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应该说是最独特、最不寻常的一个。他官至宰相,但两度被罢。近代梁启超先生说他胸怀如千里湖泊,气节如万仞高山,而宋代理学大家朱熹虽不认同王安石的思想,但却赞赏他的品格。
提起王安石的经典诗文,我们从小都会背诵,或许在他的诗文里,我们能认识到另一面的王安石。
回望王安石的诗歌高峰
正是梅花含苞待放的时节,我的脑海里想起那首从小就会背诵、朗朗上口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诗的人虽然早已远去,但是诗会伴随我们共同成长——写诗的人,正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
学习国学,绕开王安石,是不容易的。他一登上舞台,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他的影响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穿透一千多年,一直到现在,他的作品还被选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我们每读四首诗,其中有一首诗——要么是王安石的,要么是苏轼的,要么是李白的;我们每读十篇古文,至少有一篇就是王安石写的。
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最独特的一个存在。在“八大家”当中,他官职最高,争议也最大。他曾两度担任宰相,又两度被罢相,生前与身后都备受争议,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提起王安石的经典诗词,首首令人难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罢相的时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王安石后期的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如为我们所熟悉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8字成就千古名篇
除了诗歌,王安石的散文与论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如《伤仲永》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全文只有88字,却成为千古名篇。这篇短文是中国古代议论文当中的经典作品,也是驳论文的经典之作。全文如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虽只有88字,但是观点却很新颖。在作者看来,孟尝君并非世人所称的能“得士”,否则的话,孟尝君借助齐国之强大,如果能得到真正的“士”,完全可以制衡秦国,而无需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
王安石的散文及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思想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
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
自成一体“荆公体”
要说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不得不提他晚年自成一体的“荆公体”。
王安石晚年因政治失意住在南京,他的家叫半山园,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山”,这时他的诗歌也慢慢形成含蓄深沉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半山体”。同时,王安石一生中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朝廷封他为荆国公,这也是他被称为“王荆公”的原因了。所以后人又称此时的诗歌为“荆公体”。
晚年的隐居生活和心情上的变化,引起了王安石诗风的变化,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等,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炼。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有句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句中的“奇崛”,意为瘦劲刚健,熔炼精警,既是形容张司业的诗风,也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他却视奇崛为平常了,而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因此,所谓“荆公体”“半山诗”或“半山绝句”,均是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其特点即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局瞻远嘱、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还有《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因此,王安石也是“江西诗派”的先驱。
提起王安石的经典诗文,我们从小都会背诵,或许在他的诗文里,我们能认识到另一面的王安石。
回望王安石的诗歌高峰
正是梅花含苞待放的时节,我的脑海里想起那首从小就会背诵、朗朗上口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写诗的人虽然早已远去,但是诗会伴随我们共同成长——写诗的人,正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
学习国学,绕开王安石,是不容易的。他一登上舞台,就声名鹊起,蔚为大观;他的影响力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穿透一千多年,一直到现在,他的作品还被选入我们的中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人做过一个统计,我们每读四首诗,其中有一首诗——要么是王安石的,要么是苏轼的,要么是李白的;我们每读十篇古文,至少有一篇就是王安石写的。
王安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中最独特的一个存在。在“八大家”当中,他官职最高,争议也最大。他曾两度担任宰相,又两度被罢相,生前与身后都备受争议,人们对他褒贬不一。但提起王安石的经典诗词,首首令人难忘。
王安石的诗歌,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左右王安石被罢相的时间划界而分为前后期,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荆公少以意气自许,故诗语惟其所向,不复更为含蓄……后为群牧判官,从宋次道尽假唐人诗集,博观而约取,晚年始尽深婉不迫之趣。”(叶梦得《石林诗话》)前期的诗歌,长于说理,倾向性十分鲜明,涉及许多重大而尖锐的社会问题,注意到下层人民的痛苦,替他们发出了不平之声。
王安石后期的诗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如为我们所熟悉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88字成就千古名篇
除了诗歌,王安石的散文与论文雄健简练、奇崛峭拔,大都是书、表、记、序等体式,针对时政或社会问题,如《伤仲永》观点鲜明,分析深刻,长篇则横铺而不力单,短篇则纡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驳论文。全文只有88字,却成为千古名篇。这篇短文是中国古代议论文当中的经典作品,也是驳论文的经典之作。全文如下:“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全文虽只有88字,但是观点却很新颖。在作者看来,孟尝君并非世人所称的能“得士”,否则的话,孟尝君借助齐国之强大,如果能得到真正的“士”,完全可以制衡秦国,而无需借助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
王安石的散文及论文,不论长篇还是短制,结构都很严谨,思想超卓,说理透彻,语言朴素精练,“只用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刘熙载《艺概·文概》),具有较强的概括性与逻辑力量。
王安石的一些小品文,脍炙人口,《鲧说》《书刺客传后》《伤仲永》等,评价人物,笔力劲健,文风峭刻,富有感情色彩,给人以显豁的新鲜感。
他还有一部分山水游记散文:《城陂院兴造记》,简洁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游褒禅山记》,亦记游,亦说理,二者结合得紧密自然,使抽象的道理生动、形象,又使具体的记事增加思想深度,显得布局灵活而又曲折多变。
自成一体“荆公体”
要说王安石的文学成就,不得不提他晚年自成一体的“荆公体”。
王安石晚年因政治失意住在南京,他的家叫半山园,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个号,叫“半山”,这时他的诗歌也慢慢形成含蓄深沉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半山体”。同时,王安石一生中也为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朝廷封他为荆国公,这也是他被称为“王荆公”的原因了。所以后人又称此时的诗歌为“荆公体”。
晚年的隐居生活和心情上的变化,引起了王安石诗风的变化,如《雪干》《书湖阴先生壁》等,风格趋于含蓄深沉,注重对艺术的锤炼。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有句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此句中的“奇崛”,意为瘦劲刚健,熔炼精警,既是形容张司业的诗风,也是王安石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但进入老年后,他却视奇崛为平常了,而寓悲壮于闲淡,既有清新闲适,又有沉郁悲壮。
因此,所谓“荆公体”“半山诗”或“半山绝句”,均是指王安石晚年的诗歌创作而言,其特点即是“重炼意”,如《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通过写登临山塔远眺,反映出诗人局瞻远嘱、不畏艰险的胸襟气魄。还有《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荆公体”的长处是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既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因此,王安石也是“江西诗派”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