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如今要改变课程的实行太过注重接受学习、照本宣科、只知道进行机械化的训练的现状,不但要提倡学生自主参加、乐于探索、勤于实践,还要塑造学生搜集和办理信息、收获新知识、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能力”。下面用浙江版四年级《小学劳动与技术》 “编中国结”一课作为教学案例,探讨一下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加入到课堂中来。
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加入需求
课堂初始,教师从民间传统手工艺编制品说起,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自主思考在生活中都遇见过哪些手工艺编制品,由此引出中国结的由来,同时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编制方法的色彩艳丽的中国结。当学生看到庄重美丽的中国结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全部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有同学知道中国结都有什么结吗?”此时抛砖引玉,“有双钱结。”;“有万字结和吉祥结。”;“还有盘长结。”; ……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学生不仅融入到了课堂之中,还灵活的将生活现实和教材内容融合到了一起。劳动和技术都源自于生活。实践证明发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情况下的学习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从民间传统的中国结讲起,让学生观看不同形状、不同编法的中国结,创造了一个不仅联系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符合学生们身心特点的情境,激活学生心理的觉醒状态,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激发了学生心底深处对新知识的渴求和迫切需要。
二、主动探索,燃起学生的加入热情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更明确指出,“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养成要在实践和思维的高度契合中进行。”所以说,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出一个主动探索的氛围,更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思考,探究中国结制作的工具、方法和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从而使学生本身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燃起学生心底渴望参与课堂教学的火花,点燃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上提供各种不同的中国结作为范例,在中国结的样式、编制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范例进行分析:做中国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如何利用提到的材料和工具编制一个美丽的中国结呢?学生不仅对编制中国结的材料和编制程序进行了研究,还对手中的中国结样品“动起了手”——他们在分拆中国结样品! 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学生对于编制中国结的材料和编制过程手到擒来!然后,教师要开始启发和指导学生选定编哪一种中国结、确定具体的编制方案。选定中国结结形是设计的基础,因此,教师会给学生大量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去酝酿构思和讨论确定方案。通过学生新颖奇妙的构思和不断被挖掘出来的创造潜力,学生们编制出了不同结形的中国结。 探索是改善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知识技术的重要途径。课堂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地为学生创造出最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积极地把学生指引到探究活动当中。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之下,每个学生都根据“中国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这一问题,确定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创新的探索。
三、合作互助实践,增强参与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3-6年级)指出,“学生群体和学生主体内部的人际交往应该被充分的利用起来,用来指引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或是用来指引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学会如何分工与合作。”因为技能学习和技术知识具有复杂性,迫使学生没有独立解决的可能性,合作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需求。所以,小学生喜欢凑热闹和扎堆的心理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当的进行合作学习。
因为,团队合作会比纯粹的“单练”更能燃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加和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启发,从而收获一石二鸟的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沦为学习的机器。方案设计已经大功告成!就在这时,老师不动声色地拿出几个中国结成品,让学生评价一番。学生很快地在观察中发现了成品中国结的“瑕疵”:有的料子鲜艳的部分没有露出来,有的结编制的不够紧实,有的封口处理比较粗糙……“该如何改进呢?”这个时候在设计、编制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制作和如何使用工具。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团体合作意识,集思广益,共同攻克难关。教导学生先听取其他同学的经验、教训以及掌握了其他同学的窍门后,再开始动手编制自己的中国结。设计的操作性在学生们的互相交流之后会得到一个大大的提高和改善。在实践的过程中,技术性也会更加规范和理性。此时,课堂中会呈现出学生全心全意的制作中国结的忙碌的景象。
四、知识变迁和课外拓展运用,强化参加意识
学生在对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学习上,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正如布鲁纳说:“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学科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学科,是吸引一个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最好办法。”所以,将学生的这种“实际心态”与劳技“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十分巧妙的。在扩展阶段,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心态,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的技能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知识变迁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技能的运用、知识的变迁的转变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升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教学目的。“中国结编好了,你看怎么办?”有学生说,“我要把编制好的中国结送给家里的长辈们,献上我们美好的祝福”,还有学生说,“送给我们的老师,送去我们的问候和感谢! ”……“是呀,”教師及时予以肯定,“中国结在今天更是传递吉祥的使者。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用一根绳子编制下来的中国结,还可以作为饰品装饰家里,还有着吉祥和美的寓意呢!”“我们还能编制什么样的中国结呢?”教师课件呈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有同心结,吉字结,金钱结,盘长结,吉祥结……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灵活运用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好、更优秀的手工编织品。迁移是“一种学习给另一种学习带来的影响”。好比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说的,“学校的效率大半取决于学生学到的材料的变迁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中,学生通过对编制中国结的学习,在实践过程当中,积累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此时教师通过赠送中国结来引导学生,并给予了适当的迁移拓展延伸——展示了不同种类的中国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让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明显的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欧阳芬.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一、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加入需求
课堂初始,教师从民间传统手工艺编制品说起,结合图片展示,让学生自主思考在生活中都遇见过哪些手工艺编制品,由此引出中国结的由来,同时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形状、不同编制方法的色彩艳丽的中国结。当学生看到庄重美丽的中国结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全部被吸引到了大屏幕上。“有同学知道中国结都有什么结吗?”此时抛砖引玉,“有双钱结。”;“有万字结和吉祥结。”;“还有盘长结。”; ……可以肯定的是,此时学生不仅融入到了课堂之中,还灵活的将生活现实和教材内容融合到了一起。劳动和技术都源自于生活。实践证明发现,在理论联系实际情况下的学习行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中,教师从民间传统的中国结讲起,让学生观看不同形状、不同编法的中国结,创造了一个不仅联系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还符合学生们身心特点的情境,激活学生心理的觉醒状态,从而引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达到一种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激发了学生心底深处对新知识的渴求和迫切需要。
二、主动探索,燃起学生的加入热情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更明确指出,“学生的技术素养的养成要在实践和思维的高度契合中进行。”所以说,我们应该积极营造出一个主动探索的氛围,更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去思考,探究中国结制作的工具、方法和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成功的体验和喜悦,从而使学生本身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燃起学生心底渴望参与课堂教学的火花,点燃探究新知识的热情。教师会在课堂上提供各种不同的中国结作为范例,在中国结的样式、编制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对范例进行分析:做中国结需要用到哪些材料和工具?如何利用提到的材料和工具编制一个美丽的中国结呢?学生不仅对编制中国结的材料和编制程序进行了研究,还对手中的中国结样品“动起了手”——他们在分拆中国结样品! 经过大家激烈的讨论,学生对于编制中国结的材料和编制过程手到擒来!然后,教师要开始启发和指导学生选定编哪一种中国结、确定具体的编制方案。选定中国结结形是设计的基础,因此,教师会给学生大量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们去酝酿构思和讨论确定方案。通过学生新颖奇妙的构思和不断被挖掘出来的创造潜力,学生们编制出了不同结形的中国结。 探索是改善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和学生学习知识技术的重要途径。课堂中,教师尽最大努力地为学生创造出最多的探究学习的机会,积极地把学生指引到探究活动当中。在教师科学的引导之下,每个学生都根据“中国结的材料和制作方法”这一问题,确定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去进行创新的探索。
三、合作互助实践,增强参与能力
《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3-6年级)指出,“学生群体和学生主体内部的人际交往应该被充分的利用起来,用来指引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互相学习;或是用来指引学生在技术活动中学会如何分工与合作。”因为技能学习和技术知识具有复杂性,迫使学生没有独立解决的可能性,合作学习也就变成了一种需求。所以,小学生喜欢凑热闹和扎堆的心理被我们充分利用起来,为的就是让学生能够适当的进行合作学习。
因为,团队合作会比纯粹的“单练”更能燃起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参加和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启发,从而收获一石二鸟的效果,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沦为学习的机器。方案设计已经大功告成!就在这时,老师不动声色地拿出几个中国结成品,让学生评价一番。学生很快地在观察中发现了成品中国结的“瑕疵”:有的料子鲜艳的部分没有露出来,有的结编制的不够紧实,有的封口处理比较粗糙……“该如何改进呢?”这个时候在设计、编制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确如何制作和如何使用工具。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团体合作意识,集思广益,共同攻克难关。教导学生先听取其他同学的经验、教训以及掌握了其他同学的窍门后,再开始动手编制自己的中国结。设计的操作性在学生们的互相交流之后会得到一个大大的提高和改善。在实践的过程中,技术性也会更加规范和理性。此时,课堂中会呈现出学生全心全意的制作中国结的忙碌的景象。
四、知识变迁和课外拓展运用,强化参加意识
学生在对从实践中掌握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的学习上,会变得更加积极主动。正如布鲁纳说:“让学生了解到这个学科是一门值得学习的学科,是吸引一个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兴趣的最好办法。”所以,将学生的这种“实际心态”与劳技“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是十分巧妙的。在扩展阶段,我们不仅要尊重学生学习知识的实际心态,还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的技能背景入手,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技术知识、方法和技能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知识变迁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对技术知识、技能的运用、知识的变迁的转变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主动建构,从而达到升华学生的参与意识的教学目的。“中国结编好了,你看怎么办?”有学生说,“我要把编制好的中国结送给家里的长辈们,献上我们美好的祝福”,还有学生说,“送给我们的老师,送去我们的问候和感谢! ”……“是呀,”教師及时予以肯定,“中国结在今天更是传递吉祥的使者。更加令人惊奇的是,用一根绳子编制下来的中国结,还可以作为饰品装饰家里,还有着吉祥和美的寓意呢!”“我们还能编制什么样的中国结呢?”教师课件呈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国结:有同心结,吉字结,金钱结,盘长结,吉祥结……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灵活运用今天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创造出更好、更优秀的手工编织品。迁移是“一种学习给另一种学习带来的影响”。好比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莫里斯·比格所说的,“学校的效率大半取决于学生学到的材料的变迁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中,学生通过对编制中国结的学习,在实践过程当中,积累了许多学习的方法和操作技能。此时教师通过赠送中国结来引导学生,并给予了适当的迁移拓展延伸——展示了不同种类的中国结,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课外,使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让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达到一个新高度,而且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起到了明显的的增强作用。
参考文献:
[1]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3]欧阳芬.影响课堂教学实施的关键问题[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