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来源 :安徽教育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师范类专业认证已成为学前教育专业持续改革的一个重要助推力,而课程与教学作为专业认证的一项关键指标,与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了问卷法、访谈法,以了解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研究发现,A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结构比例失当,实践课比重不足;内容陈旧,专业性程度不高;实施改革不力,实效性不强;评价标准不一,全面性不够”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监控管理、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以期切实提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设置
  
  引言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为社会建设输送后备力量的场所,其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学前教育专业与培养基础教育人才息息相关。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为学前教育专业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带来了转机。
  课程是专业的核心。课程与教学作为一项重要指标,不仅是高等学校对本校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专业建设和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还是国家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资质认证和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现状
  (一)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A院校作为一所非师范类本科院校,把最终目标设定为通过二级专业认证。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热爱幼教事业,牢固掌握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适应现代教师教育变革及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保教研究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
  根据A院校2018版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来分析A院校的毕业要求。1.知识方面:掌握与幼儿有关的身心发展知识与保教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了解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与学前教育有关的最新动态;2.能力方面:具有初步从事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和反思创新能力;3.素养方面:良好的信息素养、人文科学素养与法律道德修养。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一)课程结构
  本文将从通识课与专业课的比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比例两方面来分析课程结构。首先,统计问卷数据可得,81%的学生认为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合理,可见大部分的在校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并无太大问题;其次,数据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不合理,有待改善。
  (二)课程内容
  根据《办法》中有关课程内容的要求,再结合A院校的实际情况,本文主要从课程内容是否具有专业性、实践性角度来分析课程设置是否合理。从问卷数据可知,57%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实践性程度高,75%的学生认为课程内容专业性程度高。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内容专业性满意程度总体要高于实践性。
  (三)课程实施
  调查显示,约77%的学生对课程开设顺序、课程课时安排、课程教材选用表示满意,可见A院校在课程实施方面做得比较好,合理性程度较高。
  (四)课程评价
  本文所论述的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方式。由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可得,接近90%的学生认为课程评价方式合理,说明A院校的课程评价形式较为多样,安排较为合理,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二,学生对自身学习过程、效果的评价。被调查的学生中对学习过程、效果以及见习实习效果基本满意的占60%,可见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学习专业课程后的效果满意度不高。
  三、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结构比例失当,实践课比重不足
  从前期来看,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时长较短,尽管后期逐渐增加,但结合其人才培养目标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来看,仍然需要提高实践课程比例。
  (二)课程内容陈旧,专业性程度不高
  由前期調查可得,有学生反映部分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缺乏对前沿知识和实际案例的引用,导致课程内容实践性、科学性不足。同时,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数量有所不足,且部分教师并非学前教育专业出身,在传授专业知识时,不能够从专业入手,使得课程内容专业性程度不高。
  (三)课程实施改革不力,实效性不强
  笔者在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学生认为课程开设顺序可以进行调整。大二学生反映16-18周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这不利于教师资格证的面试考核。
  而对于课程时长方面,学生认为技能课时长短缺。大四学生反映他们在招教时存在劣势,在面试环节,经常因为技能水平低被淘汰。同时,少部分教师因为长期教授同一门课程,为了方便仍然使用版本较为老旧的教材,存在与时代最新内容脱节等问题。
  (四)课程评价标准不一,全面性不够
  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反映实习时基本上都在做保育工作,进行教育活动的机会比较少。学生进行评价时,容易掺杂主观因素,不能从客观的角度看待课程评价,认为实习不能锻炼自我,对实习效果满意度不高。同时,缺少用人单位评价和生生互评,不能全面地进行评价。
  
  四、师范类专业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要求的建议
  笔者在对A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要求与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后发现,A院校在毕业要求中缺乏有关“班级管理”“综合育人”及“沟通合作”等指标的具体表述。因此,笔者建议A院校在调整培养方案和毕业要求时,能够突出综合育人这一特点,使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从事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工作。   (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1.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指出,课程结构应体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深度融合。笔者整理了访谈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提高专业课比例可以从增加教育学类课程与心理学类课程门类和时长入手;同时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由老师组织、学生配合进行课外活动,以达到增加实践课比例的目的。
  2.加大课程内容改革力度,实现学前教育的“五性耦合”
  标准提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内容应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性、基础性、科学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师德教育,同时能够自行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将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幼儿发展与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实例引入课堂。
  学校也应着力建设教师教育课程资源,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开发,通过科研立项等途径,精选对培养优秀幼儿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例如最新的STEAM课例,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精品课程资源库。为了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可以聘请幼儿园一线教师,与本专业教师同时授课,增加课堂中有关的幼儿实例,提升课堂的活泼度;还可以根据教师考编、教师资格证考试等社会硬性考试去调整课程内容。
  3.加强课程实施的监控管理,提升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
  第一,课程的实施应遵循学科的逻辑顺序、学生的学习规律特点。在进行课程安排时,由浅入深,由分到总,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
  第二,课程需要相互渗透。每个学科都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专业知识框架的建立不在于一门门完全独立的课程,而在于既有不同又相互联系的课程。当相邻、相近的课程整合起来,能使学习者有一个更清晰完整的认知。
  第三,课程应与社会相对接。在实施课程时,老师应该深入幼儿园和市场中去进行观察调研,这样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正确的积极的指导。在进行课程的讲解时,也可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将第一手资料作为教材。
  《办法》中提出,要重视课堂教学在培养过程中的基础作用。课程的具体实施还受到学校硬件水平与教师教学水平的限制,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合理组织课程,最大程度完善、实施课程。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要打造良好的校风,营造积极向上的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氛围,以推动学生良性竞争。
  4.建立“产出导向”的课程评价体系,推进学生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改进
  课程评价最终是为了提高课程质量,以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办法》提出:专业应定期评价课程体系的合理性,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订;评价与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专业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考虑到作为课程评价主体之一的学生的想法。不同的课程对于学生有它们自己独特的作用。其次,要想提高学生对课程尤其是技能训练课的满意度,可以实行小班教学,师生互教,生生互教,从而培养每位学生扎实的从教基本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见习实习,这样学生对实习效果的满意度将会大大提升。最后,学校应当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课程评价及其结果,要让学生意识到评价的重要意义。部分学校未制定合理的课程评价指标,有些学校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有些院校过于注重课程评价的结果。因此,校方要认识到课程评价的目的是让老师意识到自己授课的不足,提高专业课程质量。
  结语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大背景下,课程设置成为每个师范类专业所要面临的难题。学前教育专业作为社會教育体系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设置是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但如何挖掘出新东西,对研究者来说也是一项挑战,而“师范类专业认证”+“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将引起更多人的研究兴趣。
  
  参考文献:
  [1]路书红.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师范专业发展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22):65-84.
  [2]王光煜.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探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20(5):47-52.
  [3]王微.基于能力本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个案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18.
  [4]王芸.我国师范类专业认证实践研究——以广西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学院,2017.
  [5]步滕滕.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6.
  [6]刘天娥.高校本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尹国杰.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博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4.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无论普通课,还是公开课、竞赛课,当前初中语文课堂都存在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种种倾向,需要一线教师引起警觉和加以改进,牢牢守住语文教学的本色本源。  关键词:课堂生成 自然体悟 多元解读 学生主体     唯有遵循教学规律、彰显学科特征、尊重学生主体、把握文本差异,才能有效避免教学中厚此薄彼、顾此失彼的不良倾向。  一、“厚”教案预设,“薄”课堂生成  “备”是“讲”的前提。毫无疑问,预设教案
期刊
摘要:在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投放“低结构”材料十分重要,这样才能引导幼儿进行“自主化”活动。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基于实际生活,收集‘低结构’材料;基于儿童特征,投入‘低结构’材料;基于儿童发展,运用‘低结构’材料”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幼儿 低结构 游戏材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幼儿的教育来源于生活。低结构材料是我们生活中随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迈入信息科技化时代,信息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到教师教学活动中。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将信息技术合理地利用到课堂中,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还能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在新课改的基础上,传统的教学方式已逐渐被社会所淘汰。因此,教师们应不停地探寻合适的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课堂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本文主要分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的整合策略。 
期刊
摘要: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是根本问题是人的管理问题。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立足点是公平的基础,以人为本的立足公平的管理,有利于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提高,有利于师生良好心理的发展。公平的评价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有利于保证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实效性, 有利于家长与学校的密切配合,有利于学校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公平评价 资源共享 家校共育 传承发展     濉溪县城关中心学校1971年建校,属
期刊
摘要: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以晋江市紫峰中学校园植物课程为例,从构建课程资源网络化平台、构建课程内容智慧化课堂、构建课程评价数字化作业等三个方面进行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校本课程质量,为其他校本课程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供样本及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校园植物课程 校本课程 深度融合     近年来,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迅速发展,尤其是智慧教室、网络信息平台、交
期刊
摘要:磨课即集结组员的集体智慧,通过反复推敲、试讲、修改、实践,形成一节好课的过程。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数学老师,必须要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学会合理利用课堂中的生成资源,倾听课堂中发出的每个声音,这样的数学课堂才更灵动、更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磨课 收获 成长     要提高教学水平,“磨课”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磨课即集组员的集体智慧,通过反复推敲、试
期刊
摘要:主题跟进式专题教研是比较实用的教研方式,是指围绕某一教研主题在一次、再次、不断滚动递进式的实践研究过程中,同伴互助,互相引领,优势互补,形成集体跟进研究的态势。例如,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功能定位和体系建构,系统解读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视角学习,逐步解决教学现实问题,实现有效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主题跟进 研课 同伴互助     引言  我校是一所新建学校,师资水
期刊
摘要: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实验探究活动,是落实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抓手。本文以水土流失成因的实验探究为例,从实验内容来源、实验改进要点、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过程、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效果评价等七个方面,探讨如何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来有效创设实验情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地理实践力 水土流失 实验探究  前言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
期刊
摘要:利用课外阅读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可建立“图书角”,开辟“百花园”鼓励学生多读多写,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互动,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促进学生习作能力发展。  关键词: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读写互动  引言  随着统编版教材的全面使用,教材中的课外阅读和习作要求有了较大变化,进一步强调了课外阅读和习作的重要性。  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是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各项课外活动的经验,
期刊
摘要:就语文教学而言,加强想象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举措。语文教材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阅读教学就是主渠道。本文以《走月亮》一文为例,从“感情朗读,想象月夜之美”“创设情境,再现美好画面”“图文结合,感受浓浓亲情”三个方面来落实本单元“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的语文要素训练,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中“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