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视网膜前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及与其他检查的对比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qianji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方法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观察黄斑视网膜前膜的形态150例.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eidelberg Retina Tomography,HRT-Ⅱ)黄斑模块检查30例,部分眼作了荧光造影,部分眼做了玻璃体切除术和视网膜前膜剥离术,术前术后均做了OCT检查观察手术效果.同时用OCT测量前膜厚度及黄斑中心凹的厚度.结果 1.150例中男性56例,女性94例.年龄27~85岁,平均(65.76±9.46)岁.右眼65例,左眼85例.视网膜前膜的形态有以下几种:①黄斑部视网膜增厚,表面有膜形成,牵拉视网膜形成皱褶.视网膜内形成大小不同的液腔.②视网膜表面可清晰看见膜的反射面,有的局限增厚呈块状突起于视网膜表面,视网膜受牵拉弥漫增厚.视网膜内囊腔形成.③黄斑中心凹形成假孔或板层孔,孔的边缘锐利,孔的底部尚有部分神经组织残留或孔的表面被膜掩盖.④因膜的牵拉视网膜内形成大的解离腔.⑤视网膜厚度没有明显变化,仅见视网膜表面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中心凹曲线变平.2.150例检查了视网膜前膜的厚度,最厚的膜为269μm,最薄的膜为46μm.平均膜厚度为(84.40±41.42)μm.3.前膜黄斑中心增厚,150例检查了黄斑中心厚度,中心厚度范围为107~780 μm.平均(341.08±137.15)μm.正常黄斑中心厚度为(155±28.21)μm.结论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是非侵入性,安全,可靠,是精确测量前膜厚度的一种好方法.可用来鉴别黄斑裂孔和假孔及黄斑水肿.作为术前预测手术效果和观察术后黄斑组织恢复情况的手段.通过OCT及HRT-Ⅱ对视网膜前膜的对比观察,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早期前膜的检出率.
其他文献
通过有证参考物质对便携式在线发射光谱仪在不同金属类别的快速成分控制的应用进行了考察.分析了大量的不同样品(低碳和超低碳钢,不锈钢,铝、镍和铜基样品),并通过采用参考的
萘降解菌LHJ38在金属盐培养基中加入水杨酸钠诱导培养后能提高其生物合成靛蓝的能力,在LB培养基中加入水杨酸钠反而抑制了其生物合成靛蓝的能力.与LHJ38最适生长pH值不同,LHJ
利用匹配方法研究了一类具有二个转向点的大参数奇摄动方程.得出了解在不同范围内的渐近表示式.
以环氧基树脂为增容剂,通过熔融挤出方式引发其与尼龙6的界面微交联反应,其产物在受到冲击时可产生较大塑性变形和较多银纹,从而吸收能量使体系增韧.同时,均匀分布的微交联网
本文主要在多维空间中讨论一类发展型p-Laplace方程及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这类问题在非牛顿渗流方程的理论研究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通过上、下解的方法证明了发展型p-Lapla
为了探讨亚有限型大豆品种的单株生产潜力,在不同栽培条件下对辽宁和俄亥俄的16个品种进行了植株形态、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结果表明,俄亥俄品种的平均分枝数、单株荚数、单
对灰色模型做了进一步的研究,拓广了灰色模型,建立了一个新的、预测精度较高的新灰色预测模型--"对数函数--幂函数变换"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对我国博士后研究人员增量做出精度
对具毒素影响的二维Kolmogorov模型进行研究,利用积分均值法,得到了各种群平均持续生存和绝灭的阈值,并得到了外界输入率的阈值.
光学薄膜氧气传感器具有检测精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近年来日益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研究工作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展现出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按光学薄膜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