推进,不仅要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全方位引入,还要加强相关宣传推广,使其扩大到政府采购、土地出让、公共资源交易、民生投资、工商管理、金融监管等领域,建立防控贿赂犯罪长效机制,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扩大查询范围,将行贿行为间接或直接地纳入查询。在全面收集行贿犯罪、行贿行为和受贿犯罪、受贿行为信息的基础上,与相关行政主管、监管部门的信用体系对接,在更大范围内向社会提供相关查询或建议。
建立行贿档案查询处置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单位做好查询结果的处置、跟踪工作,充分发挥查询系统作用,从源头上设置一道诚信体系关卡。另外,检察机关和有关部门在限制行贿人进入市场的同时,还要追缴因行贿所得的全部非法利益,并对其进行经济处罚,最大限度地加大行贿人的违法成本与风险,以期达到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统一。
“三位一体”促预防信息化建设
今年高检已停止使用预防业务统计等四种统计软件,统一使用新版检察机关案件管理系统软件。同时,高检将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人员的犯罪记录查询等工作。为此,要根据高检的统一部署,于近期做好新版软件的安装和有关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的统计培训工作,并着手准备全面录入职务犯罪信息。充分运用预防工作的内外平台,从机制建设、信息建设和资源管理三个方面不断探索,开发应用于内部局域网的预防职务犯罪信息库和基于互联网的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两套网络信息系统,使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与它们内接外联,形成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行政执法信息共享系统、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系统“三位一体”的预防信息化建设格局。在此基础上,认真开展职务犯罪分析预测,提出预防对策建议,真正发挥预防部门作为职务犯罪信息监测分析中心的功能作用。
编辑:姚培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