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dd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中的研究性学习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这门课到底该如何开展如何运作。其中确实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尽管现在有很多学校已不同程度的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但是,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不少误区,甚至有些形式尚不能和“研究性学习”画上等号。重形式轻实质,热衷于搞一些形式和表面的东西,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开设过程中的主要误区。而下面所说的几个方面也许是最为常见的。
  一、开设讲座不等于研究性学习
  时下,有很多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成了专题讲座课,从中国“入世”到伦理道德,从宗教信仰到揭批“法轮功”内容五花八门,气氛热热闹闹,表面的“繁华”掩盖了内在的“虚弱”。
  这种做法其实是走进了“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极其常见的误区,就像开展各种丰富多彩活动不等于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样,开设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也不一定就等于是“研究性学习”,因为他忽略了学习的主体——学生。
  因为所谓“研究性学习”,从这个词语的内部结构来分析,他应该是一个偏正短语,其中的“研究性”只是修饰成分,而核心却是“学习”。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研究性学习”仍然属于一种学习方式,其主体也只能是学生,而不应该是教师。研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主动学习的行为。而“研究性专题讲座”的实质,充其量是教师就某一个问题自行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然后再将自己的研究习得直接传授给学生。这与我们平时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式的教学形式有什么两样呢?在这一过程中,研究者还是本身,学生丝毫没有介入研究之中,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任何发挥,只是被动式的参与和接受。至多也只能说是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开设讲座也就不能说是一种“研究性学习”。
  诚然,研究性学习的初始阶段是应该开设一些专题讲座,但这种专题讲座的性质主要是指导性的,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借以传授一些必要的方法,而不是以知识讲座取代學生的主动学习。
  二、确立课题不等于研究性学习
  为了应对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验收,有很多学校精心准备了第一手资料,其中以“研究性学习课题”最为常见,寄希望以此来证明“研究性学习”的开设程度和效果。
  有研究课题当然不算是坏事,但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小巧的、可操作的而且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课题是有意义的,也是可行的甚至是必要的。但是我们觉得,像上面所举的这种大而宽的课题研究绝对不是中小学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只能是浪费时间。
  像上面所举的几个例子,即便是一个这方面的学者或者是专家来做研究,那也可能会花费相当的时间和精力。而如果要将这一研究成果形成文字,那也一定是一部厚厚的专著!作为在校的学生,他们几乎足不出户,叫他们去搞这样的所谓“研究性学习”恰当吗?必要吗?可能吗?其结果只可能是到处寻章摘句,胡乱摘抄。使学生产生反感和厌恶,也浪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明眼人一看课题就能知道这是不切实际的,纯粹是在搞形式主义。
  所以确立了课题并不等于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也并非要有课题不可。这种认识上的误区必须得到澄清。
  三、加深知识不等于研究性学习
  虽然研究性学习能够起到拓展知识面甚至深化知识的作用,但如果把研究性学习片面地理解为加深知识,那无疑是走进了研究性学习的死胡同。据笔者了解,有些学校在开设研究性课程时存在着严重的偏食现象,采取的是“单科突进”的方式,集中表现于授课教师所教科目,授课教师也集中于文科教师,笔者所在的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就全部由语文教师担纲。而且在开设的这些所谓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中,几乎无例外地又主要是用来拓宽知识面和加深所学知识的难度。
  出现这种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内涵理解不当;另一方面也有急功近利的成分,以为理科类的东西比文科类好操作、易出成效,对于应对高考和各类竞赛也大有益处。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单科突进还不是全部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研究性学习”的内涵远远不止这些。
  前面说过,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研究、查阅资料,进而解决问题并最终形成能力的过程。很显然,这种学习方式适用于各个领域和所有学科,它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加深和拓宽。因此我们说,单纯的加深知识的难度和拓宽知识面不等于“研究性学习”。
  开设各种类型的专题讲座,确立宽泛空洞、不切实际的课题和单纯加深知识难度这三个方面,是我们在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时所见的几个误区,应当加以避免,我们也期待着“研究性学习”能够多一点实质,少一点形式。
其他文献
对于学生而言,社会行为能力表现为自己处理与同学、与老师、与家庭其他成员以及与社会上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我们都会有一种体验,当我们和同事、父母或者和社会上的一些人际关系处理得当,得到一个自己满意的周边反映,我们就会有幸福感、成功感、愉悦感、和谐感,这种感觉常常会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兴趣和动力,同时还带给我们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心态。因此,培养完善学生学会做人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学会做人的能力是
期刊
《纲要》提出“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明确把心理健康纳入幼儿健康范畴,科学揭示了幼儿健康的内涵,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就是在儿童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的心理需要,采取正确的教育策略和手段,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  研究表明,运动在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开展大班快乐运动《躲避雪球》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钻得进去。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产生积极主动、愉快轻松的心情,变“要我学语文”为“我要学语文”,学习才会有成效。因此,对中学生的语文兴趣进行探讨有着较为特殊的现实意义,它关系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已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之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呢,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让语文多些趣味与活力
期刊
摘要:教师立德树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师德建设的重要性,形势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党建促师德,教育促师德,制度促师德,学习促师德。  关键词:师德 建设 重要 教师 有效 途径  背景:一些教师在物欲横飞的年代,一切以经济挂钩,拜金主义严重,育人意识淡泊,对学生缺少关爱,甚至对学生作出有损身体心理健康的事情。对本职工作得过且过
期刊
“今天我的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小朋友欺负,脸部有被指甲抓伤的痕迹,但老师目前为止都没有联系过我们家长。一个老师,连孩子在学校受到肉眼可见的伤害都不懂得及时和家长沟通,真不知道是什么素质!”当看到我班家委主席小柔家长私发给我的班群聊天记录截图时,我不由得打了一个寒颤。  仔细查看信息得知,我班孩子小曦当天下午脸部新增了一个类似被指甲抓伤的痕迹,家长知道后非常愤怒,认为老师不重视自己的孩子,一气之下便在班
期刊
微课程是伴随着电子教学技术的普及而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堂辅助教学模式。它以视频为载体,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直观的概括,将课堂中的重点内容浓缩到视频中。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之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从小开始培养,通过阅读教学一步步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在互联网时代,微课程成为目前课堂改革的重点,课堂上的
期刊
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一个班主任要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做到爱学生。小学班主任特别是一年级的班主任,是一个复合性角色。当孩子们需要关心爱护时,班主任应该是一位慈母,给予他们细心的体贴和温暖;当孩子们有了缺点,班主任又该是一位严师,严肃地指出他们的不足,并帮助他们限期改正。于是,我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既艰巨而又辛苦的工作。说其艰巨,是指学生的成长,发展以至能否成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期刊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它是作文指导的继续与深化。一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了解学生的作文情况,并从中总结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得失。同时也为作文讲评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通过批改学生了解自己作文的优点,从中受到启示。可以说,一次成功的作文批改,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某一个阶段的作文。叶圣陶先生给当时还在读初中的肖复兴修改?一张画像?的作文稿就影响作者一辈子。  由此可见,作文的
期刊
英语进人我国小学课堂的时问并不长,它作为21世纪初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进入小学课堂中,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和完善中。早在2001年秋季,我国大部分的城市和县城就开始着手开设小学英语课堂,各地乡镇的小学英语课堂也在2002年秋季开设,小学英语课堂开设的时间一般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但是有的城市在小学一年级就开设了英语课。然而,随着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城市的小学英语课堂发展得健康迅速,但是农村的
期刊
柏拉图有这么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说,兴趣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当中,激发他们的潜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学科有它社会科学本身的特殊性,历史上一直得不到重视,再加上现实中存在着一些丑陋的现象,使得很多人对它抱有偏见,认为它太假、太空洞,总是在喊口号,既不可信也不实用。这导致我们的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不感兴趣,课堂枯燥沉闷,弱化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