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份,科学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课堂提问设计如何?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思路,而且折射出其教学的艺术。但在现实课堂中,教师的提问存在着很多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笔者结合本人教学实践与教研活动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对信息技术课堂如何设计提问进行了研究。
【关键字】设问导入 适时提问 误区设问 逐步设问
一、提问导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寻找教学切入点,设计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切入到新授中来。
【案例1】“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找茬!这篇稿子很乱,怎么办呢?”
师:有一同学将自己作文打印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生:有错字。重新打一遍。
生:还可以通过电脑修改排版。……
【点评】与学生互动式谈话------找茬,学生的情绪很快就投入到学习之中,而老师的设问引入了问题情境,明确了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找错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新到了知识。
成功的一节课必定有一个好的开头。在导入部分设问,要注意避免下面两类问题:(1)问题空泛、难度大的问题。如: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这样的提问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回答;(2)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二、适时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新知不同阶段,其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时,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案例2】WORD教学中的“替换”操作。设计了一篇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要求学生将它们改成另一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发现。学生埋头苦干,一个接着一个在修改,后来学生都感到很烦琐。这时,我就提问了:是否有更为省时、更省力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马上打起精神,一个个盯着屏幕看我如何操作,对“替换”操作就变得更深刻。
【点评】这个案例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握时机提出问题,把学生吸引到了想方法中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替换的使用方法,我想学生是体会不出“替换”操作真正的意义。以一种较好的方式去提问,然后解决,要比单纯的、枯燥的讲解来得更能接受!
课堂教学提问时应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需把握时机:(1)知识迁移处。比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可问:“在Word 中插入图片是如何操作呢?”。(2)操作疲倦处。(3)归纳总结处。一节课的归纳总结不可少,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理与建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疑问。
三、误区设问,激发学生思维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盲点,及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是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更有效。
【案例3】“这个邮箱地址和大家申请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背景:学生已在126上申请了一个邮箱。
师:[email protected]。这和同学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为什么呢?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
【点评】老师在这里设计了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原来邮箱不一定要在126上申请,还有许多大型网站也提供邮件服务的。接下来,老师揭示电子信箱格式的含义,将本课难点化解。
四、逐步设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案例4】: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教师在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生:从网上。师: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它保存在哪里了?生:自己的电脑里。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生:复制。师:那么,什么是下载?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点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从网上到磁盘,再联系学生已知的概念——复制和移动,将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可谓水到渠成。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当然,在设问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提问老师,师生互问,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探究的信息技术课堂。我们当努力探索和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而努力。
【参考文献】:
沈复兴,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际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
【关键字】设问导入 适时提问 误区设问 逐步设问
一、提问导入,启发学生学习兴趣。
精心安排导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寻找教学切入点,设计提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尽快通过学生所熟悉的内容切入到新授中来。
【案例1】“今天,我们来玩个游戏------找茬!这篇稿子很乱,怎么办呢?”
师:有一同学将自己作文打印出来,你觉得怎么样?
生:有错字。重新打一遍。
生:还可以通过电脑修改排版。……
【点评】与学生互动式谈话------找茬,学生的情绪很快就投入到学习之中,而老师的设问引入了问题情境,明确了学习内容,学生在教师提供的问题情境中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找错的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新到了知识。
成功的一节课必定有一个好的开头。在导入部分设问,要注意避免下面两类问题:(1)问题空泛、难度大的问题。如:在教学《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老师问,你知道什么是信息吗?这样的提问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不会回答;(2)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等,这样的提问毫无价值,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
二、适时提问,启迪学生积极思维。
课堂教学中,在学习新知不同阶段,其思维状态是不同的,提问要注意时机,要问在学生“似懂而非懂”之时,问在学生“无疑与有疑”之处,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积极思维。反之,如果提问时机把握不好,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于启迪学生思维,影响课堂效果。
【案例2】WORD教学中的“替换”操作。设计了一篇较长的文章,其中某一词语在全文出现的次数多达几十处,要求学生将它们改成另一词语,并对操作进行计时。我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发现。学生埋头苦干,一个接着一个在修改,后来学生都感到很烦琐。这时,我就提问了:是否有更为省时、更省力的操作呢?这一问,正好问到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们马上打起精神,一个个盯着屏幕看我如何操作,对“替换”操作就变得更深刻。
【点评】这个案例里比较关键的一点就是把握时机提出问题,把学生吸引到了想方法中去,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拿到任务不要急着去做,先想想有几种方法,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教师开门见山告诉学生替换的使用方法,我想学生是体会不出“替换”操作真正的意义。以一种较好的方式去提问,然后解决,要比单纯的、枯燥的讲解来得更能接受!
课堂教学提问时应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设计。让学生思考的问题,需把握时机:(1)知识迁移处。比如,学习在PowerPoint中插入图片,可问:“在Word 中插入图片是如何操作呢?”。(2)操作疲倦处。(3)归纳总结处。一节课的归纳总结不可少,它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理与建构,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产生新的疑问。
三、误区设问,激发学生思维品质。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学生的盲点,及时提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是突出教学重、难点的问题,是增强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习活动更有效。
【案例3】“这个邮箱地址和大家申请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背景:学生已在126上申请了一个邮箱。
师:[email protected]。这和同学的邮箱地址有什么不同?
生:略
师:为什么呢?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
【点评】老师在这里设计了这个问题,一下子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原来邮箱不一定要在126上申请,还有许多大型网站也提供邮件服务的。接下来,老师揭示电子信箱格式的含义,将本课难点化解。
四、逐步设问,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要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案例4】:当学生体验了从网上下载文件后,教师在讲解“什么是下载”这个知识点时是这样设置问题的。师: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从哪里获取文件的?生:从网上。师:获取文件以后,我们把它保存在哪里了?生:自己的电脑里。师:从网上获取文件是复制还是移动过程?生:复制。师:那么,什么是下载?生:从网上复制文件并保存到自己电脑磁盘的过程叫下载。
【点评】教师通过让学生回忆文件的来源和去向——从网上到磁盘,再联系学生已知的概念——复制和移动,将问题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从而让学生自己得出下载的概念。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可谓水到渠成。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地进行提问设计。当然,在设问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让学生提问老师,师生互问,营造一个和谐、充满探究的信息技术课堂。我们当努力探索和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为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而努力。
【参考文献】:
沈复兴,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 中国电化教育
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际平:信息技术应用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中国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