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边笔记:2017.12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掉队,也叫落伍。
  如果稍事观察,就会发现一个基本事实:今天文学杂志界的“排头兵”,仍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成名的那几家老品牌,也就是说,从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经历了八十年代的文学繁荣之后,二十多年的时间,再没有产生一家有广泛说服力的新品牌杂志。而且文学杂志的现状困难重重,缺乏生机,即就是享有声望的那几家老品牌,如今也离不开政府的“输血”资助。说“文学边缘化”也好,说“低谷期”也好,这个事实的核心是,在社会大转型的重要变革时期,文学杂志整体上掉队了,掉队也叫落伍。
  形成这样的局面有外部因素,但文学杂志自身应反思内因。我觉着,至少有两个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编辑传统断裂着。
  经历过八十年代文学杂志繁荣的业内人都会知道,那个时候,有一批文革之后“重操旧业”的老编辑,那些人学问底子厚实,案头功夫扎实,更重要的是敬业,有文化操守。不仅使当年的年轻编辑受益良多,今天年过五十岁的作家,尤其是著名作家,恐怕不会忘记那群编辑人的职业风范和人格光泽。2007年,《美文》杂志请王培元先生开专栏,忆写了十二位老编辑家,具体有韦君宜、聂绀弩、秦兆阳、牛汉、冯雪峰、严文井、舒芜、绿原、孟超、楼适宜、巴人、林辰,之后结集为《在朝内166号,与前辈灵魂相遇》出版。这十二位大编辑,是那个时期里那个群体中的一部分,也可视为代表者。
  大裁缝店是有大裁缝支撑局面的,一流杂志的基础要有一流编辑。编辑是特殊的“技术工种”,因为生产精神产品,仅手艺活儿过硬还不够,还须有文化做底子。大作家和大作品对一个时代是重要的,但应该认识到,优秀的编辑,以及一个专业化的编辑群体对一个时代更重要,因为事关文学生态。但今天的编辑工作不仅不被重视,乃至被忽视,甚至缺乏年轻编辑成长的土壤和机制。
  二,对社会深层次的变化趋势认识不够,呈现更不够。
  八十年代重要的文学作品,基本上都是先发表在文学杂志上,再由出版社出版。那个时期的文学杂志,基本呈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趋势和精神风貌。九十年代之后,社会变革的节奏不仅多元,也在更深层次变化,作家们对社会的认知吃力了,更不要提反省和反思那个层面。文学杂志则显得更加吃力,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社会前行的繁荣与复杂,明亮与艰难,而且发生了那么多大事件,但这一切在文学杂志中呈现式微。仅以散文写作为例,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重要作家和作品,但从整体上看,写山水花草,休闲饮食,故乡亲属一类的文章占着多数,这些内容贴近人情物理,读着亲切,但如果成为一个文体的主要,就应该被警惕了。《古文观止》是清朝康熙年间的一个散文选本,全书221篇文章,收录《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90多篇,收录的文章大家也是以醒世醒心的内容为主,如韩愈、柳宗元、欧阳修,三苏等,均是多篇文章入选。这部选集中写山水游记一类的文章仅十几篇,不足全书的十分之一。文章千古事,脱离了对社会思潮的直视和审视的文学,是偏离文学主航道的。
  《式微》是《诗经·邶风》里的一首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都这么晚了,怎么还不回家。“胡为乎泥中”,是陷泥潭里了吧。进入新时代,文学杂志应该有所作为,而有所作为,应从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开始。(此文为文学期刊联盟第三次理事会上的发言)
其他文献
熊焱,1980年10月生,贵州瓮安人,现居成都。曾获华文青年诗人奖、四川文学奖、2016名人堂年度诗人等奖项。著有诗集《爱无尽》《闪电的回音》,长篇小说《血路》《白水谣》。  问:陕西有很多国内国际知名的作家,不知您对陕西诗歌界有什么印象?  熊焱:因为工作关系,我对陕西的诗歌了解得比较多。陕西因为小说太强大了,小说把诗歌盖过了。诗歌没有办法跟小说相抗衡,小说把陕西的文脉、文气更多地占据了,诗歌分
期刊
渴望与恐惧  太多人渴望自己卓异,又恐惧与众不同。唯在人群中哪怕明知愚蠢的人群中,他们才觉安全。  他们每天纠结,一生过去,也没有把道和理教给后人。交有义的人  人可以见解不同。但无论如何,只要在一个人性的尺度之内,做事认真肯吃苦者,何等美好。远离稀里糊涂不负责任去应付的人。  交有义的人。不为点鸟利益去跟人鬼混。文道日下,太多人两张皮,写一套说一套做一套。文道尤其迫切需要直义,迫切需要气骨!  
期刊
阿斐,原名李辉斐,江西都昌人,现居杭州。诗人,有“80后诗歌第一人”之称,曾以诗句“我的孩子都快出世了/而我昨天还是个小孩”引起广泛共鸣,被认为说出了“一代人的精神特征和特殊命运”。著有诗集两部,编剧电影《回到原点》。  问:欢迎您来西安,您对西安诗歌有什么印象呢?  阿斐:西安有个诗人叫伊沙,是有代表性的一位诗人,他对诗歌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也受过他的影响。他很勤劳,在这一点上
期刊
《书架上的他》 余秋雨  余秋雨的文字中始终贯穿着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书架上的他》以深挚绵长的情感怀念与恩师陆谷孙先生交往的点滴。世事兴废沉浮,唯有独立人格屹立不倒。透过《书架上的他》,能深切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悠长,友情的坚实和凄伤,同时也领受到文化的冷寂和悲壮。  《一个人的地图》 南帆  南帆的文字,充满智性的光泽,以一种冷峻的目光对周围的一切
期刊
问:您在9月2日晚上的诗歌分享会结束的时候,跟大家分享了一段话:“影响和责任一定要重视,诗人在思考、发表、发言的时候要考虑这种问题,要有责任感。只有冷静的思考,才有发展,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有些人不计后果,我希望大家要多考虑。”您觉得当代诗人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诗人才是一位好的诗人?  食指:先回答你第一个问题,我将这个问题谈具体一点。  你问话中谈到我讲的“诗歌作品一定要注意影响和责任”
期刊
张 华 文学博士,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教指委委员、《中美比较文学》杂志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杂志副主编。曾出版《阅读哈佛》《全球伦理读本》《跨学科研究与跨文化诠释》等多部专著。  《美文》“汉风专刊”曾经发表同济大学文学院院长,留德、英、法回国青年学者叶隽撰写的一篇《怀念外公外婆》的散文,在这篇文章的文末,叶隽教授写道:“每个个体,都难
期刊
1  早起上学,越发觉得天亮得早。路上,小芽静悄悄地从树上抽了出来,嫩绿嫩绿的,在春风中摇曳,腼腆地笑着。树下的草坪也翻出了新的绿色。除了天气还有些冷外,一切都生机盎然。  然而春越美,伤春者便越感伤。加之清明又至,我的心情不免愈发沉重。于是停住脚步,回忆起家人。2  很久之前,我刚记事的时候。  那是一段残缺的记忆,当时四五岁的我好像住在老家。有一次和父母步行去看奶奶,大概走了不长时间,走过一段
期刊
一    同学的儿子三四岁,有一天问:  妈妈,有白云博物馆吗?  孩子想的,跟白云一样美妙。  不过,假如真有个白云博物馆,汪曾祺是可以当“顾问”的,再不济也是个“明星讲解员”。  云,在他这儿是颇为受宠的。  《泰山片石·序》:  我从泰山归,  携归一片云。  开匣忽相视,  化作雨霖霖。  金实秋在《汪曾祺诗词选评》中感慨道,这像是一首禅诗,又似李商隐的无题,“也许会有多种诠释、不同揣测吧
期刊
2007年,在卷帙浩繁的解读西方文学经典的理论著作中,我偶然读到梁旭东先生所著《遭遇边缘情境:西方文学经典的另类阐释》一书。书中对《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浮士德》《简·爱》《红字》《双城记》《安娜·卡列尼娜》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系列小说,从“边缘情境”的生存状况出发,挖掘每部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自尊与自怜,把隐藏在意识表面下深不见底的无意识心理世界分析得鞭辟入里,对习惯了
期刊
问:您对陕西诗歌有什么印象?  商震:大家都说陕西是中国诗歌的源头之一,这个观点我承认。三千年前的《诗经》,有一大部分,是出自汉水、泾水、渭水流域的,以及我们的秦岭周边。说源头之一是靠谱的,至少不虚妄。无论是陕西自己人说,还是研究者来说,都是正确的。《诗经》是诗歌的源头,三秦大地深受《诗经》的影响,有着深厚的诗歌传统。这种传统薪火相传,一直到今天。这是可以确定的。从《诗经》往下数,到《汉乐府》,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