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改革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择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6月20日中午,李学梅和李放在婆婆家吃完饭,戴上红领巾,往学校走去。
李家堂兄妹同在南岸区天台岗小学读书,但由于住家位置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校区上学。天台岗小学按照“就近入学,避免择校”的原则,整合另外两所学校的资源,设置了“南湖校区”、“花园校区”和“上海城校区”三个校区。这种“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是南岸区为实现和谐教育和均衡化发展战略的结果。
“名校拉民校”,“大马拉小车”,城里的学校里来了农村娃
“‘均衡教育’,就是让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天台岗小学陈晓红书记说。
她说的农民工的孩子,是指距离天台岗小学不足一公里的西计小学所招收的一批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
过去,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的差距大,区域教育的二元结构明显,孩子求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择校泥潭。好学校资源有限,而想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只能用高昂的择校费挡住“计划外招生”。农民工想也不敢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所好学校。
同样一个地区,一些学校学生爆满,一些学校却没有生源。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利用有限的资源抹平区域教育明显的二元化鸿沟?2003年,南岸区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并决定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及边远地区,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为全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募集资金。
2003年至2005年,南岸区通过开发配套建校、利用土地级差置换、存量引增量、资源引品牌等多种融资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7.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用房24万余平方米。
同时,南岸区教委让“名校”伸手拉“民校”(指厂办校,下同),用“大马拉小车”的方法,使有限的优质资源辐射面更广,缩短了校与校的差距。
南岸区的“民校”有9所,都是厂办校。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教学科研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较为陈旧。和天台岗小学咫尺相隔,条件却“相差万里”的西计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区教委接手管理后,着手整合资源,让天台岗小学当“火车头”,带动西计小学。天台岗小学把学校本部更名为“南湖校区”,西计小学更名为“花园校区”。
“一校两区”的格局顺势形成。两校区的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调整,过去在“花园校区”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成为天台岗小学的学生。“学校里来了农村娃,农民工的孩子也与城市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听优秀教师讲课。”南岸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举措。”
按照这个思路,9所民校被就近的城镇优质学校整合,实现了优质教育共享,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校三区”,教师双向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
“均衡化发展教育,关键在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南岸区的教委主任汪平这样阐释“均衡教育”。
天台岗小学整合“南湖校区”和“花园校区”资源后,两校区都建起了多媒体演播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学生微机室、多功能室等专用教室,实现“班班通”。
两个校区的教师双向流动,提升地区教育战斗力。“南湖校区”的教师走进了“花园校区”上课,举办“天台杯”教师备课大赛,搞一系列教学活动。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给的“花园校区”师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中青年教师的精彩赛课激起了“花园校区”教师探讨教学方法的热情。
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创新杯”教师电子成长册制作及展示,读书快乐、快乐读书演讲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英语模块教学设计比赛,英语教师演讲、说课比赛,分年级开展的“上课——研讨——再上课”比赛等方式,两个校区的教师充分实现了思想交流、技巧互动,提高了教学水平。
“6个月时间,两校共726人次教师参加了赛课和研讨,其中参加论文赛就有372人次,极大地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天台岗小学陈书记对用这种方式来缩短两个校区教学水平差距充满信心。
然而,一开始家长们仍然对两个校区“厚此薄彼”。2004年7月,昌龙城市花园的房地产商与天台岗小学实行校企“联姻”,按照协议规定,昌龙城市花园的业主子女就近读“花园校区”。结果,16名业主有14名业主不惜舍近求远,选择读本部“南湖校区”,只有2名家长让孩子就读“花园校区”。
“这样的情况是暂时的,我们把6年级的学生全部迁往‘花园校区’,为他们腾出位置。”分管教育教学的陈校长充满自信地说,“一段时间后,家长的担心就会变为放心。”
果然,半年后,这些家长发现,两个校区的教学方法并非两样,几次考试成绩公布出来,学生成绩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这种办学思路下,天台岗小学又整合“上海城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如今,共占地3万平方米的天台岗小学能够接纳4000多名学生,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南岸区委书记张季说,“通过改革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择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经过全方位的大力扶持,南岸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7%,比2003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找准切入点、突破口,让孩子在“特色平臺”上成长
2004年与2005年,南岸区中小学生连续两年代表我国参加青少年电脑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分别夺得搜救项目小学组冠军和中学组亚军。
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多位教育专家对南岸区长生三小选送的根雕作品赞不绝口:“山野中废弃的树根能变成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这些农村学生太不简单了!”
长生三小是南岸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的一所农村小学,建校之初,学校便把当地传统的根雕艺术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办学特色鲜明,近年来,长生三小吸引了市内外众多城市学生到此就读。
“2002年以前,我区在学校建设方面都用‘一张标准化图纸’来打造城乡学校,希望使农村学校变成城市学校,但没过多久便感觉千人一面,毫无特色。”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长生三小今天的成功是转变思路的结果。
教育均衡化,必须追求特色化办学,这是南岸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真正符合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健康成长的办学方式。
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只有学校有了特色,学生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校,农村学校在特色化方面找准了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在短时间内站到一个高的平台。
从2003年开始,南岸区便采取措施深挖学校文化及社区历史内涵,大力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今,该区很多学校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天台岗小学的美术教育、怡丰实验学校的爱心教育、南坪实验小学的责任教育……教育的特色之美,呈现出别样生机。
6月20日中午,李学梅和李放在婆婆家吃完饭,戴上红领巾,往学校走去。
李家堂兄妹同在南岸区天台岗小学读书,但由于住家位置不同,他们在不同的校区上学。天台岗小学按照“就近入学,避免择校”的原则,整合另外两所学校的资源,设置了“南湖校区”、“花园校区”和“上海城校区”三个校区。这种“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是南岸区为实现和谐教育和均衡化发展战略的结果。
“名校拉民校”,“大马拉小车”,城里的学校里来了农村娃
“‘均衡教育’,就是让农民工的孩子享受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天台岗小学陈晓红书记说。
她说的农民工的孩子,是指距离天台岗小学不足一公里的西计小学所招收的一批进城务工农民的孩子。
过去,受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城乡教育的差距大,区域教育的二元结构明显,孩子求学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择校泥潭。好学校资源有限,而想接受优质教育的学生越来越多。学校只能用高昂的择校费挡住“计划外招生”。农民工想也不敢想自己的孩子能够进所好学校。
同样一个地区,一些学校学生爆满,一些学校却没有生源。如何克服这一矛盾,利用有限的资源抹平区域教育明显的二元化鸿沟?2003年,南岸区提出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并决定将财政资金更多投向农村及边远地区,同时,采取市场化运作,为全区特别是农村地区教育发展募集资金。
2003年至2005年,南岸区通过开发配套建校、利用土地级差置换、存量引增量、资源引品牌等多种融资渠道,筹措教育发展资金7.7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用房24万余平方米。
同时,南岸区教委让“名校”伸手拉“民校”(指厂办校,下同),用“大马拉小车”的方法,使有限的优质资源辐射面更广,缩短了校与校的差距。
南岸区的“民校”有9所,都是厂办校。这些学校的硬件设施落后,教学科研力量薄弱,教师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较为陈旧。和天台岗小学咫尺相隔,条件却“相差万里”的西计小学就是其中一所。区教委接手管理后,着手整合资源,让天台岗小学当“火车头”,带动西计小学。天台岗小学把学校本部更名为“南湖校区”,西计小学更名为“花园校区”。
“一校两区”的格局顺势形成。两校区的学生按照就近原则进行调整,过去在“花园校区”就读的农民工的孩子成为天台岗小学的学生。“学校里来了农村娃,农民工的孩子也与城市孩子一样,能够坐在宽敞的教室听优秀教师讲课。”南岸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举措。”
按照这个思路,9所民校被就近的城镇优质学校整合,实现了优质教育共享,一大批家庭贫困的孩子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
“一校三区”,教师双向流动,实现教育资源“公平共享”
“均衡化发展教育,关键在于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南岸区的教委主任汪平这样阐释“均衡教育”。
天台岗小学整合“南湖校区”和“花园校区”资源后,两校区都建起了多媒体演播室、练功房、师生阅览室、教师电子阅览室、学生微机室、多功能室等专用教室,实现“班班通”。
两个校区的教师双向流动,提升地区教育战斗力。“南湖校区”的教师走进了“花园校区”上课,举办“天台杯”教师备课大赛,搞一系列教学活动。高级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给的“花园校区”师生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中青年教师的精彩赛课激起了“花园校区”教师探讨教学方法的热情。
一个学期下来,通过“创新杯”教师电子成长册制作及展示,读书快乐、快乐读书演讲赛,班主任基本功竞赛,英语模块教学设计比赛,英语教师演讲、说课比赛,分年级开展的“上课——研讨——再上课”比赛等方式,两个校区的教师充分实现了思想交流、技巧互动,提高了教学水平。
“6个月时间,两校共726人次教师参加了赛课和研讨,其中参加论文赛就有372人次,极大地激活了教师的教学潜能。”天台岗小学陈书记对用这种方式来缩短两个校区教学水平差距充满信心。
然而,一开始家长们仍然对两个校区“厚此薄彼”。2004年7月,昌龙城市花园的房地产商与天台岗小学实行校企“联姻”,按照协议规定,昌龙城市花园的业主子女就近读“花园校区”。结果,16名业主有14名业主不惜舍近求远,选择读本部“南湖校区”,只有2名家长让孩子就读“花园校区”。
“这样的情况是暂时的,我们把6年级的学生全部迁往‘花园校区’,为他们腾出位置。”分管教育教学的陈校长充满自信地说,“一段时间后,家长的担心就会变为放心。”
果然,半年后,这些家长发现,两个校区的教学方法并非两样,几次考试成绩公布出来,学生成绩基本在同一水平线上。
在这种办学思路下,天台岗小学又整合“上海城校区”,形成了“一校三区”的办学模式。如今,共占地3万平方米的天台岗小学能够接纳4000多名学生,让更多的孩子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均衡教育’不是削峰填谷,”南岸区委书记张季说,“通过改革措施扶持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实现全民优质教育,缩小学校与学校的差距,这样就自然而然地避免了择校,从而实现教育公平。”
经过全方位的大力扶持,南岸区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目前,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的入学率达到87%,比2003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
找准切入点、突破口,让孩子在“特色平臺”上成长
2004年与2005年,南岸区中小学生连续两年代表我国参加青少年电脑机器人世界杯总决赛,分别夺得搜救项目小学组冠军和中学组亚军。
在重庆市首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上,多位教育专家对南岸区长生三小选送的根雕作品赞不绝口:“山野中废弃的树根能变成形神兼备的艺术珍品,这些农村学生太不简单了!”
长生三小是南岸区在城市化进程中新建的一所农村小学,建校之初,学校便把当地传统的根雕艺术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由于办学特色鲜明,近年来,长生三小吸引了市内外众多城市学生到此就读。
“2002年以前,我区在学校建设方面都用‘一张标准化图纸’来打造城乡学校,希望使农村学校变成城市学校,但没过多久便感觉千人一面,毫无特色。”区教育党工委书记陈晓风说,长生三小今天的成功是转变思路的结果。
教育均衡化,必须追求特色化办学,这是南岸区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也是真正符合学生依据自身特长健康成长的办学方式。
许多教育者都认为只有学校有了特色,学生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和爱好选择不同的学校,农村学校在特色化方面找准了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在短时间内站到一个高的平台。
从2003年开始,南岸区便采取措施深挖学校文化及社区历史内涵,大力鼓励各个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如今,该区很多学校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天台岗小学的美术教育、怡丰实验学校的爱心教育、南坪实验小学的责任教育……教育的特色之美,呈现出别样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