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初中生的德育教学,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传统的德育教学模式比较机械化,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初中德育教学的特征以及初中生的特点,本文对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进行了研究,以期能够优化初中德育教学的效果,为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德育;转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
在初中教学中,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使德育教育能够与日常教学活动实现转化和结合,将德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不断提升初中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不论是从哪一个层面或者层次上对人进行道德教育,都需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对初中生来说,相较于理性教育,他们更乐于接受感性教育,然而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理性教育也必不可少。通过接受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认知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基于知识的力量,初中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逐渐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因此,初中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对初一的学生开展德育教学需要着手于感性教育,比如通过为学生讲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革命先烈奋勇救国的伟大事迹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通过讲述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事例,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通过为学生讲述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讲述励志故事,帮助学生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意志力。
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学应当逐步由感性转化为理性,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从早期的案例教学、情感教育逐步向知识教育进行转变,使学生感性的认识逐渐转化为理性的认知,深化道德观念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间接教育和直接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以往的初中德育教学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极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然而,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又是德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探究道德说教的技巧和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德说教是初中德育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我们应将间接性的引导教育与直接性的道德说教有机结合,提高道德说教的有效性。同时,间接引导和直接说教的结合应当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不可只注重直接性的道德说教而忽视间接引导教育,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只注重间接引导教育而忽视直接的道德说教,以致无法使学生明确德育的思路和方向。
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比如初一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有限,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应采取直接说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德育的知识。对于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在礼仪、道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此,本阶段的德育教学应当采取间接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同时也需加强实践教育。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其参与德育的积极性。比如在“爱心接力”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为平凉市7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受灾群众进行捐款,班级中的学生都积极献出了爱心,尽管筹集的捐款不多,但都是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就连平时在班级中比较调皮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为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对学生而言,本次活动实现了爱心的传递,能够将自己的祝福传递给灾区的人民,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奉献的快乐。也许学生自己并没有注意到,当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与灵魂得到了升华,璀璨而耀眼。因此,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对于优化德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向学生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当着力做好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领悟道德的本质,深化对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和评价。
四、灌输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传统初中德育教学中,灌输式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灌输式教育难以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顺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初中德育教学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逐步转化为渗透式教育,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要为学生开展专门的德育教学,还需将德育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中;不但班主任要为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学科教师和相关人员也需落实德育教学这项工作;不但要在课堂中开展德育教学,同时还要在班级以及教学环境中进行渗透。
总而言之,初中生是初中德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具体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德育教学的特征,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间接教育和直接教育、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渗透式教育和灌输式教育进行转化与结合,灵活开展德育教学,避免德育教学出现机械化和模式化,从而优化德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蕾《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12期。
[2] 沈中佳《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第9期。
[3] 赵光元、傅敏《論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 黄生尚《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分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第34期。
关键词:初中;德育;转化;结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2
在初中教学中,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初中生的成长特点,充分体现德育教育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使德育教育能够与日常教学活动实现转化和结合,将德育教育的价值和作用充分展现出来,不断提升初中德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人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既是德育的主体,也是德育的客体,不论是从哪一个层面或者层次上对人进行道德教育,都需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对初中生来说,相较于理性教育,他们更乐于接受感性教育,然而初中生的理性思维处在发展阶段,因此相应的理性教育也必不可少。通过接受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教育,初中生的知识储备不断丰富,认知水平也在持续提升,基于知识的力量,初中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评价能力都得到了显著发展,逐渐由感性思维过渡到理性思维,因此,初中德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应当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对初一的学生开展德育教学需要着手于感性教育,比如通过为学生讲述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革命先烈奋勇救国的伟大事迹等,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精神。通过讲述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的事例,使学生形成集体主义观念。通过为学生讲述道德模范、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通过讲述励志故事,帮助学生坚定信念,不断提升自身的意志力。
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德育教学应当逐步由感性转化为理性,着重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从早期的案例教学、情感教育逐步向知识教育进行转变,使学生感性的认识逐渐转化为理性的认知,深化道德观念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不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间接教育和直接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以往的初中德育教学往往采用说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模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也极易引发学生的叛逆心理。然而,对学生进行道德说教又是德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探究道德说教的技巧和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德说教是初中德育教学最主要的方法之一,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因此,我们应将间接性的引导教育与直接性的道德说教有机结合,提高道德说教的有效性。同时,间接引导和直接说教的结合应当避免出现两个极端,不可只注重直接性的道德说教而忽视间接引导教育,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只注重间接引导教育而忽视直接的道德说教,以致无法使学生明确德育的思路和方向。
对初中生开展德育教学,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方式,比如初一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较有限,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阶段,可塑性很强,因此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应采取直接说教的方式,向学生传授更多关于德育的知识。对于初二、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视野相对比较开阔,在礼仪、道德等方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因此,本阶段的德育教学应当采取间接引导教育,引导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错误,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对初中生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教育,同时也需加强实践教育。
初中生特别是初一的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其参与德育的积极性。比如在“爱心接力”的实践活动中,我们组织学生为平凉市7县暴雨洪涝灾害的受灾群众进行捐款,班级中的学生都积极献出了爱心,尽管筹集的捐款不多,但都是学生在平日生活中积攒下来的零花钱,就连平时在班级中比较调皮的学生也积极参与其中,为灾区人民奉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对学生而言,本次活动实现了爱心的传递,能够将自己的祝福传递给灾区的人民,与此同时,也会使学生感到奉献的快乐。也许学生自己并没有注意到,当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为别人提供帮助的时候,他们的心灵与灵魂得到了升华,璀璨而耀眼。因此,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对于优化德育教学具有积极作用,教师在向学生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应当着力做好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领悟道德的本质,深化对思想道德观念的认识和评价。
四、灌输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的转化与结合
在传统初中德育教学中,灌输式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灌输式教育难以满足教育的发展需求,因此,为了顺应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以及教育的发展趋势,初中德育教学必须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逐步转化为渗透式教育,并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但要为学生开展专门的德育教学,还需将德育渗透在不同的学科中;不但班主任要为学生开展德育教学,学科教师和相关人员也需落实德育教学这项工作;不但要在课堂中开展德育教学,同时还要在班级以及教学环境中进行渗透。
总而言之,初中生是初中德育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开展具体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认知水平以及德育教学的特征,将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间接教育和直接教育、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渗透式教育和灌输式教育进行转化与结合,灵活开展德育教学,避免德育教学出现机械化和模式化,从而优化德育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蕾《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新课程(中旬)》2017年第12期。
[2] 沈中佳《论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第9期。
[3] 赵光元、傅敏《論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 黄生尚《初中德育教学中的转化与结合分析》,《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年第3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