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赵树理、高晓声之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为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观照问题与审视灵魂、凡人大事与奇人奇事等。本文于此略作比较。
[关键词]赵树理 高晓声 农村题材小说 创作个性 比较
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大观。其间,赵树理、高晓声脱颖而出,自成一家,业绩卓著。此就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位大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略作比较。
一、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
赵树理曾极坦诚而直率地称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工作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映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宗旨之所在。
高晓声“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李顺大造屋》虽使阔别文坛20余年后的高晓声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坛重要地位的却是他那“上城出国十二年,小说一篇写白头”的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作品,创作时间前后历时10余年,横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主人公陈奂生之生存状态进行了跟踪式描绘。
二、观照问题与审视灵魂
尽管赵树理名垂千古主要得益于他那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但就其革命一生而言,创作仅是其中小小的一个部分。赵树理首先是一名党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事实上,赵树理对农村工作的热情超出了他对文艺工作的兴趣。“他平时从来不谈文艺工作,也不见他写什么东西,却爱参与社里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当一位一同下乡的作家无意间抱怨个把月来几乎没写过一个字时,赵树理却认真地说道:“你是说没写创作?可是这个把月,你在农村做了多少具体工作啊!”
高晓声之文学创作,尽管也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表现了新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出色地描绘出一幅幅跃然纸上的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但他“更注重于对他们心灵世界的探索”,更着力于“摄录下社会迈步的足音和人物灵魂的演进”。这正是高晓声文学创作的深刻之处,也是高晓声高于同时代反映农村生活的别的作家的地方。在谈及《李顺大造屋》时,高晓声坦言:“李顺大在十年浩劫中受尽了磨难,但是,当我探究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浩劫时,我不禁想起像李顺大这样的人是否也应该对这一段历史负一点责任。”
三、凡人大事与奇人奇事
从“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及“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等言,可见赵树理笔下之事,决非轻而易举所能解决的小事,而是非下决心,花大力气,不解决就可能直接危害革命工作的大事、要事。赵树理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党的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如二黑、小芹、孟祥英,还是背负着数千年因袭之重轭但正逐渐走向觉醒的中间人物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抑或是被历史无情淘汰出局的反派人物如金旺、兴旺、阎恒元,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平凡而普通的一个,身上不带半点的神光异彩。凡人大事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在取材上的一大特色。例如,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村新人如二黑,还是落后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或者是反动人物如金旺,都是其同类人物中普通的一分子。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却是事关革命之成败:通过金旺、兴旺,作品尖锐地揭露了有的基层政权破坏人钻了空子的严重问题,倘若不能保持红色政权的纯洁性,党终究有一天会失去民心,革命必将惨遭颠覆;通过二诸葛、三仙姑,作品又形象地说明了封建流毒仍在农村肆虐的严峻性,倘若不能及时地引导农民,教育农民,促使广大农民真正的觉悟起来,革命事业就难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与赵树理取材于凡人大事相比,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取材特点可归纳为奇人奇事。着眼于一个“奇”字是高晓声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李顺大造屋》中,为造三间普通房屋,竟使李顺大经受了三起两落的磨难,竟耗去了其30来年的人生岁月,实乃中国版之天方夜谭。另外,李顺大为造房屋而采取的那种最原始而令人心酸的聚财方式,李顺大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后因变“修”而背上遗害无穷之黑锅的荒唐之举,李顺大看不懂世情而吟唱的希奇歌等等,也大大地加重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在《陈奂生上城》中,住五元钱一天高级房间、坐过吴书记小车的奇遇,回家路上阿Q式的精神畅游,村里人前倨后恭的变脸,也给陈奂生增添了浓重的传奇色彩。在高晓声笔下,即使作品整体缺乏传奇性,也尽可能要营造出局部的传奇性。
[关键词]赵树理 高晓声 农村题材小说 创作个性 比较
自中国现代文学奠基者鲁迅创造性地将农民引进小说领域,真诚地将他们奉为作品的主人公之后,农民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始终不渝的审美对象,农村题材小说川流不息,蔚为大观。其间,赵树理、高晓声脱颖而出,自成一家,业绩卓著。此就赵树理与高晓声两位大家农村题材小说创作个性略作比较。
一、散点透视与追踪反映
赵树理曾极坦诚而直率地称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我的作品,我自己常常叫它是‘问题小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就是因为我写的小说,都是我下乡工作时在工作中碰到的问题,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工作中所遇到的形形色色的问题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映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这既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原动力,也是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宗旨之所在。
高晓声“一直致力于描写和反映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命运,对普通农民在农村各个历史时期的物质和精神变化作追踪式的描写。”《李顺大造屋》虽使阔别文坛20余年后的高晓声声名鹊起,但真正奠定高晓声在中国当代文坛重要地位的却是他那“上城出国十二年,小说一篇写白头”的陈奂生系列小说。陈奂生系列小说主要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作品,创作时间前后历时10余年,横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主人公陈奂生之生存状态进行了跟踪式描绘。
二、观照问题与审视灵魂
尽管赵树理名垂千古主要得益于他那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但就其革命一生而言,创作仅是其中小小的一个部分。赵树理首先是一名党的农村基层工作者,其次才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事实上,赵树理对农村工作的热情超出了他对文艺工作的兴趣。“他平时从来不谈文艺工作,也不见他写什么东西,却爱参与社里的工作,事无巨细,都要了解得一清二楚。”当一位一同下乡的作家无意间抱怨个把月来几乎没写过一个字时,赵树理却认真地说道:“你是说没写创作?可是这个把月,你在农村做了多少具体工作啊!”
高晓声之文学创作,尽管也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表现了新中国农民的喜怒哀乐,出色地描绘出一幅幅跃然纸上的农村生活的真实画面,但他“更注重于对他们心灵世界的探索”,更着力于“摄录下社会迈步的足音和人物灵魂的演进”。这正是高晓声文学创作的深刻之处,也是高晓声高于同时代反映农村生活的别的作家的地方。在谈及《李顺大造屋》时,高晓声坦言:“李顺大在十年浩劫中受尽了磨难,但是,当我探究中国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浩劫时,我不禁想起像李顺大这样的人是否也应该对这一段历史负一点责任。”
三、凡人大事与奇人奇事
从“我在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的问题,往往就变成所要写的主题”及“感到那个问题不解决会妨碍我们工作的进度,应该把它提出来”等言,可见赵树理笔下之事,决非轻而易举所能解决的小事,而是非下决心,花大力气,不解决就可能直接危害革命工作的大事、要事。赵树理笔下的人物,无论是在党的培育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如二黑、小芹、孟祥英,还是背负着数千年因袭之重轭但正逐渐走向觉醒的中间人物如二诸葛、三仙姑、老秦,抑或是被历史无情淘汰出局的反派人物如金旺、兴旺、阎恒元,他们都是芸芸众生中平凡而普通的一个,身上不带半点的神光异彩。凡人大事是赵树理小说创作在取材上的一大特色。例如,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的人物,无论是农村新人如二黑,还是落后的老一辈农民如二诸葛,或者是反动人物如金旺,都是其同类人物中普通的一分子。作品所反映的问题,却是事关革命之成败:通过金旺、兴旺,作品尖锐地揭露了有的基层政权破坏人钻了空子的严重问题,倘若不能保持红色政权的纯洁性,党终究有一天会失去民心,革命必将惨遭颠覆;通过二诸葛、三仙姑,作品又形象地说明了封建流毒仍在农村肆虐的严峻性,倘若不能及时地引导农民,教育农民,促使广大农民真正的觉悟起来,革命事业就难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与赵树理取材于凡人大事相比,高晓声小说创作的取材特点可归纳为奇人奇事。着眼于一个“奇”字是高晓声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李顺大造屋》中,为造三间普通房屋,竟使李顺大经受了三起两落的磨难,竟耗去了其30来年的人生岁月,实乃中国版之天方夜谭。另外,李顺大为造房屋而采取的那种最原始而令人心酸的聚财方式,李顺大生怕自己一觉醒来后因变“修”而背上遗害无穷之黑锅的荒唐之举,李顺大看不懂世情而吟唱的希奇歌等等,也大大地加重了小说的传奇色彩。在《陈奂生上城》中,住五元钱一天高级房间、坐过吴书记小车的奇遇,回家路上阿Q式的精神畅游,村里人前倨后恭的变脸,也给陈奂生增添了浓重的传奇色彩。在高晓声笔下,即使作品整体缺乏传奇性,也尽可能要营造出局部的传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