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和谐”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1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谐发展是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作为语言类基础性学科,语文课的教学更应体现这一点。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教学的良性改变并不是很大。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习惯性思维依然存在,再加上语文学习收效缓慢的特点,语文依然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思考,笔者认为,应当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做到教师、文本、学生三位一体,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做到语文课堂教学“三和谐”。
   一、师生角色和谐
   1.师生都应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新课程改革以来,对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定位都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要求语文教师由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其实,新课程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并不排除教师的主体性。因为课堂教学同样也是教师的生活,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智慧、激情、潜能和创造力。只有具有主体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但是,教师的主体作用不能表现为“一言堂”、自问自答,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一潭死水,无生机可言。教师的主体性要表现在为学生发展创造条件、在与学生的教学交往中发挥引导作用方面,体现在对自我的认同和自我反思方面。而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课堂学习的参与上。只要教与学相互促进,课堂活动就会和谐有效。
   2.教师要当好和谐课堂氛围的掌控者
   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营造的,严格地说,是教师营造的。丰富的学识,幽默的谈吐,机智的应变等等都是对一个语文教师的要求。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教师为一件事、一句话重复再三,学生就会感到乏味、厌倦,他们的积极性就会受挫。在笔者刚参加工作时,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说“是不是”大概有四五十次之多。有一次上课时,笔者的手在不停地挥动,学生在下面小声议论:“你看老师的手!”这些不良的教学习惯,久之就会造成学生的厌烦,也谈不上提高学习兴趣。语文教师要能够掌控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通感”这种修辞手法的时候,让学生举几个例子,学生不会,站在那儿笑,笔者乘机说:“你笑得真甜!”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语文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在教授《项羽之死》的时候,要求学生想象项羽渡过乌江之后的情景并用文字表述,学生的讨论热烈,氛围和谐。
   二、课堂情感和谐
   曾听得一位同人说过,有位语文教师在上《声声慢》的时候,将班上的学生上哭了。在佩服这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之余,笔者也为这些学生的情感所感动、感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只有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才能实现情知交融,升华情感内涵,使语文课堂活动趋于和谐,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的普及,许多社会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家庭、甚至学校,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许多学生情感冷漠,没有同情心,对文本难以达到感情的共鸣。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1.语文教师要做好情感的导向
   语文教师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他的情绪情感往往感染着学生的情绪情感,因此,教师首先要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语文教师也是文本信息的传递者,所以,要能够挖掘文本中的情感信息。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以入情。”文章都是有情感的,语文学科更具浓厚的文情诗意特点,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能让人产生情感共鸣。作为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在学习中如沐春风,身临其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乐,共伤悲,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地。在教授《祝福》这篇课文时,笔者先查找资料,了解旧时代农村妇女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对于祥林嫂的悲剧根源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其悲剧命运给予深刻的同情,再加上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更增加了这种情感体验,因此,教学时,学生也都对祥林嫂的命运欷歔不已。
   2.融情于文本,让情感升华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中,只有当学生的情感升华为一种审美体验时,才会使学生领悟难以言传的韵味。语文要让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与文字共舞,让精神欢歌,让心灵得到愉悦。
   只有让学生对课文情感因素达到真实的体验,才能达到教师、文本、学生的情感共鸣,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和谐的、有效的,也才能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
   三、课堂对话和谐
   “教学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语言性沟通或语言性活动,其中对话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特点”。因此,对话的和谐就是课堂活动的和谐。但是,如今的课堂教学中,对话的形式虽然很多,课堂交流也你一言我一语,此起彼伏,好不热闹。这些对话实际上解决了多少真正的问题呢?有些对话游离到了课堂教学之外,甚至变成了人身攻击。解决的方法是:
   1.师生应平等对话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权威变成课堂的主导,要尊重学生,要在师生平等的平台上进行交流。要改变学生怕老师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差异,弄清每一位学生学情,尊重学生人格。只有在平等基础上,学生才愿意交流,才能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师生之间要做到心灵沟通
   有些语文课堂看似热闹,你一言我一语,学生交流得不亦乐乎,但只要留心去看,有几种现象:要不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干;要不教师连续发问,学生习惯性地举手;要不教师指名,学生短促回答,教师补充等。如此,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学生都没有去认真听同学的发言,没去认真思考分析,更没有自己的东西生成,把“思维的碰撞”简单化为“嘴皮子的碰撞”。其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真正心灵沟通,是一个认真倾听、分析、比较、研读并最后决定是认同还是排斥的一系列连续、复杂的活动过程。师生之间做到心灵的沟通,语文课堂的对话交流才算完成。
   特级教师孙双金认为,“无课”是课的最高境界,是追求课的“自然”。轻松和谐课堂氛围,平等友爱、充满赞赏和尊重的学习环境才会使学生学得生机勃勃,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广德县实验中学(242200)
其他文献
辞旧迎新,纳春贺岁。回顾盘点2014收藏盛事,在华人收藏界有一大家津津乐道、持续热议的话题:大陆奇石收藏家于瑞军先生携肉形石赴台湾展览,并受邀访问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获得“中华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精神愉悦在学习中有很重要的作用。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这些让我们深深体味到语文课堂是追求生命精彩的过程。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揭示内蕴之美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并伴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它能激发和引导人们在思想感情和意志上去探索某种
[真题回放]2011年高考安徽卷  21.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佳作展示一]  时间在流逝  安徽一考生  春花烂漫,冰河解冻,种子用一个冬天的时间烘焙出芳香的春天;  百川汇流,齐聚东海,鲑鱼记不起花费了多少个日夜
此作采用龙泉青瓷弟窑泥,以手拉坯成型。器为大洗,造型力求丰满、优雅、比例协调,外体通身以莲花瓣装饰,简洁中透着大气;花瓣尖与口沿衔接处采用拉丝手法,塑造出斜风细雨的动态,令画
玉琮.是众多一代典籍中记述的一种礼器,其造型内圆外方呈方柱形,中心有一通孔,孔的口部有环形凸起,有的学者将凸起部位称之为“射”。
日前,由河南省老干部集邮协会、河南省高校集邮联合会、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河南省分会、郑州市集邮协会及11家行业和民间协会联合主办的“河南省集邮爱好者第二届新春联谊会”
4月22日上午,郭永群、翟瑞兰个人书画展在郑州市举行。郭永群.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研究员,其作品风格顾盼生姿、自由舒畅、章法灵活。
中国人民银行于4月28日发行了中国佛教圣地(九华山)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5枚,其中金币3枚,银币2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近几年来,中原书法家王耀春先生的双钩书法在收藏界走红,且引起市场关注。双钩书法即为以双线对应以空心线条所形成的结体书法形式。倘无传统书法艺术拭础者,往往表现为工艺程式
将RL-C并联谐振推广到分数阶,求得分数阶RLα-Cβ并联谐振频率的一般表达式,推导出α=β时谐振频率的简易表达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