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善于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抓住读写联结点,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关键词:读写联结点;模仿;创造性练
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做,阅读教学多,写作教学少: 阅读分析多,与写作联系少;学生作文次数多,阅读积累量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枯燥,缺乏针对性、创造性,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作文与生活脱节,作文无病呻吟、假大空套。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与新课程对写作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这种重阅读轻写作的做法有悖于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要找到“源”头,唯有深入研究教材,锲而不舍地反复研究,精心构想,才能获得“柳暗花明”的喜悦,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理解为,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一个词或某种写作方法等,通过对这“源”头的切入,抓住课文的关键,进行有节制的分析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写作,进行读写联动。
一、以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词语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内容中的字词进行品味,体会这些精炼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些品味不仅要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引导学生品词,为写作积累丰富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我觉得在描写春花图这一段中“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话的“闹”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练笔,体会“闹”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闹”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叫”吗?为什么? 通启发引导,学生就明白到“闹”字不仅写出蜜蜂嗡嗡的叫声,而且写出蜜蜂飞舞的情态。“叫”字只写出声音,内涵没有“闹”丰富。因此,这个词用得准确。
二、以教材中寓有内涵的关键句为读写结合的启发点
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美句,这些句子有的内容丰富、有的意境深远、有的巧妙修辞、有的含义深刻蕴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句子,感悟句子的丰富内涵,再要学生模仿进行小练笔,训练久了,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春》的最后三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小伙子,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的强烈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着几个句子的内涵,再要学生模仿句式写几句,学生得到有效的读写训练。
三、以教材中需要补白为读写结合的触摸点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如教学《东施效颦》一文时,课文没有直接描写东施的丑态,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东施的样子与行为,等学生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作技艺的高,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
四、以教材中学生想象的内容为读写结合的碰撞点
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头脑有画面,自然有东西可写。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也挖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以教材中独特的写作手法为读写结合的联想点
初中教材中每一篇都是精品有的情节感人、有的意蕴深刻、更有的是写作手法独特,致文章布局巧妙精美,恰到好处地表现主题。教学时如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再加以训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先指导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再从文中写阿長的句子:如:“生得黄胖而矮”、“总是切切察察”、“满床摆着一个大字”等生动句子明白我对阿长的感情“厌恶”。接着大声朗读第二部分,再从该部分的“哥儿,有画的山哼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这一系列的句子体现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中“先抑后扬”这种写法的运用。最后要求学而致用: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你熟识的人。
六、以教材的细节描写作为读写结合的探家点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血肉。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教学时如能捉住这打动人心的写法加以训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细腻感人。课堂上,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让学生体会父亲怎样的背影让作者“最”不能忘记?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里首先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文中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缩”,“微倾”等写出了父亲年迈体衰,行动笨拙,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从而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父爱子的深厚情感。课后,我安排学生写我最亲近或最熟悉的人。有的学生能巧妙地截取感人的片段,并在片段中做细致的刻画。如有学生写到父亲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大脚;也有的学生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失去光泽的脸、总是那一身衣服、勤劳能干等内容来详细描写。从而完成立足文本,把语言的赏析与掌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有模仿借鉴,也有运用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读写联结点;模仿;创造性练
当前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割裂开来做,阅读教学多,写作教学少: 阅读分析多,与写作联系少;学生作文次数多,阅读积累量少。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仍然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简单、枯燥,缺乏针对性、创造性,没有生机与活力学生对写作毫无兴趣,作文与生活脱节,作文无病呻吟、假大空套。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的表达”。我们的作文教学与新课程对写作的要求形成强烈的反差,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我认为这种重阅读轻写作的做法有悖于新课改精神,在教学中应该把两者很好结合起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更好的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要找到“源”头,唯有深入研究教材,锲而不舍地反复研究,精心构想,才能获得“柳暗花明”的喜悦,从而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可以理解为,在阅读课文时抓住一个词或某种写作方法等,通过对这“源”头的切入,抓住课文的关键,进行有节制的分析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写作,进行读写联动。
一、以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词语为读写结合的切入点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内容中的字词进行品味,体会这些精炼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这些品味不仅要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引导学生品词,为写作积累丰富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如教学朱自清《春》一文时,我觉得在描写春花图这一段中“花下成千成万的蜜蜂嗡嗡的闹着”这句话的“闹”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练笔,体会“闹”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闹”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叫”吗?为什么? 通启发引导,学生就明白到“闹”字不仅写出蜜蜂嗡嗡的叫声,而且写出蜜蜂飞舞的情态。“叫”字只写出声音,内涵没有“闹”丰富。因此,这个词用得准确。
二、以教材中寓有内涵的关键句为读写结合的启发点
中学语文课本中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很多美句,这些句子有的内容丰富、有的意境深远、有的巧妙修辞、有的含义深刻蕴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这些句子,感悟句子的丰富内涵,再要学生模仿进行小练笔,训练久了,学生在作文中的语言表达会有很大的提高。 如《春》的最后三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小伙子,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这三句子运用排比、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写出春天的新、美、力,表达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的强烈感情。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着几个句子的内涵,再要学生模仿句式写几句,学生得到有效的读写训练。
三、以教材中需要补白为读写结合的触摸点
教材中,有的课文部分内容写得较为简略,其实是叙述描写留有空白,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学中我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实现对文本的充实,让学生对人物品质体验更加深刻。如教学《东施效颦》一文时,课文没有直接描写东施的丑态,此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东施的样子与行为,等学生写完之后,再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没有把这些写出来呢?从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作技艺的高,体会侧面描写的好处。
四、以教材中学生想象的内容为读写结合的碰撞点
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学生的头脑有画面,自然有东西可写。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学生不但锻炼了想象能力,也挖掘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以教材中独特的写作手法为读写结合的联想点
初中教材中每一篇都是精品有的情节感人、有的意蕴深刻、更有的是写作手法独特,致文章布局巧妙精美,恰到好处地表现主题。教学时如能让学生掌握这些写法再加以训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时,先指导学生默读第一部分。再从文中写阿長的句子:如:“生得黄胖而矮”、“总是切切察察”、“满床摆着一个大字”等生动句子明白我对阿长的感情“厌恶”。接着大声朗读第二部分,再从该部分的“哥儿,有画的山哼经”“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做得很成功”“这又使我发生了新的敬意了”这一系列的句子体现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从而使学生掌握了文中“先抑后扬”这种写法的运用。最后要求学而致用:用这种写法写一个你熟识的人。
六、以教材的细节描写作为读写结合的探家点
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灵魂、血肉。好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性格丰满、形象鲜明、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形象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教学时如能捉住这打动人心的写法加以训练,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细腻感人。课堂上,由第一段“我与父亲不相见以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入手,让学生体会父亲怎样的背影让作者“最”不能忘记?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这里首先抓住父亲的动作描写。文中 “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 “攀”,“缩”,“微倾”等写出了父亲年迈体衰,行动笨拙,而“攀”,“缩”,“微倾”等词更传达出了父亲那种”努力的样子”从而使“背影”成为焦点,强烈地烘托出父爱子的深厚情感。课后,我安排学生写我最亲近或最熟悉的人。有的学生能巧妙地截取感人的片段,并在片段中做细致的刻画。如有学生写到父亲黝黑的脸庞、粗糙的双手、大脚;也有的学生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失去光泽的脸、总是那一身衣服、勤劳能干等内容来详细描写。从而完成立足文本,把语言的赏析与掌握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既有模仿借鉴,也有运用创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