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总量上,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收支基本平衡,在结构上则是“有松有紧,有保有控”,其实质是协调发展政策。本文主要通过对稳健财政政策内涵的分析进而说明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及成就,最后对完善稳健财政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基本内涵;措施探讨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调控手段,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1998年我国面对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过热的形势,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扩大内需来拉动总需求。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有低迷逐渐走向高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经济偏热、投资过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实行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从理论上讲,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而言的,因此又称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通常是在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实施的。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稳健的财政政策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量。前几年我的赤字规模突破了三千亿元,但自从实施了控制赤字措施以来我国赤字规模在逐渐减少,如2006年财政赤字2950亿元,2007年的赤字规模2450亿元,2008年财政赤字1110.13亿元。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国在控制赤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调整结构。就是财政支出的具体安排要体现“结构导向性”,并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并且资金的安排不能统一定位要区别对待,要做到有保有压、有控有促。对于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做到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农业、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发展。3、推进改革。前几年我国主要是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国债规模非常大,目前必须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4、增收节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情况下,严格依法纳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严格财政收支管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及成就
(一)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财政赤字由2004年的3192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27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下降到2006年的1.3%。同时,适当调减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2004年的1100亿元,调减为2006年的600亿元;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由2004年的35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54亿元。同时,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支持农业、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并把握好政府投资进度,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通过取消农业税及其他涉农税费项目,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为此,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830亿元。建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业“直补”制度,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政策。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50.7%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提高补助标准。二是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了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大大增强了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创新,中央财政近两年内安排县乡奖励补助资金约556亿元,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在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逐步完善了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实施“985工程”、“211工程”,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卫生补助政策,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城市社区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推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机结合。
(三)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调整完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方案,为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调整了资源税政策,启动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资源有效利用。调整出口退税、进出口关税政策,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外贸稳定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顺利实施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起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全面清理整顿了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了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相应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调整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和优抚对象等待遇。三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支持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32万人。初步完成了中央管理企业分离办社会的改革任务,基本实现了中央企业政企职能分开。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顺 利起步。同时,积极促进电力、电信、邮政、物资储备等体制改革。四是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改制上市,明确了国有股权益上缴政策、国有股减持政策和所得税政策,并依法行使国有股股东权利。五是规范住房土地收支管理政策。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6年将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免征营业税期限延长至5年,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和廉租住房制度,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建立了全面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土地调控政策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稳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同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涨幅较低”的良好态势。2006年GDP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增长23.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新增就业1184万人。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少有。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不断跨越新台阶。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扣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后,增长22.4%。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06年达到1.88万亿元。
三、完善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探讨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稳健”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强调“稳”中有“变”。在这样的原则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具体作用方向和力度。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政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一)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又要在各自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保持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1、财政政策方面:应运用预算支出政策进行短期的需求管理,用调节短期需求量的办法实现短期供求平衡;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中长期供给量变化,改善供给结构,实现中长期供给稳定和结构优化。税收政策要“有增有减、有松有紧”。预算支出政策应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态势。2、货币政策方面:既要保持货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注意赋予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从“适度从紧”转变为“总体稳健、适度放松,有紧有松、结构优化”,可以适当扩大公开市场货币投放、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同时进一步运用差别准备金率调整信贷结构,缓解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
(二)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对财政政策的应用。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对财政政策的应用。目前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1、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扶持方式促进科技进步。政府除了用直接的财政拨款或采购的方式对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外,还可以采取财政担保和财政资助等间接手段来达到支持科技发展的目的。同时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2、加强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投资,为科技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促进投资增长“软着陆”。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时要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当前我国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目前,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盲目性和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有必要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投资增长的宏观影响。1、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的继续过热增长,在抑制的同时要把握好“度”,不能使投资增长下滑的太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利于推进投资的市场化。2、采取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和结构尽快地实现“两大转变”,即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因此,政府投资要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等方面。
(四)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1、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清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环境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使中央和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权责对等,分职治事;在加强中央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2、进行预算支出科目改革,为财政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在进行预算支出调整时,应将环境保护作为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子目。把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财政对环保支出的保障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
(五)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内增长。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以促进经济内增长,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1、适当调整税制结构,提高资本生成质量。良好的税制必须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而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结构设置不太合理,具体的税种设置也不太明确。还有一些税种应开而未开,如社会保障税等,目前应当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完善物业税,将增值税转型,相应取消有关税费,完善地方税制度等。通过这样的结构性调整,可以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力地推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2、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提高投资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才和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投资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增大对教育的投入。首先开征教育税,增加税收收入,为国家教育提供尽可能充裕的财力基础。其次运用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如对民间办学实行税收优惠,对社会投资办学实行税收鼓励等。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理论与我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又严格强调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向和前提下,解决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将会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稳健财政政策;基本内涵;措施探讨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目标而采用的调控手段,是国家调控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工具之一。1998年我国面对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经济过热的形势,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以扩大内需来拉动总需求。2003年我国国民经济有低迷逐渐走向高涨,经济进入新一轮的扩张期,经济偏热、投资过旺。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又实行了由积极的财政政策向稳健财政政策的转型。从理论上讲,稳健的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而言的,因此又称中性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通常是在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但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实施的。
稳健的财政政策意味着通过适当控制和减少财政赤字与国债规模、优化国债支出方向、适当增加社会公共开支,达到有效地规避财政风险,减少国债资金安排使用中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财政稳定增长、提高经济建设资金运用效果,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立,最终达到保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一、稳健财政政策的基本内涵
稳健的财政政策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十六字。1、控制赤字。就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量。前几年我的赤字规模突破了三千亿元,但自从实施了控制赤字措施以来我国赤字规模在逐渐减少,如2006年财政赤字2950亿元,2007年的赤字规模2450亿元,2008年财政赤字1110.13亿元。从这些数字上可以看出我国在控制赤字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调整结构。就是财政支出的具体安排要体现“结构导向性”,并进一步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着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和国债资金投向结构,并且资金的安排不能统一定位要区别对待,要做到有保有压、有控有促。对于与经济过热有关的,直接用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越位投入,要做到退出来、压下来;对属于公共财政范畴的,涉及到财政“缺位或不到位”的,如农业、社会保障,环境和生态建设,公共卫生、教育、科技等不仅要保,还要加大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努力促进“五个统筹”全面协调发展。3、推进改革。前几年我国主要是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因此国债规模非常大,目前必须转变主要依靠国债项目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的原则,在继续安排部分国债项目投资,整合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保证一定规模中央财政投资的基础上,适当调减国债项目投资规模,腾出一部分财力,用于大力推进体制和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为市场主体和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财税环境,建立有利于经济自主增长的长效机制。4、增收节支。在总体税负不增或略减的情况下,严格依法纳税,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严格控制财政支出,真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严格财政收支管理、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投资体制改革方案。
二、稳健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及成就
(一)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央财政赤字由2004年的3192亿元减少到2006年的275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2%下降到2006年的1.3%。同时,适当调减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2004年的1100亿元,调减为2006年的600亿元;中央政府预算内投资由2004年的354亿元增加到2006年的654亿元。同时,大力优化支出结构,着力支持农业、科教文卫、就业和社会保障、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西部大开发和关系发展全局的重点项目建设,并把握好政府投资进度,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国民经济向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
(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一是逐步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通过取消农业税及其他涉农税费项目,每年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为此,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转移支付资金1830亿元。建立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业“直补”制度,实行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政策。西部地区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50.7%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不断提高补助标准。二是积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了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大大增强了财力薄弱的中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有效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积极推进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创新,中央财政近两年内安排县乡奖励补助资金约556亿元,县乡财政困难明显缓解。三是大力支持社会事业发展。在重点支持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逐步完善了以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等为主要内容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支持实施“985工程”、“211工程”,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卫生补助政策,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城市社区服务筹资和投入机制。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推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有机结合。
(三)推进体制改革和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调整完善税费制度。进一步完善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方案,为全面推开积累了经验。对消费税的税目和税率进行了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整。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由800元/人月提高至1600元/人月,增加了居民可支配收入。调整了资源税政策,启动了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动资源有效利用。调整出口退税、进出口关税政策,完善中央与地方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外贸稳定发展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顺利实施了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建立起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了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全面清理整顿了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了体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的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相应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调整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水平和优抚对象等待遇。三是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支持实施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妥善安置职工32万人。初步完成了中央管理企业分离办社会的改革任务,基本实现了中央企业政企职能分开。东北地区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顺 利起步。同时,积极促进电力、电信、邮政、物资储备等体制改革。四是促进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改制上市,明确了国有股权益上缴政策、国有股减持政策和所得税政策,并依法行使国有股股东权利。五是规范住房土地收支管理政策。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2006年将个人购房转手交易免征营业税期限延长至5年,完善了住房公积金管理办法和廉租住房制度,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政策,建立了全面的土地出让收益管理制度,为充分发挥土地调控政策作用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稳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协同作用下,我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涨幅较低”的良好态势。2006年GDP增长1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增长23.8%,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新增就业1184万人。在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在我国经济发展史上少有。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不断跨越新台阶。2006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3.93万亿元。扣除解决出口退税历史陈欠613亿元后,增长22.4%。企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006年达到1.88万亿元。
三、完善我国稳健财政政策的措施探讨
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提出的。“稳健”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强调“稳”中有“变”。在这样的原则下,稳健的货币政策几年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也需要在一定范围内,根据经济因素的变化调整具体作用方向和力度。只有这样才会拥有政策的适应性和生命力。
(一)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恰当配合。使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有明确的总体性取向,又要在各自本身的内部结构上有松有紧,保持必要的弹性和灵活性。1、财政政策方面:应运用预算支出政策进行短期的需求管理,用调节短期需求量的办法实现短期供求平衡;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中长期供给量变化,改善供给结构,实现中长期供给稳定和结构优化。税收政策要“有增有减、有松有紧”。预算支出政策应继续保持一定程度的积极态势。2、货币政策方面:既要保持货币政策必要的连续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又要注意赋予政策一定的灵活性和应变性。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从“适度从紧”转变为“总体稳健、适度放松,有紧有松、结构优化”,可以适当扩大公开市场货币投放、降低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同时进一步运用差别准备金率调整信贷结构,缓解可能出现的资金紧张局面。
(二)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对财政政策的应用。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促进科技进步对财政政策的应用。目前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对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1、加大科技投入,积极运用各种财政扶持方式促进科技进步。政府除了用直接的财政拨款或采购的方式对科技发展形成支持手段外,还可以采取财政担保和财政资助等间接手段来达到支持科技发展的目的。同时调整科技投入结构,建立和完善全社会、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运用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引导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主体。2、加强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投资,为科技的持续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促进投资增长“软着陆”。在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时要注重投资政策导向调整。当前我国投资规模仍然偏大,投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投资增长的“软着陆”目标还未达到。目前,房地产和城建投资增长仍然存在盲目性和结构性投资失衡问题,有必要采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投资增长的宏观影响。1、抑制房地产和城市建设投资的继续过热增长,在抑制的同时要把握好“度”,不能使投资增长下滑的太多,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民营投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投资环境,更有利于推进投资的市场化。2、采取积极措施,使投资体制和结构尽快地实现“两大转变”,即投资增长真正由政府主导型转变为企业主导型;政府对投资的监管方式由“硬干预”转变为“软干预”。因此,政府投资要把重点放在支持在建项目的尽快建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和卫生建设、大型生态工程和大型公共设施工程及西部开发等方面。
(四)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构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1、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政府环保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清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环境事权,明确各级政府环境事权划分及其投资范围和责任,使中央和地方在环境保护方面权责对等,分职治事;在加强中央对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调动地方参与生态建设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实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2、进行预算支出科目改革,为财政履行环境保护职能提供制度保证。在进行预算支出调整时,应将环境保护作为支出的一大类单列,并下设环境监测、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子目。把环保支出作为财政的经常性支出,加强政府财政对环保支出的保障力度,通过公共财政改革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资金支持渠道。
(五)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促进经济内增长。在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时要注重税收政策的结构性调整,以促进经济内增长,实现既定的财政政策目标。1、适当调整税制结构,提高资本生成质量。良好的税制必须兼顾税收效率与公平。而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存在较多不合理的地方,如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结构设置不太合理,具体的税种设置也不太明确。还有一些税种应开而未开,如社会保障税等,目前应当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完善物业税,将增值税转型,相应取消有关税费,完善地方税制度等。通过这样的结构性调整,可以优化我国的经济结构,有力地推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结构。2、改善人力资本投资的税收政策,提高投资效益。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人才和教育显得更为重要。目前我国教育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投资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增大对教育的投入。首先开征教育税,增加税收收入,为国家教育提供尽可能充裕的财力基础。其次运用税收政策,鼓励社会对人力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如对民间办学实行税收优惠,对社会投资办学实行税收鼓励等。稳健的财政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本性的、长期性的、基本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财政政策理论与我国当前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既充分履行财政职能,又严格强调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相统一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是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方向和前提下,解决如何发展和怎样发展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财政政策在过去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当前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将会保持一个适度的经济增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