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与我的非公共生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逃离北上广”甚嚣尘上,可是在众多“北漂”的心中,“死活不离开你”依然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情结。而对于我来说,关于在北京的坚守,的确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书写,有太多的记忆值得去品味。那些甜酸与苦辣,那些幸福与忧伤,那些快乐与悲愁,不是这些文字所能表述得了的。然而,我还是想用最简洁的文字来描述这些心灵的感受,这或许是我对这座城市的一种情怀,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是希望,还是绝望?是梦想,还是现实?是悲悯,还是冷漠?是感恩,还是怨愤?我这个在北京坚守了二十年的异乡人,至今仍然无法说得清。
  
  一
  北京是一个既多情又无情的地方。当你真的与它熟悉了,相识了,当你的双脚真切地踏在它的土地上,你就会感觉到它给你的反弹力不仅仅是一种力量感。在这里,集聚着全国最优质的社会资源,令人艳羡的现代文明引领着时代风尚,似乎只要你在这里能够安稳地过上日子,你的头顶就可以罩上诸如“著名”“一流”“权威”“明星”等等这些耀眼的光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诱惑,使你不得不在这里停留,驻足,守望。
  当你被十三号线的地铁载着飞驰时,你能看见被异国人士追寻的五道口,蓝色的眼珠、黄色的卷发、黑色的皮肤能让你看见这个城市的魅力;当你在二号线上一圈又一圈地消磨时光时,你能在西直门感受一种入世的积极态度,你能在雍和宫感受一种出世的超脱气息;当你在一号线的地铁上,带着经过一夜休整还未能恢复的疲惫,迷迷糊糊进入休眠状态时,突然一声“八宝山到了,请您准备下车”的提醒,让你不觉一惊,迅速找回自己的状态:年轻时不拼不搏,等到要见八宝山的年龄了,你的丧钟谁来敲响?如果坐到四惠东,那里的又一条铁轨八通线的出现,能让你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是柳暗花明,什么叫作“挤得天开见光明”。
  地铁四惠东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地点,这里是通州到市区的一个中转站,每天清晨,当我从通州果园家中赶点到市区单位上班时,在八通线四惠东站从上而下地小步奔跑,又在十号线的站台上被挤得双脚悬空,被四号线的几个出口弄得五迷三道,在头顶探出地平线的那一刻,就像一个溺水将毙的人终于爬出了深湖水面,我就知道,我所经历的这些一辈子都忘不了。北京的生活哪里会有什么活色生香,简直就是直面生死的兵戈。
  这个让人期望又失望、让人绝望又期盼的城市,它以最独特的魅力召唤了一批又一批的“北漂寻梦人”前往,碰撞,驻足,原地转圈……等你觉得似乎日子就要这样一圈一圈地延续到老时,它又会用某一个变故來撼动你、打击你,以十二级台风的无形之力摧残你、折损你,让你无奈而自动地离开。当你回味它,感觉它的残酷时,回忆又会为它做无罪辩护。回忆告诉你北京只需要你把生命的某一段留在那里,那一段过去了,你就应该离开了,那段生命,就是青春。但哪个城市、哪个环境、哪片江湖不是这样?于是你又开始释然了;于是你又想着要回到那里,以此证明你的青春还在;于是你在大街的烧饼摊上,吃着有北京特色的烧饼并企盼着自己终会命运逆袭;你就会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这里有着无数的飞黄腾达一夜暴富一炮而红一蹴而就的机会,只要吃得苦中苦,守在这里终有一天能成为人上人,享受着你曾在睡梦中幻想了无数遍的奢华。
  而这一切的幻想,只有你自己知道。那些局外人,那些身在北京之外为你担心着的亲朋好友们,总以为你在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发展着,有着人生最美好、最光明的前景,你晒着全国最和煦的阳光,走的都是宽宽大大六车道的大马路,逛着全亚洲最长的从一楼搭到六楼手扶飞梯的中央商务区;白天上班时穿着笔挺的西装在精英与精英之间穿梭,晚上休息了品着蓝山咖啡看话剧赏芭蕾舞,对开演唱会的明星们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在他们的心目中,你是他们的骄傲。尽管他们买了房子,而你凑不够首付,他们开着小车而你却摇不到号,他们吃着从泥土里刚拔出来的萝卜,你却要忍受着无尽的地沟油瘦肉精和工业添加剂。
  二
  同一个北京在同一个脑子里酝酿由同一支笔尖流淌,竟然会是两种颜色,这也只有在北京待过,在北京快乐过痛苦过在深夜里流过眼泪的中年男人,才能看得懂的。
  我限定的中年,我想界限不用划得太过明晰,大而化之的范围就是青葱的“当年”,怀揣着“梦想”,忘却背井离乡的痛苦,充满希望地来到一个最接近辉煌的平台,活着,熬着,等着“幸运”的眷顾。
  我经历过,从晚上九点忙到凌晨三点,为了赶排报纸版面的进度关了杀毒软件,而后在排完最后一页版面的前一秒,电脑卡死再也醒不过来。惊心和绝望压得我喘不过气来。“这里不养闲人,要想干就得下功夫。”从领导及同事的口中你会分辨哪里会缺漏哪里该改良,一种似是而非的鼓励藏在里面,当然,还有那句“你到底行不行,不行就换人”的胁迫。我没有时间感叹老天无眼命运不公,我在另一台电脑上重装系统重新排版,凭着痛到脚心的记忆在两个小时里把报纸版面重新排出来,感觉失而复得的是命。
  我同样经历过,一次次根本无法完成的采访,在全国各大小城市来回穿梭,面对那些毫无新闻常识的采访对象,根本挖不出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新闻记者头上那曾经耀眼的光环在这里变得一文不值。成稿后的发稿环节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发稿总编在终审签字时,总是带着狐疑的眼光把你盯得头皮发麻,那潜台词分明在说:这篇稿子你又拿了多少红包啊?那一刻的尴尬使你恨不能马上找个地洞钻进去。我的天,这就是中国新闻媒体的生存状态啊!
  当然,这里更没有天之骄子般的幸运儿,从同事朋友眼中你会知道哪里有凶险哪里有坦途,一种封喉不见血的残酷藏在里面,要想得到尊重,要想防守反击得漂亮,还是要看你为人处事的本领。
  太多根本就没有办法逾越过去的困难阻碍,在每一个打拼着的“北漂”手里,都会变得微弱纤细。而每一个“北漂”,似乎也有本事把每一场“如履薄冰”走得像是“如履平地”。所以在完成了采访任务,交完了稿件以及干尽最后一杯酒的时候,“这个世界需要我”的假象像蓝色闪电,激活我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让我感受到另一种区别于床笫之欢的高潮,根本不需要前戏在那儿聒噪。   历数过来,那些“北漂”的明星们哪个不是这样走过来的?一块怀表换两馒头充饥的郭德纲;一开始住地下室的邓婕;一个月才领300块钱伙食费的范冰冰;一天最多挣50块钱的搬砖小伙王宝强;一直演丫鬟结果成了“丫鬟王”的谢娜……韩磊也有过艰难岁月,可他只字不提,提过的人也只是一带而过,这就很耐人寻味。所以韩磊说的那句话“在这儿我能感觉到我的存在”一下就击中了我,原来很多“北漂”都说过“死也要死在这里”的话,如电视剧演员孙坚,如被我采访过的歌手许飞。
  这些都是明星了,那阵子熬过去了也就过去了,至于一带而过的采访,点到即止的言语,只是迎合当下的某种不言自明的风气,如果真的问问他们对这段时光的感触,谁不以它为骄傲?
  可这些也都只是明星,千百万人中也才蹦出来一两个。太多的人对收入失望,对状态失落,对未来茫然,对曾经单纯地追求梦想的那个自己失信。然后买醉失态,买票失常,只能如此。
  三
  实际上,我在北京并不是很顺,虽然我知道自己真的已经很幸运了,一个在家乡毫无作为的人,陡然间在北京有了当二十年记者的经历,工作蛮顺利,偶尔还有机会跟部委领导一起当当“钦差大臣”;跟中央领导同处一室共商国是;有了老婆成了家,房子也有了,驾照也考了,老母亲每年还能来跟我住上一段日子,享受这京城的繁华盛世……这不正是心想事成的最佳写照么?
  初到北京时,我新认识了两个朋友:一个是开店的老乡小许,另一个是房东太太。老太太那年已77岁,但很能干。她很像我那亲切、坚强的奶奶,使人一看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我经常用不太熟练的北京话跟她聊天。
  因为工作不顺心,有一段时间我在北京过得不是很开心。不知为什么,在外面其他兄弟报社我可以结交很多好朋友、好同行,他们都十分了解我。但那时我与同事的关系却愈来愈糟。工作上,我是他们的上司,但却从来不摆架子去管他们。我不会像他们那样在社长主持编前会时大声自顾说笑;我不会像他们那样薪水拖了几天就大叫大囔,斥责社长及财务科的成员;我不会像他们那样互相吹捧讲奉承话,所以在这个部门团体里我通常是孤独的、独立的,但却是坚强的。
  在单位里我看不惯那些人,小小年纪就学会溜须拍马,如此势利,毫无原则地讲虚伪话,赔笑脸……甚至争风吃醋争权夺利。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像别人捧在手里正吃着的烤红薯一样?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不能说自己很单纯,至少现在是做不到的。因为我的为人处世原则不容许。我很善良很真实地对待我的朋友及我的家人。
  房东老太太经常跟我说:“小洪,你一个外地人来北京打工不容易,能有现在的成就已经是你的福分了。还有什么好苛求的呢?能忍的就忍了吧,你看我忍了一辈子,现在不也过得很好吗?”听了老太太的话,想想这些年来我北漂的生活,想想这些年来我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我的眼睛湿润了……
  其实,想想也是,顺不顺的又有什么关系呢?人生而等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虽然哪一种死法有的选,但结果不都是一样么?所以我一直心情不畅快,好在我一直把这种不畅快归结到自己的爱情道路上。别人说你看你有吃有喝有房子住有老婆睡,幸福人生不就是这样的么?你整天摆着一张臭脸给谁看啊?矫情!
  我是比较矫情,五十的人了,还挡不住双鱼的诱惑,在即将被一帮80后90后甚至00后拍死在沙滩上时,还厚颜无耻地死劲儿拽住岁月的衣角使劲儿矫情:爱人未老,我亦不敢老;壮志未酬,我更不敢老……花花世界啊,这种不要脸的矫情又帮我挽回了一点什么?我不知道。当我看到众多的“北漂”们从金字塔上“吧嗒”一下摔下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就是不够矫情,他们一直心情不畅快,还都归结到自己的爱情不顺上,他们不知道自己那是一种病,一种忧郁病——它是在挽回我的生命,让我多活那么一阵子,不要脸的矫情让我在这个活不下去的城市又多活那么一些日子。
  在这里,只涨不跌的高房价,让人难以承受的消费水平,还有让人哭笑不得的限购,一家三口一起摇车牌号摇了五年也摇不到手,在一个月薪10万的人都没有安全感的地方,除却还有一些充满期待的诱惑之外,我还有什么资格混迹于此?
  看窗外,这里的天空永远都给我摆了一张悲怆的脸,就像嫁给了贝克汉姆却还是不满足的维多利亚的那张脸一样,它正溶于饱和的灰霾。
  四
  每每想起房东老太太的话,我就会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春天,怀揣只够坐车的钱,一个人远离家乡来京城谋生,车上挤得满满的都是陌生的面孔。乘务员推着小车,车上装满了一些花生、瓜子之类的小吃,不停地喊着,五毛一袋,五毛一袋。我使劲地把头扭向窗外,列车经过一片沙地,阳光扑簌簌地落下来。列车的广播里,突然传来《春天里》的旋律。幽幽水流般的,一开腔,就让我迸了个泪花飞溅。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奇怪,在那之前我不悲,也不喜,真的。可是不知什么原因,一听到这首歌,我就哭了。
  那些年,在我最孤独难耐的时候,我便到老乡小许的小店去坐坐,跟他聊聊。只有和他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才会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我们在一起谈对生活的追求、谈文学、谈爱情观,偶尔也谈谈自己的家庭生活等。有时他也会谈起他的那些网友,鼓励我交一两个网友。
  一个在北京飘荡并坚守的人,踏足伊始的趾高气扬,何去何从的纠结辗转,决定之后的惶惶恍惚,让我感受到北京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要么你随自己的信念和脆弱迅速崩溃,要么你有足够的麻木去忍受那些异态的聒噪。毫无例外地,在我的作品中,总晃动着一个写作者在这座城市中挣扎的身影。我依然在“我是这个世界生存能力最强的动物”的信念下,支撑着自己,书写着这些可能一文不值的文字。
  当年和我一起舞文弄墨的一帮朋友,在他们离文学渐行渐远的时候,我却仍在默默地坚守,凭着一份执着的信念,期望成功。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我依然有着一颗不平静的心,雖然我也是随着潮水败走的一粒沙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心灵的伤痕逐渐得以疗愈,慢慢恢复了往日的生机。我终于明白,阳光总在风雨后,风雨后的那道彩虹不正是我们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吗?
  在一个秋阳高照的日子,我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心中的圣殿——鲁迅文学院。她的周围永远聚集着一群打不散冲不垮的文学信徒,他们的故事有些碎裂,尽管有人曾经在这里就读或正在就读,而在这群人中仍有不少还在无可奈何地漂泊在这座城市的边缘,被称作自由写作人。有的一边磨剪刀,一边还背着自己厚厚的书稿四处兜售;有的蹬着三轮车走街串巷,脑中还在构思自己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我羡慕这些钟情文学的人,钦佩他们的坚强和勇气。他们仍然如草原眷恋苍穹一般深情地凝望着文学的天空,用比农人还粗糙的手撰写着比历史还沉重比现实还细腻的故事,每一个字都是他们奋斗的泪珠,每一次灵感都是他们挣扎的心跳。这群人,不管将来他们是否能够从文坛脱颖而出,已然尚在其次。重要的是,他们的执着已经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在一种信念的支撑下,依然会有前赴后继的追随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很久以来,没有如此痛快而又真实地感动过,连自己都觉得十分难能可贵。此时此刻,在这个澄明的秋夜,我坐在鲁院宽敞明亮的601寝室里,心潮起伏,二十年的坚守使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新的认识,我终于明白我守望的是什么,我给别人的印象还不是一个很差的写手。于是,我的长篇小说《太阳岛》又坦然上路了。
其他文献
1  早起上学,越发觉得天亮得早。路上,小芽静悄悄地从树上抽了出来,嫩绿嫩绿的,在春风中摇曳,腼腆地笑着。树下的草坪也翻出了新的绿色。除了天气还有些冷外,一切都生机盎然。  然而春越美,伤春者便越感伤。加之清明又至,我的心情不免愈发沉重。于是停住脚步,回忆起家人。2  很久之前,我刚记事的时候。  那是一段残缺的记忆,当时四五岁的我好像住在老家。有一次和父母步行去看奶奶,大概走了不长时间,走过一段
期刊
一    同学的儿子三四岁,有一天问:  妈妈,有白云博物馆吗?  孩子想的,跟白云一样美妙。  不过,假如真有个白云博物馆,汪曾祺是可以当“顾问”的,再不济也是个“明星讲解员”。  云,在他这儿是颇为受宠的。  《泰山片石·序》:  我从泰山归,  携归一片云。  开匣忽相视,  化作雨霖霖。  金实秋在《汪曾祺诗词选评》中感慨道,这像是一首禅诗,又似李商隐的无题,“也许会有多种诠释、不同揣测吧
期刊
2007年,在卷帙浩繁的解读西方文学经典的理论著作中,我偶然读到梁旭东先生所著《遭遇边缘情境:西方文学经典的另类阐释》一书。书中对《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浮士德》《简·爱》《红字》《双城记》《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小说,从“边缘情境”的生存状况出发,挖掘每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自尊与自怜,把隐藏在意识表面下深不见底的无意识心理世界分析得鞭辟入里,对习惯了
期刊
问:您对陕西诗歌有什么印象?  商震:大家都说陕西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这个观点我承认。三千年前的《诗经》,有一大部分,是出自汉水、泾水、渭水流域的,以及我们的秦岭周边。说源头之一是靠谱的,至少不虚妄。无论是陕西自己人说,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正确的。《诗经》是诗歌的源头,三秦大地深受《诗经》的影响,有着深厚的诗歌传统。这种传统薪火相传,一直到今天。这是可以确定的。从《诗经》往下数,到《汉乐府》,有
期刊
掉队,也叫落伍。  如果稍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今天文学杂志界的“排头兵”,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的那几家老品牌,也就是说,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繁荣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再没有产生一家有广泛说服力的新品牌杂志。而且文学杂志的现状困难重重,缺乏生机,即就是享有声望的那几家老品牌,如今也离不开政府的“输血”资助。说“文学边缘化”也好,说“低谷期”也好,这个事实的核心是,在
期刊
张 峻 笔名张黎、亚云,河北隆化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共党员。1993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著有《擒龙图》《回头草》《睡屋》《金鸡宴》等。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顾问。  家乡的那条河,名字很绕嘴,叫伊马吐河。    我们周围有不少村名、地名,都很绕嘴,像乌梁素、哈巴契、台吉营、上下牛录、克勒沟、阿牛沟等等;不像关内,叫什么张庄、李庄。有人说,许是清朝的满人或者更早的元朝蒙古人起的名字?也许吧!我
期刊
文章要有气象,气象各有不同。    对此,后人多有论述,举起例子来,也总说到“盛唐气象”。“盛唐气象”,就是在夸那个时期的诗歌写得博大、雄浑、深远。为此,南宋后期的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说:“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并把“气象”作为诗歌的五要素之一,言:“诗之法有五:曰体制,曰格力,曰气象,曰兴趣,曰音节。”宋代姜夔也在《白石道人诗说》谈到:“
期刊
曲终奏雅,虽有所亏,终归有意回归正道。在《美文》上絮絮叨叨说了三年,最后一篇想说一点正事儿。清华大学有个教授沙龙,由学校人才办主办,请不同学科有一定成就的学者给全校教授介绍最新的研究理论与成果。我有幸受邀,知道理工科教授对古文字颇感神秘,就以“古文字是怎么认出来的?”为题做了一场报告。来听的教授很多,据主办的老师说,效果非常之好。清华有这么多科学家关注着古文字这个学科,这让我很振奋。后来我又在给本
期刊
郑小琼,1980年6月生,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有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诗刊》《独立》《活塞》等。迄今出版诗集《女工记》《黄麻岭》《郑小琼诗选》《纯种植物》《人行天桥》等十部,其中《女工记》被喻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关于女性、劳动与资本的交响诗”,有作品译成德、英、法、日、韩、西班牙语、土耳其语等语种。作品曾多次获奖。  问:您对陕西诗歌界有什么印象?  郑小琼:陕西有相当多的好诗
期刊
思考人生什么时候成了件丢人的事  在飞机上看到梁文道的一个访谈,他说不知道为什么,“文艺”如今成为一个丢人的词了,大家都不敢承认自己“文艺”,比如窦文涛,明明最喜欢中国字画,不工作的时间都在家里看书,但是在电视上他说“啊,优衣库这个啊,我也想搞一个啊”,这样大家就说他是真性情。如果你真喜欢金文的书法,不能讲,一讲就是“装”了。  说“文艺”是个丢人的词,似乎也不是什么新话题了。我倒突然想起,除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