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伴随着当代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如何能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混凝土的城市大楼中设计出一块公共空间,这已经成为如今城市规划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主要从西安城市社区内现有的部分公共空间的类型和设计原则上出发,对西安城市空间的形成进行初步探究,并针对城乡公共空间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简单的对比,从对比中看出城乡社区发展水平的差异。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空间;城乡社区;发展差异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来源
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最早的可以追溯于“公共领域”。当代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官方与私人之间的社会公共空间,它是伴随近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而兴起的。1958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人的条件》,提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理论。1962年哈贝马斯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给予了“公共领域”新的涵义,他认为公共领域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它组织等”,它实际上是社会文化交往领域,是社会成员以公民身份介入政治生活的场所和民主公共论坛。
当今社会学对于公共空間的解释主要有两个:公共领域和公共可进入的空间。前者提出了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而后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在个人自由的概念上。本文基于‘公共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一层面的涵义,从城市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入手,如公园、街道、广场、宗教中心,以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一)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型
由于西安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安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城墙以内是西安的旧城,以外是逐步建设的新城。新旧城区具有明显的功能划分。
这里,主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主干街道和书院门步行街来进行说明。在钟楼,以钟楼为中心的十字交叉轴线式的格局特征明显。以钟楼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标性建筑为中心展开的东、南、西、北四条商业街道,形成了一片较为大型的公共空间,集旅游、观光、购物、休憩等多位一体的多样化商业核心区。在此之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原有历史基础上进行的街道规划的承载容量与现有的交通流量相比,显得有些薄弱。以东大街为例,人行带的不断缩减,却仍然无法满足高流量的机动车通行,堵车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南门通向钟楼的这一段路程,无论是北向车道还是南向车道,常常会有堵车发生。并且由于人行带的缩减,人们的步行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社区街道的客观容量与现实社区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旧城以外的街道设计,则是为车辆通行作了最长远的打算,街道足够宽敞。比如南门外的路段,车道宽敞,行人道也足够宽。新城与旧城的区别,尤其在街道的设计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书院门这一条步行街道的设计,为旧城的发展添加了一丝新意。书院门步行街长220米,宽8米,在90年代经过改造之后,成为西安城市肌理中最具特色的一条古文化街道。道路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文房四宝小摊贩以及一些玉石、古董的商贩小摊。街道保持中国古代街道的古朴特点,两边的建筑均为仿古建筑,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墙”,从两旁的商铺到整个街道的设计,无不体现出整体和谐的特点。
除了像东、西、南、北这样的四条主干街道,与书院门这类的小的街区之外,西安城市社区内其它的一些街道设计,都基本遵循的因地制宜与尊重文化传统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特色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原型。
(二)公园——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
近些年来,西安对于公园的建设日益重视,尤其是旧城以外的公园建设。不难发现,由于西安特有的历史因素的限制,旧城内仅有三座较为大型的公园,分别是儿童公园(占地约22500平方米)、莲湖公园(占地60000平方米,水面占公园面积三分之一)、革命公园(占地150亩)。莲湖公园与革命公园都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园,公园的设计除了保持原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外,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儿童游乐设施的设置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西安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大,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开辟也随之向新城拓展。如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灞河湿地生态公园等。这些新城区的开辟,带动了公共空间的开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城区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紧张问题。
公园,是一个社区内流动性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它是城市间自然界的体现,它能帮助你从日常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给你娱乐和运动提供一个足够宽敞的场所,也是增强一个社区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资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安城市社区内的公园在发挥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增添了新的功能,例如加强社区成员沟通交流的功能、承办商业性活动进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革命公园会在周天的时候举办大型的相亲联谊会;有两届的草莓音乐节则是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内举办的,举办音乐节此类的商业活动也为该社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广场——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地
广场,这个曾经作为政府发号施令、民众聚集游行示威的场所,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也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如今的广场,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往往使其更适合进行文化活动,而非政治活动。广场的设计相较于公园来说,更好地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群所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具备公园所发挥的一些社区功能,如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广场相较于公园而言,设计上更加简单,占地面积也更加小,穿插地设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西安的广场主要分类有:1.市政广场,城市规划范畴之类的广场,主要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为周边广大市民提供交流、休憩的空间,如新城广场,新城广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承担的功能也比其它广场特殊。与省政府相对,政治特性更为浓郁一点。2.文化广场,依托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气息较浓的场地周边而建,如慈恩寺入口处的大雁塔南广场;3.商业广场,地处商业区,与大型商业建筑连接,地形平坦,步行为主,与商业建筑一层空间相互渗透,如民乐园万达广场;4.街头广场,多与城市大型街道紧密相连,或在街道尽头,或在街道的两旁,多以线性与片状出现,主要满足市民休息等需求,如兴善寺东街线性广场。近些年,广场也成为大家广泛参与运动的一项重要场所,以此兴起的广场舞也成为中国社区的一个独特的标志。 在这里,主要对新城广场和民乐园万达广场作详细的说明。新城广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政府大楼南面,这一地理要素,决定了新城广场具备特殊的社区功能,便于政府发号施令这一政治功能。虽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这一功能已逐渐削弱,被娱乐休闲等功能所取代,但是其特殊性不能被漠视。后期的改造,为广场添置了喷泉、景观灯、和平鸽等,这些人为的设计无不使广场更具有包容性,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参与。与新城广场不同的是,民乐园万达广场,这个广场依托万达这一大型购物商城所建立。广场上没有复杂的灯光、喷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连行人休憩的座椅也是十分的少。但是这座广场利用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设置了一些小的摊点供人们消费,并且开设了咖啡馆,充分了利用了空间优势来进行商业经济活动,是有利于万达商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该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四)博物馆、宗教中心等场所
博物馆、宗教中心这类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中特殊的一类,对于城市社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一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依托宗教文化发展起来的广场,成为了西安城市社区内另一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这里,主要以乐游原为例作主要说明。如今的乐游原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内有青龙寺遗址。乐游原地势平坦开阔,园内种植樱花树与青龙寺内的植被相呼应。乐游原的特殊性在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功能。这片公共空间为信仰宗教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之外,开阔的广场设计也不失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西安乐游原广场,则是很好地将宗教信仰场所与广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最好实例。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西安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大型博物馆。自从为游客提供免费的入场票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成为了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一公共空间因其博物馆的性质以传播社区记忆与社區文化的社区功能较其它社区而言更为凸显。这一特殊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了西安本地社区民众的需求,同时因为具有历史传递的功能,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参观,对于本地社区发展而言,既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拉动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从上述对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设计原则:
1.依托城市社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古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原则。具体可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大主干街道的设计,书院门步行街的设计。以钟楼、城墙的古建筑为主风格,街道的设计贴合现代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则更不相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凸显文化的需求。
2.因地制宜,空间合理。针对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在旧城内保持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在新城开辟一些新的大型公共空间,以此来缓解社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需求紧张问题。保留旧城区内的原因建筑格局,沿袭旧城的古朴风格,在南门外开发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作为广场。
3.体现美感,提升品质。公共空间的设计,从休憩的座椅、地面砖面的设计、灯光的采用、喷泉景观的设计、植被的种植,都是精心规划的,旨在于体现城市文化风貌,坚持以耐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装饰,打造城市社区的形象,凸显古都气质。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社区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政府对于这一需求的增长上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开辟的类型也是越来越多,满足各类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供社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城市社区内住宅小区也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开发,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加强小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开辟各类广场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当今西安城区发展也出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近些年,依托各类高校成立的居民社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开放性,无形中给居民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公共空间,供居民观赏花草、散步等等。但是不得不提到的是政府的关注点往往还是放在本社区的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等需求的关注还是不够。居民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加以关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 蔡永洁.城市广场:历史脉络·发展动力·空间品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文一.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和红星.西安城市设计研究[M].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城市发展研究规划中心,2005.
关键词:城市化;公共空间;城乡社区;发展差异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来源
对于公共空间的定义,最早的可以追溯于“公共领域”。当代的“公共领域”是介于官方与私人之间的社会公共空间,它是伴随近现代国家和社会的分离而兴起的。1958年汉娜·阿伦特出版《人的条件》,提到了“公共领域”的概念及其理论。1962年哈贝马斯出版了《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给予了“公共领域”新的涵义,他认为公共领域包括“教会、文化团体和学会,还包括了独立的传媒、运动和娱乐协会,辩论俱乐部、市民论坛,此外还包括职业团体、政治党派、工会和其它组织等”,它实际上是社会文化交往领域,是社会成员以公民身份介入政治生活的场所和民主公共论坛。
当今社会学对于公共空間的解释主要有两个:公共领域和公共可进入的空间。前者提出了参与民主政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问题,而后者投入更多的关注在个人自由的概念上。本文基于‘公共可以进入的空间’这一层面的涵义,从城市几类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空间入手,如公园、街道、广场、宗教中心,以此研究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一)街道——城市公共空间的原型
由于西安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西安作为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古城。以明城墙为界,城墙以内是西安的旧城,以外是逐步建设的新城。新旧城区具有明显的功能划分。
这里,主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条主干街道和书院门步行街来进行说明。在钟楼,以钟楼为中心的十字交叉轴线式的格局特征明显。以钟楼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文化意义的地标性建筑为中心展开的东、南、西、北四条商业街道,形成了一片较为大型的公共空间,集旅游、观光、购物、休憩等多位一体的多样化商业核心区。在此之上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在原有历史基础上进行的街道规划的承载容量与现有的交通流量相比,显得有些薄弱。以东大街为例,人行带的不断缩减,却仍然无法满足高流量的机动车通行,堵车的概率很高。尤其是南门通向钟楼的这一段路程,无论是北向车道还是南向车道,常常会有堵车发生。并且由于人行带的缩减,人们的步行活动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社区街道的客观容量与现实社区的发展水平之间产生了矛盾。而旧城以外的街道设计,则是为车辆通行作了最长远的打算,街道足够宽敞。比如南门外的路段,车道宽敞,行人道也足够宽。新城与旧城的区别,尤其在街道的设计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书院门这一条步行街道的设计,为旧城的发展添加了一丝新意。书院门步行街长220米,宽8米,在90年代经过改造之后,成为西安城市肌理中最具特色的一条古文化街道。道路的两旁是鳞次栉比的文房四宝小摊贩以及一些玉石、古董的商贩小摊。街道保持中国古代街道的古朴特点,两边的建筑均为仿古建筑,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墙”,从两旁的商铺到整个街道的设计,无不体现出整体和谐的特点。
除了像东、西、南、北这样的四条主干街道,与书院门这类的小的街区之外,西安城市社区内其它的一些街道设计,都基本遵循的因地制宜与尊重文化传统的原则,将历史文化价值观与现代特色紧密结合,构成了城市社区的原型。
(二)公园——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空间
近些年来,西安对于公园的建设日益重视,尤其是旧城以外的公园建设。不难发现,由于西安特有的历史因素的限制,旧城内仅有三座较为大型的公园,分别是儿童公园(占地约22500平方米)、莲湖公园(占地60000平方米,水面占公园面积三分之一)、革命公园(占地150亩)。莲湖公园与革命公园都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公园,公园的设计除了保持原有历史文化价值之外,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也增添了不少新的公园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儿童游乐设施的设置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西安城市的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大,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城市社区公共空间的开辟也随之向新城拓展。如曲江遗址公园、大明宫遗址公园、灞河湿地生态公园等。这些新城区的开辟,带动了公共空间的开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旧城区对于公园绿地的需求紧张问题。
公园,是一个社区内流动性最大的公共空间之一。它是城市间自然界的体现,它能帮助你从日常的紧张忙碌的生活中解脱出来,给你娱乐和运动提供一个足够宽敞的场所,也是增强一个社区的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重要资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西安城市社区内的公园在发挥原有功能的基础之上,也增添了新的功能,例如加强社区成员沟通交流的功能、承办商业性活动进而推动社区经济发展的功能。比如革命公园会在周天的时候举办大型的相亲联谊会;有两届的草莓音乐节则是在大明宫遗址公园内举办的,举办音乐节此类的商业活动也为该社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广场——休闲娱乐的综合性场地
广场,这个曾经作为政府发号施令、民众聚集游行示威的场所,在城市化的发展背景之下,也有了一些新的改变。如今的广场,受到社会发展的限制,往往使其更适合进行文化活动,而非政治活动。广场的设计相较于公园来说,更好地与周边的城市建筑群所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同时也具备公园所发挥的一些社区功能,如休闲、娱乐、文化传播等。广场相较于公园而言,设计上更加简单,占地面积也更加小,穿插地设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西安的广场主要分类有:1.市政广场,城市规划范畴之类的广场,主要体现城市的精神面貌,同时也为周边广大市民提供交流、休憩的空间,如新城广场,新城广场因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所以承担的功能也比其它广场特殊。与省政府相对,政治特性更为浓郁一点。2.文化广场,依托历史文化建筑和人文气息较浓的场地周边而建,如慈恩寺入口处的大雁塔南广场;3.商业广场,地处商业区,与大型商业建筑连接,地形平坦,步行为主,与商业建筑一层空间相互渗透,如民乐园万达广场;4.街头广场,多与城市大型街道紧密相连,或在街道尽头,或在街道的两旁,多以线性与片状出现,主要满足市民休息等需求,如兴善寺东街线性广场。近些年,广场也成为大家广泛参与运动的一项重要场所,以此兴起的广场舞也成为中国社区的一个独特的标志。 在这里,主要对新城广场和民乐园万达广场作详细的说明。新城广场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位于陕西省政府大楼南面,这一地理要素,决定了新城广场具备特殊的社区功能,便于政府发号施令这一政治功能。虽然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这一功能已逐渐削弱,被娱乐休闲等功能所取代,但是其特殊性不能被漠视。后期的改造,为广场添置了喷泉、景观灯、和平鸽等,这些人为的设计无不使广场更具有包容性,适合各个年龄层次的居民参与。与新城广场不同的是,民乐园万达广场,这个广场依托万达这一大型购物商城所建立。广场上没有复杂的灯光、喷泉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就连行人休憩的座椅也是十分的少。但是这座广场利用其广阔的地理空间设置了一些小的摊点供人们消费,并且开设了咖啡馆,充分了利用了空间优势来进行商业经济活动,是有利于万达商城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该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休闲的场所。
(四)博物馆、宗教中心等场所
博物馆、宗教中心这类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社区公共空间中特殊的一类,对于城市社区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伴随着一些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依托宗教文化发展起来的广场,成为了西安城市社区内另一部分对外开放的公共空间。这里,主要以乐游原为例作主要说明。如今的乐游原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内有青龙寺遗址。乐游原地势平坦开阔,园内种植樱花树与青龙寺内的植被相呼应。乐游原的特殊性在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功能。这片公共空间为信仰宗教的人们提供了场所之外,开阔的广场设计也不失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西安乐游原广场,则是很好地将宗教信仰场所与广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最好实例。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是西安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大型博物馆。自从为游客提供免费的入场票之后,陕西历史博物馆,也成为了构成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这一公共空间因其博物馆的性质以传播社区记忆与社區文化的社区功能较其它社区而言更为凸显。这一特殊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了西安本地社区民众的需求,同时因为具有历史传递的功能,也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去参观,对于本地社区发展而言,既有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功能,同时也具有拉动着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
三、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原则
从上述对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的分析,可以得出西安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些设计原则:
1.依托城市社区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现代城市发展的要求,古今结合,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原则。具体可见以钟楼为中心的四大主干街道的设计,书院门步行街的设计。以钟楼、城墙的古建筑为主风格,街道的设计贴合现代需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则更不相同,现代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要凸显文化的需求。
2.因地制宜,空间合理。针对西安特有的地理环境,合理开发利用土地。在旧城内保持原有的公共空间的基础上,在新城开辟一些新的大型公共空间,以此来缓解社区居民对于公共空间需求紧张问题。保留旧城区内的原因建筑格局,沿袭旧城的古朴风格,在南门外开发一片较为宽阔的空地作为广场。
3.体现美感,提升品质。公共空间的设计,从休憩的座椅、地面砖面的设计、灯光的采用、喷泉景观的设计、植被的种植,都是精心规划的,旨在于体现城市文化风貌,坚持以耐用美观的原则进行装饰,打造城市社区的形象,凸显古都气质。
四、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城市社区的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在不断增长,政府对于这一需求的增长上作出了相应的回应,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公共空间的建设。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公共空间开辟的类型也是越来越多,满足各类城市居民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供社区居民休闲、锻炼身体。城市社区内住宅小区也越来越注重公共空间的开发,增加绿色植物覆盖面积,加强小区内的生态环境建设,开辟各类广场供城市居民休闲娱乐。当今西安城区发展也出现一个特别的现象,近些年,依托各类高校成立的居民社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校的开放性,无形中给居民提供了一块广阔的公共空间,供居民观赏花草、散步等等。但是不得不提到的是政府的关注点往往还是放在本社区的经济发展上,而对于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等需求的关注还是不够。居民社区对于公共空间的需求与有限的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所产生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加以关注。(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英文.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阿伦特的政治思想[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2] 蔡永洁.城市广场:历史脉络·发展动力·空间品质[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朱文一.一种城市设计理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4] 和红星.西安城市设计研究[M].西安市规划局,西安城市发展研究规划中心,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