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红式成功”不值得推崇
2012年,双胞胎苑子豪、苑子文一同考入北京大学,被冠以“北大最帅双胞胎”称号。此后,这两人的微博粉丝活跃度和热度一直未减。不过,相比他俩微博下众多“粉丝”的崇拜和追捧,一些北大学生的态度可不太友好。他们批评这两兄弟一直在“消费北大”:兜售如何考上北大的鸡汤故事、出书中经常提及北大字眼、签售和发布会打“北大最帅双胞胎”称号。(3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按理说,这对双胞胎并未伤害到谁,其开微博、出书、签售等,只要合法依规就无可厚非。不过,作为办学实力排在全国前列的最高学府,理应崇尚一种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非依靠外貌与炒作等方式获取成功。北大学子对该双胞胎提出批评,体现的是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和对这类“网红式成功”的鄙夷。
家长不宜公开孩子被教育的窘状
据报道,现在的家长开启了全新的“晒娃”模式:当亲子冲突爆发,孩子呈现出痛苦、窘迫的状态时,家长不是急于平息“战火”,而是兴冲冲地举起手机,按下视频拍摄键,并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有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会使后续亲子关系朝着更差的方向发展。(3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谁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难堪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家长把孩子受教育时痛苦、窘迫的状态发到朋友圈,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样做可能会获得一些关注或“点赞”,但最终会影响亲子关系,对教育孩子没有多大好处。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家长切不可随心所欲,而应注重方法和细节。
“哲学日”贵在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最近,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首个“哲学日”走红朋友圈。3 000名学生和家长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从校长开始到用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每个人都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在卡片上,放进漂流篮里,和所有人分享,最后汇成了一场大辩论。有支持谦让的,也有高喊男女平等的,孩子们的各种答案让老师和家长忍俊不禁。(3月19日 《钱江晚报》)
【点评】小学设立“哲学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达成共识、是否提出有见地的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理性表达、分享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碰撞打开思维之门,从而理解他人、丰富自己,这正是教育真谛之所在。
以“减负”之名取消校内社团活动实属不妥
近日,有家长反映,有学校以“减负”之名将校园内开展的如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书法、舞蹈、钢琴等社团活动一律取消。家长们呼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理解教育部的“减负令”,不能“一刀切”执行,不能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内社团活动全部取消。(3月29日 蒲公英评论网)
【点评】教育部近期印发的“减负令”,“枪口”指向校外培训机构。可能在某些学校看来,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些“兴趣班”与校内的兴趣社团有点类似,于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干脆把这些兴趣社团取消了以图“省心”。这样的做法,暴露学校管理者缺乏教育担当,不敢坚守正确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此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府管理部门在执行一些政令时“用力过猛”,给学校造成过大压力。
警惕“读书无用论”再抬头
19岁的女孩小赵高中毕业后没考上本科,父亲认为读大专没用,“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了十几万,时间也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女儿到南京和自己一起做韭菜盒子生意,打算日后给女儿开个店。对此,网友们吵开了。(3月14日 观察者网)
【点评】此事原本只是个人家庭的选择,只要没有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旁人就无可指责。但这位父亲言语中透出的“读书无用论”还是应该警惕,简单地把金钱与上学读书画等号,是功利思维在作祟。对此,社会舆论要做好正面引導,不能让这类言论和思想误导教育方向和社会价值取向。
2012年,双胞胎苑子豪、苑子文一同考入北京大学,被冠以“北大最帅双胞胎”称号。此后,这两人的微博粉丝活跃度和热度一直未减。不过,相比他俩微博下众多“粉丝”的崇拜和追捧,一些北大学生的态度可不太友好。他们批评这两兄弟一直在“消费北大”:兜售如何考上北大的鸡汤故事、出书中经常提及北大字眼、签售和发布会打“北大最帅双胞胎”称号。(3月27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按理说,这对双胞胎并未伤害到谁,其开微博、出书、签售等,只要合法依规就无可厚非。不过,作为办学实力排在全国前列的最高学府,理应崇尚一种奋斗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而非依靠外貌与炒作等方式获取成功。北大学子对该双胞胎提出批评,体现的是对大学精神的坚守和对这类“网红式成功”的鄙夷。
家长不宜公开孩子被教育的窘状
据报道,现在的家长开启了全新的“晒娃”模式:当亲子冲突爆发,孩子呈现出痛苦、窘迫的状态时,家长不是急于平息“战火”,而是兴冲冲地举起手机,按下视频拍摄键,并第一时间发布出去。有专家认为,这种做法会使后续亲子关系朝着更差的方向发展。(3月23日 《中国青年报》)
【点评】谁都不愿意让别人看到自己难堪的一面,孩子也不例外。家长把孩子受教育时痛苦、窘迫的状态发到朋友圈,是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样做可能会获得一些关注或“点赞”,但最终会影响亲子关系,对教育孩子没有多大好处。在教育孩子这一问题上,家长切不可随心所欲,而应注重方法和细节。
“哲学日”贵在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
最近,杭州长江实验小学的首个“哲学日”走红朋友圈。3 000名学生和家长一起思考同一个问题:“男生应该谦让女生吗?”从校长开始到用拼音的一年级小学生,每个人都把自己思考的答案写在卡片上,放进漂流篮里,和所有人分享,最后汇成了一场大辩论。有支持谦让的,也有高喊男女平等的,孩子们的各种答案让老师和家长忍俊不禁。(3月19日 《钱江晚报》)
【点评】小学设立“哲学日”,提出问题供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对这些问题是否达成共识、是否提出有见地的思想不重要,重要的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理性表达、分享交流。让学生通过交流碰撞打开思维之门,从而理解他人、丰富自己,这正是教育真谛之所在。
以“减负”之名取消校内社团活动实属不妥
近日,有家长反映,有学校以“减负”之名将校园内开展的如游泳、篮球、足球、乒乓球、象棋、书法、舞蹈、钢琴等社团活动一律取消。家长们呼吁,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正确理解教育部的“减负令”,不能“一刀切”执行,不能把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校内社团活动全部取消。(3月29日 蒲公英评论网)
【点评】教育部近期印发的“减负令”,“枪口”指向校外培训机构。可能在某些学校看来,校外培训机构的一些“兴趣班”与校内的兴趣社团有点类似,于是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干脆把这些兴趣社团取消了以图“省心”。这样的做法,暴露学校管理者缺乏教育担当,不敢坚守正确的办学理念。另一方面,此事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政府管理部门在执行一些政令时“用力过猛”,给学校造成过大压力。
警惕“读书无用论”再抬头
19岁的女孩小赵高中毕业后没考上本科,父亲认为读大专没用,“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来都没人用,4年花了十几万,时间也耽误了”。于是,他便让女儿到南京和自己一起做韭菜盒子生意,打算日后给女儿开个店。对此,网友们吵开了。(3月14日 观察者网)
【点评】此事原本只是个人家庭的选择,只要没有侵犯孩子的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旁人就无可指责。但这位父亲言语中透出的“读书无用论”还是应该警惕,简单地把金钱与上学读书画等号,是功利思维在作祟。对此,社会舆论要做好正面引導,不能让这类言论和思想误导教育方向和社会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