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蘑菇角”是目前多数学者对商周动物纹玉器头部角饰的一种定名。此角主要出现在龙的头部。笔者认为此定名不合理,应该称为茸角。本文同时对茸角在玉器上出现的兴衰变化提出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蘑菇角;商周时期;礼器
国家博物馆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和古方主编的《中国古玉器图典》里面均有“蘑菇角”之说。其解释为:“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多饰在龙之身上。”“蘑菇角”之说为多数学古玉器学者所默认。笔者认为“蘑菇角”称呼不甚合理,应该称为茸角。此角饰常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本文主要以玉器为主要对象讨论研究。
一、关于茸角定名
龙形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龙角的祖源正名。武竹仙在《龙角新证》这篇文章中证明最初的龙角是来自鹿角。他是从古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笔者读后深受启发,认可此观点。本文欲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究。笔者认为此角不仅是鹿角而且应该称为茸角。(角节之上生长角主枝,角主枝每年从角节处脱换。角柄在鹿头骨上终生生长,表面覆盖有皮肤。角节之上每年生长新角,初生长时未骨化,表面被有多茸毛的外皮,并且布满血管,称为茸角)表现在青铜器上还有少量的龙角为“尖状角”、“多齿角”、“花冠形角”等,武竹仙认为这些特殊的龙角造型其实都是不同鹿生长形态的艺术化表现。但是表现在玉器上的龙角仅有茸角这一种造型。因此,笔者认为此时期玉器上的龙角可以称之为茸角。
为什么选择鹿角为龙角?武竹仙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其他方面尝试分析。在中国上古时期尚未表现有对植物的崇拜。所以表现在纹饰上也几乎没有植物纹饰出现。玉器、青铜器在上古时期均为重要用器,上面的纹饰更是寄托了先民生死攸关的愿望。所有的纹饰均为有生命的动物纹或者自然现象纹饰(涡纹、火纹等),或者是演化后抽象的动物纹。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这本书中提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上面所有的几何纹饰均由不同的动物演化而来。所以,龙角造型绝不可能引自植物的名字。
二、关于茸角玉器的出土现状
茸角玉器多数出现在龙的头部,有很多学者认为龙带角出现于商代。(武竹仙在《龙角新证》中提到龙角产生于商代晚期)经笔者考证,龙带角并非出现在商代,就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龙角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的蚩尤环上面的龙有明显的茸角出现。同时也反映出良渚玉文化与商代制玉文化的传承性。
商代前期偃师商城发现的玉器有玉铲、玉玦、玉环、玉壁、玉串珠等玉器,品种和数量都很少,而且多素面。郑州商城的商早期墓葬出土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璜、玉戈、玉环等,纹饰也很少。因此,在商代早期出土玉器中没有发现带茸角的动物纹玉器。直到商代晚期墓葬中开始大量出现,以妇好墓为代表,出土了大量纹饰精美的玉器。除了大量写实的动物玉器,龙、虎、凤均有茸角出现。雕刻最精美的圆雕卷尾玉龙和一件圆雕玉虎均带茸角。著名的龙凤玉佩,其造型奇特,构思巧妙,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此玉佩的龙凤均有茸角。晚商其它墓中也多有出土,比如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龙冠鹦鹉玉璜,其形似妇好墓的龙凤玉佩。河南安阳刘家村出土的兽面纹玉器,其茸角纹饰刻画非常精细。商末周初时期,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中带茸角的玉器也很多,多出现在龙的头部。与妇好墓区别的是,此墓龙形纹饰稍转简单,形制更丰富,线条更婉转。西周时期,茸角玉器也常有出现。出土玉器较多的西安沣西张家坡墓、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晋候西周墓地等均有茸角玉器出土。
整体来看,此角饰开始于良渚文化,兴盛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器减少,东周时期基本消失。然西周时期器物类型衍生的器型比较多。有圆雕玉龙玉虎、片形器玉龙、玉虎、龙凤组合、龙形玉璜、龙形玉刀、兽面纹玉钺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呢?
笔者认为出现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古人们思想变化所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龙无角为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笔者认可臧振先生的玉为“神灵食品说”。在以巫事为国之大事的商代,玉器作为重要的魅神媒介,是献给神灵的食品。古代巫术有“顺势思维”说。先民可能相信自己的神灵也拥有此角,神灵与茸角相互感应,然后招引神灵前来享用。所以,茸角的出现象征着神灵来飨。龙、虎、凤、兽面这些在古人心中有神秘力量的动物。给他们插上茸角,敬献给神灵,以取悦神灵,祈求神灵佑护。新石器时期晚期到商代,巫事为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人们寄希望于神灵,玉器在此是重要的通神媒介。到了西周时期提出“明德”思想,巫事转化为民生,人人都有生存权。西周之后,礼崩乐坏,玉器纹饰不受思想制度的限制。在此之后茸角纹饰也基本消失。因此,笔者认为茸角为早期巫术中一个重要的通神标志。导致茸角的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上古人们思想文化变迁所致。
参考文献:
[1]古方著;中国古玉器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武竹仙;《龙角新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杨育彬;孙广清著;河南出土三代玉器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5]刘敦愿:《马王堆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文史哲》1978年第4期.
[6]臧振;潘守永著;中国古玉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2001.
[7] [英]费雷泽著、徐育新等译;[M]北京:大众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景玉薇(1987-),女,汉族,陕西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論。
关键词:蘑菇角;商周时期;礼器
国家博物馆编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玉器卷》和古方主编的《中国古玉器图典》里面均有“蘑菇角”之说。其解释为:“下部如粗柱,顶端有一圆锤,似未开的蘑菇,多饰在龙之身上。”“蘑菇角”之说为多数学古玉器学者所默认。笔者认为“蘑菇角”称呼不甚合理,应该称为茸角。此角饰常出现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上,本文主要以玉器为主要对象讨论研究。
一、关于茸角定名
龙形象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觉得有必要对此龙角的祖源正名。武竹仙在《龙角新证》这篇文章中证明最初的龙角是来自鹿角。他是从古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的,笔者读后深受启发,认可此观点。本文欲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究。笔者认为此角不仅是鹿角而且应该称为茸角。(角节之上生长角主枝,角主枝每年从角节处脱换。角柄在鹿头骨上终生生长,表面覆盖有皮肤。角节之上每年生长新角,初生长时未骨化,表面被有多茸毛的外皮,并且布满血管,称为茸角)表现在青铜器上还有少量的龙角为“尖状角”、“多齿角”、“花冠形角”等,武竹仙认为这些特殊的龙角造型其实都是不同鹿生长形态的艺术化表现。但是表现在玉器上的龙角仅有茸角这一种造型。因此,笔者认为此时期玉器上的龙角可以称之为茸角。
为什么选择鹿角为龙角?武竹仙仅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其他方面尝试分析。在中国上古时期尚未表现有对植物的崇拜。所以表现在纹饰上也几乎没有植物纹饰出现。玉器、青铜器在上古时期均为重要用器,上面的纹饰更是寄托了先民生死攸关的愿望。所有的纹饰均为有生命的动物纹或者自然现象纹饰(涡纹、火纹等),或者是演化后抽象的动物纹。李泽厚曾在《美的历程》这本书中提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纹饰,上面所有的几何纹饰均由不同的动物演化而来。所以,龙角造型绝不可能引自植物的名字。
二、关于茸角玉器的出土现状
茸角玉器多数出现在龙的头部,有很多学者认为龙带角出现于商代。(武竹仙在《龙角新证》中提到龙角产生于商代晚期)经笔者考证,龙带角并非出现在商代,就目前所见资料,最早的龙角应该出现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时期,良渚文化的蚩尤环上面的龙有明显的茸角出现。同时也反映出良渚玉文化与商代制玉文化的传承性。
商代前期偃师商城发现的玉器有玉铲、玉玦、玉环、玉壁、玉串珠等玉器,品种和数量都很少,而且多素面。郑州商城的商早期墓葬出土玉器有玉琮、玉璧、玉璜、玉戈、玉环等,纹饰也很少。因此,在商代早期出土玉器中没有发现带茸角的动物纹玉器。直到商代晚期墓葬中开始大量出现,以妇好墓为代表,出土了大量纹饰精美的玉器。除了大量写实的动物玉器,龙、虎、凤均有茸角出现。雕刻最精美的圆雕卷尾玉龙和一件圆雕玉虎均带茸角。著名的龙凤玉佩,其造型奇特,构思巧妙,有很强的神秘色彩,此玉佩的龙凤均有茸角。晚商其它墓中也多有出土,比如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长子口墓出土的龙冠鹦鹉玉璜,其形似妇好墓的龙凤玉佩。河南安阳刘家村出土的兽面纹玉器,其茸角纹饰刻画非常精细。商末周初时期,山东滕州前掌大墓地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器。其中带茸角的玉器也很多,多出现在龙的头部。与妇好墓区别的是,此墓龙形纹饰稍转简单,形制更丰富,线条更婉转。西周时期,茸角玉器也常有出现。出土玉器较多的西安沣西张家坡墓、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晋候西周墓地等均有茸角玉器出土。
整体来看,此角饰开始于良渚文化,兴盛于商代晚期,西周时期器减少,东周时期基本消失。然西周时期器物类型衍生的器型比较多。有圆雕玉龙玉虎、片形器玉龙、玉虎、龙凤组合、龙形玉璜、龙形玉刀、兽面纹玉钺等。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变化呢?
笔者认为出现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上古人们思想变化所致。龙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神物,龙无角为蛇,以角来表示其神异性。笔者认可臧振先生的玉为“神灵食品说”。在以巫事为国之大事的商代,玉器作为重要的魅神媒介,是献给神灵的食品。古代巫术有“顺势思维”说。先民可能相信自己的神灵也拥有此角,神灵与茸角相互感应,然后招引神灵前来享用。所以,茸角的出现象征着神灵来飨。龙、虎、凤、兽面这些在古人心中有神秘力量的动物。给他们插上茸角,敬献给神灵,以取悦神灵,祈求神灵佑护。新石器时期晚期到商代,巫事为人们生活中的大事,人们寄希望于神灵,玉器在此是重要的通神媒介。到了西周时期提出“明德”思想,巫事转化为民生,人人都有生存权。西周之后,礼崩乐坏,玉器纹饰不受思想制度的限制。在此之后茸角纹饰也基本消失。因此,笔者认为茸角为早期巫术中一个重要的通神标志。导致茸角的兴衰的主要原因是上古人们思想文化变迁所致。
参考文献:
[1]古方著;中国古玉器图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2]武竹仙;《龙角新证》[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2).
[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4]杨育彬;孙广清著;河南出土三代玉器及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2003年第5期.
[5]刘敦愿:《马王堆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文史哲》1978年第4期.
[6]臧振;潘守永著;中国古玉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2001.
[7] [英]费雷泽著、徐育新等译;[M]北京:大众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景玉薇(1987-),女,汉族,陕西人,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