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月故事:诗入寻常百姓家
东方卫视的大型益智类文化节目《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展现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意義。参与者上到80岁老人,下到5岁小朋友,既有盐田工人,又有核能博士……无论是年龄、职业,还是阶层、国界,各不相同。在古典诗文的美妙诵读中,在父慈子孝的其乐融融中,清风明月般诗意而温馨的人生纷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诗礼传家
与其他答题类文化节目不同,《诗书中华》以家庭组合形式进行对战,通过“家有诗书挑战赛”和“君子之争对战赛”的环节选出每期擂主。在比赛过程中,每组家庭的两位成员或是手牵手相互安慰,或是相互商量的“你说或我说”,每个细节都流露出家人之间的爱惜与温情。
一对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妹妹玛利亚年仅六岁,字都认不全,然而唐诗宋词张口就来,还总不按计时器提前抢答,急得哥哥多次拉住妹妹“等一下”,还一本正经纠正妹妹发音,眼里尽是兄长的疼爱。
左东煜扶着75岁高龄的父亲左占盛登场,父子俩无论是单独答题还是和其他组家庭对战,都互相用拥抱来鼓励对方。为了感恩父亲多年的照顾,早产且从小体弱多病的左东煜在舞台上感激涕零,千言万语融合在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
家庭是每个人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许多人学的第一首古诗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教的,而传统古诗文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承载了家风、家训、家史。“汉服迷”俞露是华东师范大学诗社成员之一,她对古诗文的热爱是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83岁的爷爷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不仅教她学习古诗文,还教她如何创作诗词。
君子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当两组家庭“君子之争对战赛”前,都会相互赠诗以表礼仪。才女李芸芸以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称赞突尼斯混血小兄妹,混血哥哥王子西则以“小荷才露尖尖角”谦虚回谢,左东煜更是感叹大家因诗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所蕴含的意象、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礼仪规范,甚至是生活情趣。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将文化落实为文明,将教育落实为教养。”
素材运用方向:《诗书中华》更像是热爱诗书的家庭派对,不为一争输赢,只把中华文化熏陶下的优秀家风广泛流传。在“教育与教养”“传承古代文化”“和谐家庭”等作文中可运用本文的小故事。
旗袍姐妹
温婉美丽的表姐妹周立言、俞文洁,作为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不仅将旗袍做到了极致,更将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融入旗袍设计中。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周立言、俞文洁来自古城姑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痴迷传统文化。周立言设计的每件旗袍都浸润着古典文化意蕴,诗句化成了一件件旗袍。在《诗书中华》的舞台上,周立言的白旗袍由绫、罗、绸、缎中的“罗”所做,出自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霜露白”;俞文洁的青色旗袍,取自词牌名《柳梢青》。
85后的周立言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平日里爱抚琴习曲泼墨写意,更能背诵上千首古诗词。2011年,她获得“寻找中国美”旗袍赛冠军。两年后,她不顾父母反对,告别大学教师生涯,转型为设计师自己创业,将美丽诗韵融入一件件苏绣旗袍。她说:“人生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不想留下遗憾。”俞文洁以表姐为荣,大学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跟随姐姐投入到旗袍文化事业中。
2015年,“旗袍姐妹”接到邀请,带上20件旗袍去参加米兰世博会,短短10天里,工作室的女孩们每天16小时加班,画图、做衣、刺绣,充满了对旗袍走向世界的期盼。这一名为“姹紫嫣红”的旗袍系列如期亮相米兰世博会,让许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她们的旗袍之美掀起的中国风,至今已吹过了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城市。周立言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的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素材运用方向: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想”等文章不妨运用这对姐妹花的故事。
老夫聊发少年狂
来自浙江嵊州的80岁老人吴孝琰与儿子吴健民一同登台。老人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刚出场便用浓郁的嵊州口音介绍自己,举手投足间精气神满满。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古诗文,平时会对着花花草草吟诗作对,现在的他正在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退休后有两大愿望。一是我已走了近20个国家,希望能去南极;二是靠诗词登上电视节目,没想到今天机会来了。”
儿子虽然抱怨当年父亲逼迫自己背诗,但也承认受益匪浅。在门槛赛中,老人和儿子相配合,连闯五关,父子俩的默契搭配令人羡慕。老人不仅利用多年积累的古诗词经验轻松答题,还在念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特意用嵊州口音将“绝”读成四声,诗句结尾上翘的语调和用方言巧妙念诗的口音,使得评委嘉宾钱文忠大赞他的发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话念,‘千山鸟飞绝’好像还有鸟,老人家这么一念,一只鸟都没了,把这首诗的味道全读出来了。”网友纷纷点赞老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来古诗文还可以用方言读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带到诗人写诗的情境中,吴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厉害。”
八旬老人如此高龄能过着精彩诗意的人生,引来无数人的钦佩,“看到吴爷爷手舞足蹈的说话就觉得他精气神十足,80岁梦想还在发光,古诗文信手拈来,精神世界很丰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学习了。”
素材运用方向:老骥伏枥,壮志不减。吴爷爷的故事可以用在“老当益壮”“方言的魅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等文章。 [延伸素材]
读书故事
范仲淹是个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 (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画粥”的典故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
读书有法
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李光地《家训·谕儿》)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梁启超)
【素材演练】
书本就像是海洋,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会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自然,也会得到林林总总的收获。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的思索,在看到《诗书中华》这个节目时,哪位参与者又最打动你?请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顾瑾仪
她们像一泓清水,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微微地笑着,就让人感到惊艳。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惊艳。
她们是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是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的参赛者,是著名的旗袍姐妹——周立言,俞文洁。她们有着白净的脸颊,灵动的眸子仿佛清水中养着的两颗珍珠,姣好的唇角微微翘起,仿佛有无限话语掩藏其间,一人衣青,一人衣白,清清白白,占尽春色。诗书气韵自成芳华,我惊异于这样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美。
是什么造就了她们?
诗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旗袍姐妹的美莫非也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真正的美却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那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红颜易逝,青春难留,唯有经过诗书锤炼过的美才经得起时光的玩味,经得起世事的蹉跎。于是捧起一卷书,细细赏读。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旷远塑造了平和宁静的气质;是“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的忧愁凝成了至纯的性灵;还是“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的柔情结出了欲醉的美好;抑或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壮阔成就了无限的豪情?这些我仍未可知。但,诗词的美怕是不仅仅止于此。
真正的诗词之美不仅仅是女子之美,它可以是雄伟男儿不羁的豪情,可以是忠臣良将发自内心的慨叹,甚至那垂髻小儿偶有的无忌童言都包含着中华诗词凝结数千年的精魂。难道这样的诗词,还不是中华儿女旖旎的、不灭的情怀吗?旗袍姐妹因为爱诗词,而将诗句化作一件件典雅端庄的旗袍,白是霜露白,青是柳梢青。
她们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这是她们的痴迷。
她们还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地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这是她们的坚持。
原来诗词让人如此之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这种美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的深入,耐得住推敲,禁得起品味,堪得了蹉跎,只因 “腹有詩书气自华”。
【教师点评】
“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正是本着这种理念,才真正有了“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的惊艳之美。小作者于流玉泻珠般的文字中,既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又恰到好处地将旗袍之美与诗词之美融合起来;既将旗袍之特质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又将旗袍人的神魂呈现到位;既将旗袍外在之美吟咏,又将文化的内涵推敲咀嚼。文章主旨鲜明,线索清楚。语言极富诗意,又灵秀透彻。(指导教师:夏年凤)
东方卫视的大型益智类文化节目《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展现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意義。参与者上到80岁老人,下到5岁小朋友,既有盐田工人,又有核能博士……无论是年龄、职业,还是阶层、国界,各不相同。在古典诗文的美妙诵读中,在父慈子孝的其乐融融中,清风明月般诗意而温馨的人生纷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诗礼传家
与其他答题类文化节目不同,《诗书中华》以家庭组合形式进行对战,通过“家有诗书挑战赛”和“君子之争对战赛”的环节选出每期擂主。在比赛过程中,每组家庭的两位成员或是手牵手相互安慰,或是相互商量的“你说或我说”,每个细节都流露出家人之间的爱惜与温情。
一对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妹妹玛利亚年仅六岁,字都认不全,然而唐诗宋词张口就来,还总不按计时器提前抢答,急得哥哥多次拉住妹妹“等一下”,还一本正经纠正妹妹发音,眼里尽是兄长的疼爱。
左东煜扶着75岁高龄的父亲左占盛登场,父子俩无论是单独答题还是和其他组家庭对战,都互相用拥抱来鼓励对方。为了感恩父亲多年的照顾,早产且从小体弱多病的左东煜在舞台上感激涕零,千言万语融合在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
家庭是每个人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许多人学的第一首古诗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教的,而传统古诗文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承载了家风、家训、家史。“汉服迷”俞露是华东师范大学诗社成员之一,她对古诗文的热爱是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83岁的爷爷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不仅教她学习古诗文,还教她如何创作诗词。
君子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当两组家庭“君子之争对战赛”前,都会相互赠诗以表礼仪。才女李芸芸以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称赞突尼斯混血小兄妹,混血哥哥王子西则以“小荷才露尖尖角”谦虚回谢,左东煜更是感叹大家因诗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所蕴含的意象、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礼仪规范,甚至是生活情趣。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将文化落实为文明,将教育落实为教养。”
素材运用方向:《诗书中华》更像是热爱诗书的家庭派对,不为一争输赢,只把中华文化熏陶下的优秀家风广泛流传。在“教育与教养”“传承古代文化”“和谐家庭”等作文中可运用本文的小故事。
旗袍姐妹
温婉美丽的表姐妹周立言、俞文洁,作为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不仅将旗袍做到了极致,更将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融入旗袍设计中。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周立言、俞文洁来自古城姑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痴迷传统文化。周立言设计的每件旗袍都浸润着古典文化意蕴,诗句化成了一件件旗袍。在《诗书中华》的舞台上,周立言的白旗袍由绫、罗、绸、缎中的“罗”所做,出自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霜露白”;俞文洁的青色旗袍,取自词牌名《柳梢青》。
85后的周立言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平日里爱抚琴习曲泼墨写意,更能背诵上千首古诗词。2011年,她获得“寻找中国美”旗袍赛冠军。两年后,她不顾父母反对,告别大学教师生涯,转型为设计师自己创业,将美丽诗韵融入一件件苏绣旗袍。她说:“人生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不想留下遗憾。”俞文洁以表姐为荣,大学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跟随姐姐投入到旗袍文化事业中。
2015年,“旗袍姐妹”接到邀请,带上20件旗袍去参加米兰世博会,短短10天里,工作室的女孩们每天16小时加班,画图、做衣、刺绣,充满了对旗袍走向世界的期盼。这一名为“姹紫嫣红”的旗袍系列如期亮相米兰世博会,让许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她们的旗袍之美掀起的中国风,至今已吹过了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城市。周立言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的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素材运用方向: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想”等文章不妨运用这对姐妹花的故事。
老夫聊发少年狂
来自浙江嵊州的80岁老人吴孝琰与儿子吴健民一同登台。老人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刚出场便用浓郁的嵊州口音介绍自己,举手投足间精气神满满。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古诗文,平时会对着花花草草吟诗作对,现在的他正在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退休后有两大愿望。一是我已走了近20个国家,希望能去南极;二是靠诗词登上电视节目,没想到今天机会来了。”
儿子虽然抱怨当年父亲逼迫自己背诗,但也承认受益匪浅。在门槛赛中,老人和儿子相配合,连闯五关,父子俩的默契搭配令人羡慕。老人不仅利用多年积累的古诗词经验轻松答题,还在念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特意用嵊州口音将“绝”读成四声,诗句结尾上翘的语调和用方言巧妙念诗的口音,使得评委嘉宾钱文忠大赞他的发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话念,‘千山鸟飞绝’好像还有鸟,老人家这么一念,一只鸟都没了,把这首诗的味道全读出来了。”网友纷纷点赞老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来古诗文还可以用方言读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带到诗人写诗的情境中,吴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厉害。”
八旬老人如此高龄能过着精彩诗意的人生,引来无数人的钦佩,“看到吴爷爷手舞足蹈的说话就觉得他精气神十足,80岁梦想还在发光,古诗文信手拈来,精神世界很丰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学习了。”
素材运用方向:老骥伏枥,壮志不减。吴爷爷的故事可以用在“老当益壮”“方言的魅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等文章。 [延伸素材]
读书故事
范仲淹是个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 (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画粥”的典故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
读书有法
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李光地《家训·谕儿》)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梁启超)
【素材演练】
书本就像是海洋,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会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自然,也会得到林林总总的收获。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的思索,在看到《诗书中华》这个节目时,哪位参与者又最打动你?请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顾瑾仪
她们像一泓清水,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微微地笑着,就让人感到惊艳。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惊艳。
她们是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是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的参赛者,是著名的旗袍姐妹——周立言,俞文洁。她们有着白净的脸颊,灵动的眸子仿佛清水中养着的两颗珍珠,姣好的唇角微微翘起,仿佛有无限话语掩藏其间,一人衣青,一人衣白,清清白白,占尽春色。诗书气韵自成芳华,我惊异于这样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美。
是什么造就了她们?
诗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旗袍姐妹的美莫非也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真正的美却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那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红颜易逝,青春难留,唯有经过诗书锤炼过的美才经得起时光的玩味,经得起世事的蹉跎。于是捧起一卷书,细细赏读。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旷远塑造了平和宁静的气质;是“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的忧愁凝成了至纯的性灵;还是“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的柔情结出了欲醉的美好;抑或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壮阔成就了无限的豪情?这些我仍未可知。但,诗词的美怕是不仅仅止于此。
真正的诗词之美不仅仅是女子之美,它可以是雄伟男儿不羁的豪情,可以是忠臣良将发自内心的慨叹,甚至那垂髻小儿偶有的无忌童言都包含着中华诗词凝结数千年的精魂。难道这样的诗词,还不是中华儿女旖旎的、不灭的情怀吗?旗袍姐妹因为爱诗词,而将诗句化作一件件典雅端庄的旗袍,白是霜露白,青是柳梢青。
她们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这是她们的痴迷。
她们还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地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这是她们的坚持。
原来诗词让人如此之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这种美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的深入,耐得住推敲,禁得起品味,堪得了蹉跎,只因 “腹有詩书气自华”。
【教师点评】
“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正是本着这种理念,才真正有了“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的惊艳之美。小作者于流玉泻珠般的文字中,既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又恰到好处地将旗袍之美与诗词之美融合起来;既将旗袍之特质淋漓尽致的凸显出来,又将旗袍人的神魂呈现到位;既将旗袍外在之美吟咏,又将文化的内涵推敲咀嚼。文章主旨鲜明,线索清楚。语言极富诗意,又灵秀透彻。(指导教师:夏年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