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文忠:愿以无涯之学 度有涯之生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kxxmv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陆学界兴起一阵陈寅恪热,很多人感叹像这样的人物现在的时代很难再出现了。去年底钱钟书仙逝,同样的感叹再次发出。但现在有了钱文忠这样的青年才俊,顿时令人觉得中国学界还是有希望的。”
  
  2007年,《百家讲坛》被评为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的央视十大栏目之一,巧的是,在那年年底,钱文忠先生开讲《玄奘西游记》,直到今年春节开始热播的《钱文忠解读<三字经>》,居然已经是先生第四次登上百家讲坛了。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今年2月,杂志要做一期有关作家的专题,碰巧他在北京刚刚做完其讲座的同名图书——《钱文忠解读<三字经>》的签售,辗转中联络到先生,也才有幸做得访问。
  
  访谈的个把小时很快过去,先生只着随意一件墨绿色长袖抓绒T恤见客,却是风趣之外平添的几分亲和:从最近出版的新书,到自己的老师季羡林,再到对一支老式橡皮头铅笔的情有独钟,先生柴米油盐生活中的状态,开始在镁光灯的围攻下清晰起来。
  
  其书: 有心
  
  早在访谈之前便细细看过《解读<三字经>》,最直观的感触即是用心:上到编辑加工下到印刷,无论装帧或校对,信手拈来的,都是出版社之于作者、读者的责任。从先生口中得知,考虑到《三字经》这一启蒙学题材,因更偏重于对孩童的接触认知,在印刷和出版上不仅采用优质纸张,更添加某些词条的基本义校注,为的是“尽量做到准确无误的解释。”先生如是说。
  新书上市不过短短三周,随之而来的,便是喜忧参半的媒体围攻—— 一边是蝉联畅销书榜首的捷报,一边则是针对图书提出的众多质疑,“《三字经》里所谓三纲五常的迂腐陈旧思想,对于当代中国还有什么值得借鉴?”“难道解读仅仅是对于《三字经》的字面解释?”……质疑层出不穷,矛头直指先生和他所解读的《三字经》。
  让笔者略感意外的,是先生面对四方批评时足够的宽容,“我更感谢这些愿意说出自己对于传统经典真正想法的读者和观众,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我的讲解有了意义,也才让《百家讲坛》能够有力量越做越精确。”先生说这番话时上身略略前探,加倍的专注,让人无法不去相信眼前一个正备受争议的人物,发自心底的真诚。
  “《三字经》小时候背过,现在讲授时拿起来重读,的确有些个人感悟。但千万请别以为我讲它是在做启蒙者,其实我是在和大家一起,接受再启蒙。我们中国人普遍对这本童蒙读物的看法太轻率了,以为它就是给小孩子的,大了还读它干什么。这是误解。”
  
  就在先生说完这番话时,突然想起去年10月那场轰轰烈烈的“莎士比亚戏剧季”,参演的8部莎剧,仅3部来自异域,却以最忠实原著的精准表演,还原了戏剧最原始的美感。这其实和百家讲坛策划的一系列经典阐释的节目相类似,我们总是热衷于对形式的翻新和对观念的探究,往往是适得其反,忽略了对于文本的理解,甚至熟知,而逐字逐句建立起我们对于经典的重新认识,钱文忠其实走在了前端。
  
  其人: 有趣
  
  先生研究的梵文巴利文方向虽说冷僻,也极少碰到能在同一语境酣畅对话的人,这却练就了先生健谈、风趣和极富亲和力的真性情,他能在早上和头头脑脑的领导们正襟危坐,照样也能在晚上和相识多年的老友下水摸鱼,外在的皮囊虽然多变,但未曾改变的是先生对于新鲜事物始终保持的童贞般的好奇心。
  比起时尚、博学和富有,我更倾向于用有趣来形容眼前的先生,采访进行到一半,先生突然问一句,“你知道现在北京哪里还有卖带橡皮头的人民大会堂专用铅笔吗?”在场的人都被先生的“突然袭击”给蒙住了,连连摇头,谁知先生面色竟有些失落,“我上海的家里有很多,都是到处去搜集的,平时写字标注、做读书笔记,很好用。可惜了这个有意思的小玩意儿,以后估计很难再见到了。”
  先生家里的藏书,六万多册,书房更是不局限于我们理解中的一间,而是整整一层。藏书多是精装版本,平时在复旦上完课,总会在附近的季风书店闲逛,同时保持着的日日买新书的习惯,也已经数十年有余。
  而说起先生平日里的饮食起居,更可以用“传神”概括:尽管钻研佛业,却对吃喝并无忌讳:在四座皆食素、动辄便“有机、乐活”的人群里,先生对于荤素酒香更是来者不拒的豁达,“对于身体的调养,我更看重自然而为,想吃便吃想睡便睡,更不需要讲究什么忌讳和年龄,我现在的体力也很旺盛啊,即便是看一个晚上的书再搭一次早班飞机,我也并不觉得自己的精神受到多大影响。”
  祖籍无锡的先生,身上还能看到整个钱氏家族之于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印记,老派的绅士作风时刻保持自己强烈的存在感,小到一支限量版的钢笔,大到于众高僧面前讲佛念文时的泰然自若,无一不是对先生与生俱来的强大气场一次又一次的證明。
  采访快要结束时已经是夜里了,先生准备穿衣出门,因为听自己的司机师傅讲到北京的“簋街”,听上去像是“鬼街”,便嚷嚷着一定要在离开前,去探个究竟。
  
  其事: 有料
  
  本以为有着江南血统的先生,对于喝酒诸事必定是头痛不已,聊完天也才知道,原来先生对于酒的爱好,并不亚于北方的豪爽大汉——有桌有酒有人,先生的饭便会吃的十分愉快,同时,先生还力图纠正我们“南方人根本不能喝酒”的观念,“其实真正的南方人喝酒是最厉害的,比如黄酒,典型的南方酒样,味道醇后劲大,一桌子人吃饭,一般都能喝掉十几斤的黄酒,照样稳当。”
  除了好酒外,每每提到先生的介绍,总不忘一句“师从季羡林”,其实这一称呼对于先生而言是个尴尬的存在,既不能轻易将其拿去,更不能仰仗师傅的光芒开辟自己的学术道路,因此一言一行,比起旁人更多了几分妥帖和谨慎,为的便是筛去不明就里人士们的风言风语,而骨子里的先生,其实是个遵循传统的人,从自己在高中阶段开始和季老的渊源以来,二十余年的师生义祖孙情,早已经超越了常人能够理解的范畴。
  而最近季老的书画、信件的不断丢失或流失,也一再激起了看上去温和儒雅的先生的义愤,“季老已写了全权委托书,让儿子季承找北大要家里的房门钥匙,但至今北大还不给。天底下有这道理吗?北大做出这件事情,很荒唐!而我作为曾经的北大学生,更多是觉得羞耻。”
  
  访谈录:1989年时任职台湾五南图书公司,委请钱文忠教授为约稿代表,文忠兄才华及口才当年已锋锐扬溢,替五南约到不少好稿。时隔二十年透过明清兄再次访遇,聊及传统文化已渐根基深业成大师,对白更见精华,尤盼国学之门透过文忠兄解析能引大众,深入浅出喃喃上口,慧根开启思源不断。
  
  书香: 从您的人生经历来讲,《三字经》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话让您很有感触的?
  钱文忠: 这个问题很好,但是这个问题没有办法回答。《三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词解,传统文化的关键词对于我们来讲是什么呢?是我们生命的血液,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更传统。但是如果我们是美国人,或者在美国长大,他可能非常爱国,但是他接受的教育已经是美国化了,我们之所以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是因为我们共享一种文化,我们凭这个文化来认同。也许你的外貌让人看到感觉你是日本人,但是你一开口就知道你是中国人,这不仅是因为你说汉语,还因你的文化也是中国的。《三字经》每一句话就像我们身体中的血液,血液我们都知道,人没有血就死了,但是谁能够回答每一滴血的作用?血重要吗?重要,没有血我就死了。但是如果谁问我钱文忠你哪一滴血最重要?这个我就没有办法回答了。所以《三字经》里每一句话就像我们身体里的每一滴血,所以它每一句话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三字经》进入我们体内很深很,真正深入多少我们都不知道。我们是由细胞组成的,我们感觉不到我们的细胞存在,犹如基因,但是我们感觉不到基因的存在。
  书香: 您觉得现在人对《三字经》最大的误解,经常是在什么方面?
  钱文忠: 我觉得是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觉得我熟悉,很熟悉;第二个层面觉得我了解,完全了解。这是现代人对《三字经》最大的误解。要说《三字经》大家会觉得没有人不知道,你要说《论语》,大家会觉得有可能不知道。但是提起《三字经》没有人不知道,大家都觉得自己很熟悉,而且随口都会来两句,“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往下就不知道。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每个人的社交圈子是有限制的,我的朋友基本上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毕业于名校,基本是学的人文,但是基本上背不上《三字经》十句。你说熟悉吗?不熟悉。
  我讲的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误解我不是说别人,我本人也有,我也许可以背多一点,当时我觉得《三字经》我也没有什么不懂的,但是准备讲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当时自以为是的,自以为理解的东西实际上不懂。我认为在《三字经》这个当中,没有启蒙和被启蒙,我觉得不存在这样的人,只有存在被启蒙者,我和大家一样,都是在接受《三字经》和它背后的传统文化的启蒙。所以我想最大的误解就是自以为熟悉,第二就是由之而来的自以为理解。
  书香: 我觉得您讲《三字经》比“西游记”的时候平淡了一点,但是你讲《三字经》很稳健。
  钱文忠:我的感觉正相反。因为讲西游记的时候,题目要比《三字经》小很多,加之多年的专业训练,我对这个问题的把握性也会比较强。但是讲到《三字经》我发现简直是浩如烟海。《三字经》最难的地方,和最要命的是深入浅出:表面很浅,但是背后蕴含的东西实在太多,所以你如何讲的大家喜闻乐见、老少皆宜?我只坚持一点:你讲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明白了,你肯定能讲明白。如果不是这样,说明你没想明白,所以讲《三字经》的时候,我努力配得上它的深入和浅出,而在电视和图书里主要展示给观众读者们的主要是浅出,但是这个“浅”极难极难。过去有一些比喻,说好象有一潭水,有的水一眼看下去很浅,但是你跳下去几十米,里面的小鱼和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三字经》就是这样,你看得容易,但是你跳进去,你才发现它很深。
  我讲出来,努力做到刚理解的孩子,四五岁的孩子愿意听,让孩子的父母也要听,让他觉得我跟孩子讲的有点问题。在电视机旁边,比如退休的老人,或者在安度晚年的七八十岁的老人突然想到自己的童年,我在有意识往这个方面努力,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做到了,但是我确实是有意识在努力。
  書香:《三字经》为什么拿“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作为开头呢?
  钱文忠: 实际上“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逻辑上是有矛盾的。但是我是这样解释,“人之初、性本善”这六个字在《三字经》的作者以前所有儒家大师的作品都没有注解,没有人讲“人之初、性本善”,孔子是不讲的,因为孔子碰到比较玄比较怪的东西都不讲,“人之初、性本善”基本上反映了《三字经》对人性的一种期望,期待,和一种盼望。其实如果天性都相同了,还教育什么?正因为《三字经》的普及,导致大家都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但是和我们的日常经验是违背的,还有,如果“人之初、性本善”,那么还要有红绿灯吗?
  “人之初、性本善”这样的话在儒家传统文化中没有依据,所以我把它认为是《三字经》的作者对于人性所抱有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他的一种期盼和期待,这背后更多的是无奈。他先把美好的图景告诉大家,然后告诉大家“性相近,习相远”。这部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
  书香: 听说您精通好多种语言,对学习语言有无特别的经验?
  钱文忠: 季老曾经说过,学语言就是要最聪明的人,下最笨的功夫,简言之,就是必须背。
  
  钱文忠《潜艇宣言》
  一.当我们和其他人的FANS有冲突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素质的一群;二. 如果你是学生或从事某种事业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勤奋的一群;三.当别人有困难或需要帮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有爱心的一群;四. 当我们的人生,事业,家庭,爱情等不顺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坚强的一群;五.当想到和某人的所谓“深仇大恨”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理智的一群;六.当我们的家人年已老迈,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孝顺的一群;七.当我们取得某些成绩时,别忘了我们是潜艇,和钱老师一样,我们是谦虚的一群。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季羡林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1984年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梵文巴利文专业,师从季羡林先生。1980年代中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文化学系,主修印度学,副修伊朗学、藏学。著作:《瓦釜集》、《末那皈依》、《季门立雪》、《天竺与佛陀》、《国故新知》、《人文桃花源》;译作《唐代密宗》、《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绘画与表演》(合译);百家讲坛《玄奘西游记》、《三字经》主讲人。编集各类文集及古籍校理十余种,发表各类文章一百余篇。
其他文献
乐心龙(1951-1998),浙江镇海人,1951年生于上海。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沧溴书社社员,原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20世纪80年代起蛮声中国书坛,四体皆善,尤以大草、狂草见长,所作大气磅礴,淋漓酣畅,时代气息浓烈。  故友乐心龍书风雄强奇肆,气势开张,独树风标。1990年前后,倾力于现代少字数书法创作,开一时之风气。  我与心龙偶然相识在1990年1月一个上海的联展上。那时我的数件现今看来并不
期刊
刘墉临《十七帖》之《天鼠膏帖》《虞安吉帖》  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祖籍安徽砀山、生于山东诸城。一生历经康、雍、乾、嘉四朝,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官至吏部尚书等职。书法初学赵孟颊、董其昌上追魏晋,也喜颜真卿、苏轼。风格浑厚古朴,貌丰骨劲,与翁方纲、王文治、梁同书并称“国朝四大书家”。他喜欢用紫狼毫作书,但不见锋芒,在圆润丰腴的点画中蕴藏着千钧之内力,所谓“绵里藏针,举重
期刊
刚开始看《转山:边境流浪者》,有点看不下去:“你”带着太多原来环境中个人的成见,与所到之处总有一种隔膜,游离于环境之外;作者似乎也处于一种旁观的状态,远远地看着发生的一切——这与一般的游记毫无二致。而到了后面,“你”渐渐抛却一己之见,全心投入旅行,完全融入环境之中,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和感动;此时的作者似乎完全爆发,用简单质朴的文字传递出撼动人心的真诚和激情。  《转山》这个书名容易让人联想到西藏的宗
期刊
刘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协会到秘书长,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书画院院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作品曾参加全国首届楹联展,第六届中青年展,中日第二+届自作诗书法交流展,全军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展。江苏林散之奖书法三年展。上海首届书法晋京展,西泠印社首届檻联展,以及中日,中韩交流展等重要展览。出版《刘树人书法集,自撰楹联卷》《金声石韵。刘树人书
期刊
哈密瓜画法  用藤黄加朱画出哈密瓜的瓜瓤,边缘不能画得太湿。用加墨的赭石以侧锋画出瓜籽。  葡萄画法  葡萄不一定要画得五颜六色,可用曙红和花青调出的紫色直接画,在湿的时候点上较薄的白粉。可以添叶,也可以不添,如果要添,就要用墨色,使画面显,得厚重。  梅派笔墨闲谈逸赏(十二)  ——名赋墨香 艺耀国光  文/林仕亨  在曹素功制墨中,有许多传世精品、不仅题材、形制、词句、书法、图饰、雕镌等各方面
期刊
石涛有云:“夫画,天下变通之大法也。”  传统中国画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向来是以严谨的笔墨技法和鲜明的个性风格而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民国时期,海派花鸟中的“四大花旦”江寒汀、陆抑非、张大壮、唐云,就是这样一批受到时人崇敬和追捧的大画家。他们笔下的花卉禽鸟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犹如偶像天团一样的存在,直至今日,仍光泽四射,熠熠生辉。  曾经听画家车鹏飞老师说起。晚年的唐先生经常戏说:“我现在画的
期刊
与青林国际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林训民总经理相识,可以追溯到去年7月份,那时我正在做一份“贝塔斯曼退出大陆图书市场”的台湾业者的访问。其中也采访到了林训民,因此对青林国际这个专做儿童图书的出版公司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海峡论坛”期间,又有幸在厦门与之相遇,对其表达了做一个专访的意愿,他欣然接受,在百忙之中给我讲述了青林的成长史。  “我自1980年左右先后完成了大学及国外硕士的学位,并在原服务的公司担任
期刊
编者按:程十发是现代海派绘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之一。他的艺术人生历程,从最初的崭露头角到中年的渐趋完备,直至晚年的蔚为大观,就如同自海面升起的云霞,灿烂而辉煌,并成为了一个时代的艺术象征与缩影。2019年上海程十发艺术馆开馆十周年之际,举办了“云霞出海曙——程十发书画作品特展”。此次展览集中展示了程十发自20世纪50年代至其晚年约半个世纪中所创作的重要书画代表作品。本期专题结合此次展览,让读者
期刊
当我们还在感慨,如今的青少年不爱读书;当我们还在慨叹现在图书出版类型千姿百态,品种泛滥成灾;当我们还在唱叹,“经典”阅读渐行渐远,所谓的“流行”读物侵蚀着青少年的生活;当……面对如今的青少年阅读现状,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和遗憾。暑假来临,学子们终于又赢得一些闲暇时间,他们开始走进各大图书商城、书店。然而他们在选择时也存在着“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困惑——如何筛选适合自己的图书,如何构建合理的阅读结构。
期刊
尤无曲(1910-2006),江苏南通市人。名其侃,号陶风,晚年自署钝翁,钝老人,以字行。斋号有古素室,后素斋,光朗堂等。尤无曲诗书画印兼擅,且精通园艺。5岁习画,1929年秋考入上海美专,1930年为追随黄宾虹、郑午昌诸先生转入中国文艺学院,同年加入密蜂画社。1940年拜京派领袖陈半丁为师,1941年冬在京举办个展,得齐白石赞许,1943年齐白石为他亲订润例。尤无曲创立“笔墨水旭”说,在新世纪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