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学模式受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论的影响较深,课堂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注重双基落实,强化程式训练,形成了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教学,学生的积极情感得不到体验,意志品质得不到体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否定了学生是能够主动探索的活生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期盼具有健全人格,较高文化素养、会生活、会创新的建设者。新的教学理念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而固有的学校教育无论在教育观念上、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上,都显得相对滞后。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地将各种教学方式中优秀的成分兼容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数学课的教学成为开放型的教学,这包括营造开放型的教学氛围(物理和心理两方面),选择开放型的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的问题,形成开放型的教学风格等。只有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宽松的研讨环境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去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强烈,创新思路就会更宽广。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当前教育现状和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新课改精神的分析,提出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这一课题。
开放式教学无统一程序,但具有基本特征,就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相当独立地感知和明确问题、提出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发表成果等基本环节。开放式教学更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认知的策略、方法和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学习。
开放式教学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结构,但为了便于研究和普及,我们还总结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从优化教学结构、教法、学法及手段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开放发现式结构”:练习课的“练习开放式结构”,复习课的“复习开放式结构”。
以下是我们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形成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是指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它是学生实现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学生应用数学的实验园地。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探究新知创造条件。如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设计成:“小小猴背桃子,一路走一路丢,8个桃子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教师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2.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掌握和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展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干和核心。主要任务:第一是探索研究,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经验或分析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第二是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数学问题。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验证假设,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将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而形象的数学问题。可通过想一想、读一读、注一注、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算一算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
此外,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做到启发得当、引导得法、点拨得巧;要多给学生一些足以引起思维兴趣和情感满足的问题,少给一些结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大胆设想,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3.应用拓展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这一环节主要突出“四性”,即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评价总结
“开放式教学”的第四个基本环节是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阶段,即小结阶段,但这一环节并不一定是新课的尾声,评价总结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正确地总结出数学规律性知识经验。学生能否全面正确地总结出数学规律,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条理、清晰。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抓住时机及时巧妙地引导,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矛盾冲突: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生1:先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然后测量出绳子的长短,便能得到这个圆的周长;生2: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随后,教师甩动用小绳系好的小球,形成一个圆,问:小球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露惊讶,陷入思考。)于是,教师抓住时机:“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学生一下活跃起来,并经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得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教师通过施问创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强烈愿望。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去,如果这时候再让学生进行知识小结,效果肯定好得多。
5.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应结合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实际机动处理,不宜一成不变形成固定模式,布置的作业应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深度,便于课后思考。在形式上更不一定只布置书面作业,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布置学生放学后到市场上帮妈妈买菜,帮家长到银行换零钱等。
通过近3年的研究实验,我们发现“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能够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邱学华.尝试创新研究.海南出版社出版,2000.7.
[3]陈永林.引探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海天出版社出版,1997.7.
[4]胡振坤主编.小学心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2.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6.
现代教育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新课程改革期盼具有健全人格,较高文化素养、会生活、会创新的建设者。新的教学理念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贯穿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各个环节。而固有的学校教育无论在教育观念上、教学目标上,还是在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上,都显得相对滞后。全面解决这些问题的需求促使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机地将各种教学方式中优秀的成分兼容并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使数学课的教学成为开放型的教学,这包括营造开放型的教学氛围(物理和心理两方面),选择开放型的教学内容,设置开放型的问题,形成开放型的教学风格等。只有这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平等宽松的研讨环境才不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才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发现、去创新,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强烈,创新思路就会更宽广。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当前教育现状和国家要坚定不移地进行新课改精神的分析,提出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这一课题。
开放式教学无统一程序,但具有基本特征,就是在教师主导下,学生相当独立地感知和明确问题、提出和检验解决问题的假设、发表成果等基本环节。开放式教学更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获取认知的策略、方法和思维过程,而不是单纯的学习。
开放式教学没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结构,但为了便于研究和普及,我们还总结出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主要是从优化教学结构、教法、学法及手段等方面入手,建立了小学数学新授课的“开放发现式结构”:练习课的“练习开放式结构”,复习课的“复习开放式结构”。
以下是我们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形成的“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创设情境是指把问题融入一定的情境中,它是学生实现数学再发现的源泉,是学生应用数学的实验园地。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探究新知创造条件。如教学“直角的认识”一课,导入时不妨夸张一点: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最漂亮的角(直角),想不想先看一看是什么样的?如教学“10以内加减法”,设计成:“小小猴背桃子,一路走一路丢,8个桃子剩5个,大家算算丢几个?”教师利用语言来营造学习氛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情绪,去主动学习。
2.探究新知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总结掌握和解决数学问题,这一环节是教学的展开阶段,是课堂教学的主干和核心。主要任务:第一是探索研究,主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经验或分析和解决学生自己发现的数学问题;第二是运用新获得的知识解决新情境下的数学问题。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和验证假设,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在这一环节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尽可能多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操作实践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将复杂而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简单而形象的数学问题。可通过想一想、读一读、注一注、议一议、说一说、评一评、算一算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都能得到提高。
此外,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做到启发得当、引导得法、点拨得巧;要多给学生一些足以引起思维兴趣和情感满足的问题,少给一些结论;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不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充分注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条理性;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要鼓励大胆设想,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
3.应用拓展
这一环节非常重要,它是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升华,这一环节主要突出“四性”,即趣味性、层次性、实践性和发展性。
4.评价总结
“开放式教学”的第四个基本环节是学生汇报学习成果阶段,即小结阶段,但这一环节并不一定是新课的尾声,评价总结可以贯穿课堂的始终,关键是如何让学生全面而正确地总结出数学规律性知识经验。学生能否全面正确地总结出数学规律,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条理、清晰。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围绕课堂的教学目标,抓住时机及时巧妙地引导,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设计如下矛盾冲突:用直尺直接测量一个圆的周长,你能不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生1:先用绳子在圆上绕一周,然后测量出绳子的长短,便能得到这个圆的周长;生2:把圆放在直尺边上滚动一周,用滚动的方法也能测量出圆的周长。)随后,教师甩动用小绳系好的小球,形成一个圆,问:小球运动形成一个圆。你能用刚才的方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吗?(学生面露惊讶,陷入思考。)于是,教师抓住时机:“看来,用滚动、绳绕的方法可以测量出圆的周长,但却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能不能探讨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呢?”学生一下活跃起来,并经过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很快就得出求圆周长的一般方法。教师通过施问创境,诱发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再创造”过程,这样就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的强烈愿望。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去,如果这时候再让学生进行知识小结,效果肯定好得多。
5.布置作业
这一环节应结合知识掌握情况和学生实际机动处理,不宜一成不变形成固定模式,布置的作业应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深度,便于课后思考。在形式上更不一定只布置书面作业,一些课外实践活动有时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学习了认识人民币后,可以布置学生放学后到市场上帮妈妈买菜,帮家长到银行换零钱等。
通过近3年的研究实验,我们发现“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能够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和谐,教学效果也会更加显著。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邱学华.尝试创新研究.海南出版社出版,2000.7.
[3]陈永林.引探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海天出版社出版,1997.7.
[4]胡振坤主编.小学心理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2.
[5]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