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作为通识教育的有机组成,关注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中就包含学生的主观能动表达能力。在当下的中西方课程教学中,教师均尝试通过设定情境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主观能动表达机会,在学生在不断的锻炼中提高自己的表达水平。然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影响了学校对于学生主观能动表达能力培养的具体方式,使得表达能力的过程性养成出现不同。本文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性入手,采取中西文化比较的视野,考察美育中学生主观能动表述素质提升的差异存在,在求同存异的方向性指导下,透视当代美育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与适应性人才培养的美育共同目标。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美育;主观能动表达
主观能动表达是新时期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一项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对于知识的准确认识与向外的清晰表达,它是人类社会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关键,也是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基础。因为当下社会对于这类人才的青睐,主观能动表达的重要性得到体现,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人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中西方的高校均十分注重美育的“育人”能力。有别于专项的课程教学,美育的关键在于通过知识的习得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属于通识教育的一种。当下社会的激烈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超越了知识层面的单纯选择,走向复合能力的挑选。美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突显。中西方高校纷纷建设美育针对性课堂,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背后人文素质内涵的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基础上加入了通识人才的目标教育,整体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向学习能力教育。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阈中,中西方美育的能力教育存在趋同的内容,美育超越了文化壁垒,旨在培养面向全球的复合型人才。共同目标的指引,给予了美育的方向性发现,但文化的细节差异却依然出现了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典型表现在学生主观能动表达培养的差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表达具体为“互动”,目前的教学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监督、自行组织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表述。中国课堂的“翻转”往往需要教师的先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产生自主学习的惯性,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表达进入对课堂的自我建設。教师在美育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影响到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西方的教学“互动”往往更加随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被消解,学生的主动表达被强化,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占有欲,整个课堂的教学张力十分强烈,互动中教学气氛很强烈但教学的秩序往往较为薄弱。这样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美育对人才的主观能动表述能力培养有了不同的教育任务。面对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中西方高校的美育开始出现不同教育内容与形式。
一、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沉淀出各具特色的美育教学方式,在历史的发展中,美育教学活动与历史文化相交融,凝练出中西方不同的美育传统。尽管中西方文化均发现和认识了美育的作用和意义,但不同的美育传统出现了认识角度与方式的变化。“中西方均有自己的启蒙传统,中国偏重于社会和谐,……西方偏重于个体自由,”1中国的美育传统侧重培养学生对于群体行为内在服从性,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强调群体先行的价值观序列,集体的和谐在优秀人才的能力选择中具有绝对的优先价值。中国文化背景下,美育传统关注人才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适应性。中国传统美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强化了教师的绝对中心地位,塑造了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权威的顺从,以迎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人才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对于教师的服从行为有利于转化为对社会秩序的服从,满足了社会的人才选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表达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中心的权威影响,中国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加“乖顺”,更加愿意“倾听”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上课的自我主动表述是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秩序的破坏,主观能动表达的意愿并不强烈。这样的心理定势塑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含蓄内敛性格,中国课堂上的教师依然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地位,需要教师在引导中打消学生顾虑,整体的调动过程较长。如果教师教学活动的准备不足,具体到课堂上,就会出现“互动”活动的失败,教师要求学生与自己“互动”,但学生并不表述,产生“冷场”,或者被动点名后出现了表述模糊等问题。当下社会尽管提倡“口才”对“人才”的重要作用,美育开始关注培养中国学生的“口才”,但学生在语言表述上的自我完善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西方教育模式中,美育传统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人自由心性的培养。“在西方,人们对美的启蒙价值的肯定源于美开启了自由,”2西方社会对于学生自我意愿的表达高度认可,贯穿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展开较为顺利,在学生观念中认为这样的“互动”是他主观意愿的表达,非常正常。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教育中的师生讨论模式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甚至出现师生围绕某个问题的激烈讨论,这种情况在中国课堂上较为稀有。西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随机性地打断教师的讲授,营造一次“互动”活动。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通过锤炼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准确地表述出来,在西方美育传统中语言表述与意识的传播有着紧密联系。西方美育的这种训练使学生不惧场合,而中国学生的表述更多看重场合,师生的“互动”较为“私密”,“课下”与“私聊”较为多见。
二、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共鸣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酝酿出各自不同的美育传统,传统教学对于学生主观能动表达的培养也多有不同。但在今天全球化趋势愈发鲜明的时代,美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再仅仅满足区域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应该是面向整体世界的全球化社会。所以,中西方的美育发展开始关注彼此之间的“共识”产生,充分地相互借鉴,激发中西方美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更多共鸣。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也开始体现出中西方美育的共识性培养,在自由与秩序的协调发展中引导学生能够有序合理地完成自己的主观意愿表述。 西方美育传统看重个人的自由意识表达,但也会存在表达过度的问题,对于“自由”的理想崇拜,存在对秩序建设的忽视风险,西方课堂上,教师常常需要做好学生积极表述的秩序化引导。学习活动是一个规范性较强的活动,他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同样需要学生对于规矩的遵从,中国课堂上的教学秩序往往有着历史传统上的教育优势。“在中国,美与自由的关联相对薄弱,但它也开启了整个社会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风尚。”3中国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有赖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秩序清明,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效率。中西方美育对于主观能动表达的秩序建设前提达到了共鸣。
主观能动表达需要秩序的有效组织,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加强听与说的理解。在“表述”的前提下,同样需要学生的主观意愿培养。中国美育借鉴了西方美育对学生的主观意愿培养的成功范例。在课堂上加入了需要学生自我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在自我表述中完成任务,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对知识习得的学习成就感。中西方美育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取得了共识。
三、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趋势
美育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美育也同样需要。所以,中西方的美育实践都不能忽视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根据趋势发展的具体走向,顺势而为,提升美育的前瞻意义。“美育具有群育功能:美育一样将人导向最高精神境界。”4美育的内在素质培养,拓展了美育的教育范疇,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完成了对各种教育的指引作用。美育的最高精神导向作用,具体到主观能动表达能力培养上,表现为综合性的主观能动表达训练。
中西美育在学生的主观能动表达教学中,关注到了能力的审美非功利色彩,将主观能动表达视为健全人格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需要沟通与交流的现代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表达是我们生存的重要意义,需要被悉心呵护,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以促进个体更好的理想生存。
注释:
1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2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3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4胡海:《美育的传统内涵与新时代目标》,发表于《艺术百家》,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著,高芳译.全新思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杨瑞英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霍美辰.媒介美育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刘悦笛.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
[5]孔新苗.再论美育的两个维度:人文理想与文化治理 [J].美育学刊,2016(11).
[6]胡海.美育的传统内涵与新时代目标[J].艺术百家,2019(1).
[7]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J].美术研究,2019(8).
[8] 张平平、崔云飞、于巍巍、杨林.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美育平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作者简介:
刘鑫(1981-),女,陕西西安人,文艺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审美。
本文为“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西比较视阈下的美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122703)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中西文化比较;美育;主观能动表达
主观能动表达是新时期复合型人才所应具备一项的基础能力,主要表现对于知识的准确认识与向外的清晰表达,它是人类社会信息沟通与交流的关键,也是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的基础。因为当下社会对于这类人才的青睐,主观能动表达的重要性得到体现,成为高校美育教育的重要环节。美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基础人文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中西方的高校均十分注重美育的“育人”能力。有别于专项的课程教学,美育的关键在于通过知识的习得掌握良好的学习习惯,属于通识教育的一种。当下社会的激烈竞争,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超越了知识层面的单纯选择,走向复合能力的挑选。美育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得到突显。中西方高校纷纷建设美育针对性课堂,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加强知识背后人文素质内涵的教育。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建设基础上加入了通识人才的目标教育,整体教育由知识教育转向学习能力教育。
在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阈中,中西方美育的能力教育存在趋同的内容,美育超越了文化壁垒,旨在培养面向全球的复合型人才。共同目标的指引,给予了美育的方向性发现,但文化的细节差异却依然出现了美育实施过程中的不同情况,典型表现在学生主观能动表达培养的差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观能动表达具体为“互动”,目前的教学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师生角色互换的“翻转课堂”,学生在学习中自我监督、自行组织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主观能动表述。中国课堂的“翻转”往往需要教师的先行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产生自主学习的惯性,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表达进入对课堂的自我建設。教师在美育中的引导作用非常重要,影响到教学“互动”能否顺利展开。西方的教学“互动”往往更加随意,教师的引导作用被消解,学生的主动表达被强化,学生在学习中体现出更为强烈的占有欲,整个课堂的教学张力十分强烈,互动中教学气氛很强烈但教学的秩序往往较为薄弱。这样的差异性,使得中西方美育对人才的主观能动表述能力培养有了不同的教育任务。面对人才培养的基础能力,中西方高校的美育开始出现不同教育内容与形式。
一、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差异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沉淀出各具特色的美育教学方式,在历史的发展中,美育教学活动与历史文化相交融,凝练出中西方不同的美育传统。尽管中西方文化均发现和认识了美育的作用和意义,但不同的美育传统出现了认识角度与方式的变化。“中西方均有自己的启蒙传统,中国偏重于社会和谐,……西方偏重于个体自由,”1中国的美育传统侧重培养学生对于群体行为内在服从性,因此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强调群体先行的价值观序列,集体的和谐在优秀人才的能力选择中具有绝对的优先价值。中国文化背景下,美育传统关注人才对于中国和谐社会的适应性。中国传统美育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强化了教师的绝对中心地位,塑造了教师的权威形象,在学生耳濡目染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权威的顺从,以迎合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当人才完成学业走向社会,对于教师的服从行为有利于转化为对社会秩序的服从,满足了社会的人才选择。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表达不自觉地受到教师中心的权威影响,中国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得更加“乖顺”,更加愿意“倾听”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上课的自我主动表述是一定程度上对教学秩序的破坏,主观能动表达的意愿并不强烈。这样的心理定势塑造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含蓄内敛性格,中国课堂上的教师依然还占据着非常重要的组织地位,需要教师在引导中打消学生顾虑,整体的调动过程较长。如果教师教学活动的准备不足,具体到课堂上,就会出现“互动”活动的失败,教师要求学生与自己“互动”,但学生并不表述,产生“冷场”,或者被动点名后出现了表述模糊等问题。当下社会尽管提倡“口才”对“人才”的重要作用,美育开始关注培养中国学生的“口才”,但学生在语言表述上的自我完善还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西方教育模式中,美育传统更加关注对学生个人自由心性的培养。“在西方,人们对美的启蒙价值的肯定源于美开启了自由,”2西方社会对于学生自我意愿的表达高度认可,贯穿学生受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展开较为顺利,在学生观念中认为这样的“互动”是他主观意愿的表达,非常正常。从柏拉图开始的西方教育中的师生讨论模式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课堂主动权,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甚至出现师生围绕某个问题的激烈讨论,这种情况在中国课堂上较为稀有。西方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会随机性地打断教师的讲授,营造一次“互动”活动。学生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通过锤炼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准确地表述出来,在西方美育传统中语言表述与意识的传播有着紧密联系。西方美育的这种训练使学生不惧场合,而中国学生的表述更多看重场合,师生的“互动”较为“私密”,“课下”与“私聊”较为多见。
二、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共鸣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酝酿出各自不同的美育传统,传统教学对于学生主观能动表达的培养也多有不同。但在今天全球化趋势愈发鲜明的时代,美育所培养的人才已经不再仅仅满足区域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应该是面向整体世界的全球化社会。所以,中西方的美育发展开始关注彼此之间的“共识”产生,充分地相互借鉴,激发中西方美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更多共鸣。人才培养中的主观能动性表达也开始体现出中西方美育的共识性培养,在自由与秩序的协调发展中引导学生能够有序合理地完成自己的主观意愿表述。 西方美育传统看重个人的自由意识表达,但也会存在表达过度的问题,对于“自由”的理想崇拜,存在对秩序建设的忽视风险,西方课堂上,教师常常需要做好学生积极表述的秩序化引导。学习活动是一个规范性较强的活动,他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也同样需要学生对于规矩的遵从,中国课堂上的教学秩序往往有着历史传统上的教育优势。“在中国,美与自由的关联相对薄弱,但它也开启了整个社会崇尚文明,追求和谐的风尚。”3中国学生超强的学习能力有赖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秩序清明,无形之中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效率。中西方美育对于主观能动表达的秩序建设前提达到了共鸣。
主观能动表达需要秩序的有效组织,符合一定的思维逻辑,加强听与说的理解。在“表述”的前提下,同样需要学生的主观意愿培养。中国美育借鉴了西方美育对学生的主观意愿培养的成功范例。在课堂上加入了需要学生自我完成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在自我表述中完成任务,消除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增强学生对知识习得的学习成就感。中西方美育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方面取得了共识。
三、主观能动表达的中西美育趋势
美育是教育方式的一种,教育需要面向未来,美育也同样需要。所以,中西方的美育实践都不能忽视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根据趋势发展的具体走向,顺势而为,提升美育的前瞻意义。“美育具有群育功能:美育一样将人导向最高精神境界。”4美育的内在素质培养,拓展了美育的教育范疇,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完成了对各种教育的指引作用。美育的最高精神导向作用,具体到主观能动表达能力培养上,表现为综合性的主观能动表达训练。
中西美育在学生的主观能动表达教学中,关注到了能力的审美非功利色彩,将主观能动表达视为健全人格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生活在需要沟通与交流的现代社会,个体的主观能动表达是我们生存的重要意义,需要被悉心呵护,需要不断发展完善,以促进个体更好的理想生存。
注释:
1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2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3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发表于《美育研究》2019年第4期。
4胡海:《美育的传统内涵与新时代目标》,发表于《艺术百家》,2019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丹尼尔.平克著,高芳译.全新思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杨瑞英主编.中西文化比较[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3]霍美辰.媒介美育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4]刘悦笛.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9.
[5]孔新苗.再论美育的两个维度:人文理想与文化治理 [J].美育学刊,2016(11).
[6]胡海.美育的传统内涵与新时代目标[J].艺术百家,2019(1).
[7]刘成纪.在中西比较中重新发现中国美育传统[J].美术研究,2019(8).
[8] 张平平、崔云飞、于巍巍、杨林.应用型本科院校艺术类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黑龙江工程学院美育平台建设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4).
作者简介:
刘鑫(1981-),女,陕西西安人,文艺学博士,西安工业大学北方信息工程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审美。
本文为“外研社”大学外语教学科研项目“中西比较视阈下的美育研究”(项目编号201712270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