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是指教师结合所要教学的数学概念,遵循创造性教学原则,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目的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下面就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谈点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1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1.1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问,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下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
以上各数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2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2.2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乐趣。
2.3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2.4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
3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3.1 引入概念的教学。
3.1.1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3.1.2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利用这种方法引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1.3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
3.1.4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
3.2 形成概念教学。
3.2.1 形成概念的方法。
3.2.1.1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
3.2.1.2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的对象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1.3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
3.2.1.4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3.2.2 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2.2.1 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
3.2.2.2 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
3.2.2.3 运用概念的教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1.1 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问,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数学的再发现、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创造力发展的灵魂和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开发学生创造力最主要和最有效的措施。一个人的创造力能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下他是否具备创新精神。因此,在进行数学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1.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为创造提供要求,为创造提供成功的可能,为检验创造成功与否提供检验的标准,因此可以说实践是创造的基础和源泉,只有积极参与实践,才能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新思想、新方法,才能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造,提高创造能力。
以上各数学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概念的创造性教学中,除了要确定双基目标外,还要确定培养创造力的目标,做到在打基础中学创造,在学创造中巩固基础,提高创造力。
2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原则
2.1 主体性原则。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2.2 探索性原则。就是教师要努力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为学生创设进行观察、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亲身体验获取新知,把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进行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学习中体验探索乐趣。
2.3 实践性原则。就是在教学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实例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动口、动脑、动手,让学生参与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要组织有效的练习,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得运用知识的能力。
2.4 激励性原则。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成功,让学生在学和做中能经常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愉悦,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和创造热情,使学生能不断地追求新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以上各教学原则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在创造性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这些教学原则的内在涵义,结合学生和教材的特点,互相配合,发挥这些原则的整体作用。
3 小学数学概念创造性教学的教学方法
3.1 引入概念的教学。
3.1.1 实例引入:是指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熟悉的事物及实例,从具体的感知引出概念。数学是对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的一种抽象,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使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学生所接触过的、恰当的实例进行引入。
3.1.2 旧知引入:是指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概念引出新概念。利用这种方法引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是系统的、完整的,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1.3 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发现问题,通过计算引出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便用实例引入,又与已有概念联系不大.就可以通过对运算的观察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特征,揭示数量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的目的。
3.1.4 联想引入:是指依据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引入方法,由于数学知识间存在着类似、平行、递进、对比、从属、因果等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引发多端的联想,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自由联想的天地中获得最大发展。
3.2 形成概念教学。
3.2.1 形成概念的方法。
3.2.1.1 比较发现:是指通过比较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总结出本质属性或规律。
3.2.1.2 类比发现: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都相同或相似。联想或猜想它们的其他属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继而得到新的结论。它是依据客观事物的对象存在的普遍联系——相似性,进行猜测得到结论的发现方法,它可以使学生明确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概念系统,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1.3 归纳发现:是指引导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
3.2.1.4 操作发现:是指讲授新的知识前,教师要求学生制作或给学生提供学具,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操作、实验,使学生主动地、独立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利用操作发现还能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能使学生经历知识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使学生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揭示规律,建立概念,掌握新知。
3.2.2 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2.2.1 要适当运用对比:对于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要通过分析、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点。既要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又要找到它们的根本区别。
3.2.2.2 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炼、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
3.2.2.3 运用概念的教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它们是学生掌握概念的两个阶段。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运用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等,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在进行概念的创造性教学时,要善于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堂上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