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镜头不用说了,这个是侯孝贤一贯的特点。不过笔者要提及的是,长镜头,不等于长时间镜头,在一个长镜头的内部,依然需要有“运动”,因为运动是电影的本质。若一个镜头固定不动,两个人一动不动地坐着,不断地对话。这样的镜头充其量只能算作摄影照片加广播。
观看,对于视觉艺术工作者而言,我们始终要思考它的方式和意义。电影相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的观看体验不同的是什么?是“运动”。声光影画都是运动的。这个运动包括,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调度),以及摄像机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如果在一个镜头里,看不到运动,那么就没有了电影的独到观看体验,会等同于观看摄影。这里就牵涉到了第二个关键词“镜头内剪辑”。何谓镜头内剪辑?一提及长镜头,一般的观众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闷片儿。长镜头就一定会让观众感觉到闷吗?
我们可以先退一步问,为什么短镜头不会闷?因为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导演让观众看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东西看,观众自然不会觉得闷。甚至做得好的剪辑,可以营造紧张感,譬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一次剪辑,可理解为导演给观众一个新东西看。那么观众就不可能在长镜头内就看到新的东西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笔者以《悲情城市》的第4分钟46秒处的长镜头为例来分析:
镜头开始,近景的女佣端着物品从画面中间走向画面右侧,右侧的门将她挡住。她离开了画面,同时,中景的父亲林阿禄出现。这里是第一次镜头内剪辑,主角登场。
接着,远景的林文雄从门帘后面入场,然后又消失在画面右侧的门后。林妇接着从门帘后入场,跟着消失在门后。这里完成了第二次镜头内剪辑:大儿子夫妇的登场和短暂的离场。同时,之前的女佣往远处走,从门后又出现,一直走到远景的门后,放置好手里的物品,一个小孩子飞奔出门。这里又是两次镜头内剪辑。这时,媳妇从镜头前画面的右下角入场,到中景林阿禄桌旁放置好茶点再回到近景离场,第五次。在媳妇还未离开之前,林文雄从右侧门后进来,走到父亲的桌旁斟茶喝茶,第六次。远景的女佣又来到中景房间,第七次。父子对话的时候,远景的又进来一戴项链的女人,走到近景,消失,和媳妇的离场方式一样,第八次。项链女人又入场,第九次。照相师从远景的门帘进来,和林阿禄打招呼,然后林文雄陪同走到远景,第十次。
短短一分钟二十一秒的镜头里,就有十次“剪辑”。当然这个剪辑要加引号,因为它不是剪切,不是蒙太奇,而是镜头内剪辑。每个人物的每次登场离场,都算一次剪辑。试想,如果让蒙太奇美学理论的导演来拍,难道不是每个人物亮相一次,就要切一次镜头吗?所以说,这样的长镜头非但不会让人看着感觉很闷,而且,是形成侯孝贤独特的“冷眼观世相”的极富悲悯情怀的镜头美学的关键。
这种处理镜头方式,其实是和群像式油画的处理方式有着共通之处的,我们来细看这个镜头:
首先,镜头里的人物,除了林阿禄,其他的人都在运动。而在运动的人中,运动的程度又分为三个层次:缓慢运动的,是林文雄和林夫人。运动得稍快的,是忙碌的女人们。运动得最快的,是远景的小孩们。
这种处理,就自然将这个家庭的成员等级划分了出来:
林阿禄——家庭族长,不动,老家长的地位。
林文雄和夫人——长子,运动慢,有第二代家长的威严。
女人们——家里忙碌准备宴席的人,运动快。属于佣人的等级。
孩子们——家族的未来,运动最快。小孩的活泼顽皮的状态。
在运动的区域而言,亦然。
林阿禄——无运动。
林文雄——只有门帘到中景大厅的短距离运动。
女人们——尤其是首先以背部出场的女佣,几乎是从最远景到最近景都属于她的运动区域。
孩子们——只在远景扎堆,并飞奔出去。
因此,一个镜头里,完成了家庭阶级地位的塑造,这是很见功力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侯导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的镜头里塑造每一个人的性格的:林阿禄,他是影片中的第一次出现,导演给了他画面的中心位置以及景别的中心位置。他不动,只是看着身边的人忙碌,林文雄入場后,他问了老四文清的情况,并且通过他与林文雄的对话,知道他在操心拍全家福照片的摄影师。不知读者是何感觉,笔者看了是非常亲切的,笔者的爷爷在每逢节日,也是如此,望着众人忙碌,一人端坐饮茶,不时问一问儿子情况怎样了。
最后说说“画外空间”。
我们可以来看影片的第一场第三个镜头(1分钟58秒处)。画面内,林文雄在给祖先烧香祭拜。(不赘述细节了)画外,可以听到两重声音:1、林妾在生孩子的声音。2、广播里的日语新闻。林文雄走到偏堂,儿子出生的同时,来电了。这时候,打出字幕。原来刚才听到的日语广播,是日本二战投降的广播。影片一开始的这两处画外空间交代,作用有三:
1、林妾生产的声音和孩子的哭声——交代林家子嗣状况。
2、日语广播的声音——时代的交代。
3、将这两个画外空间并置起来,开门见山地放出影片主题:家国命运。
正如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其实影片中精彩的镜头处理还有很多。管中窥豹,仅通过这两处镜头,足见侯孝贤导演处理整个影片的手法之灵动、大气、老练。笔者虽不是影视专业出身,但是笔者相信,通过认真观摩学习这样的影片,可以带给艺术创作者巨大的、丰厚的的创作营养。
作者简介:
欧江宇,四川美术学院。
观看,对于视觉艺术工作者而言,我们始终要思考它的方式和意义。电影相对于绘画、雕塑、摄影的观看体验不同的是什么?是“运动”。声光影画都是运动的。这个运动包括,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调度),以及摄像机的运动(推拉摇移跟)。如果在一个镜头里,看不到运动,那么就没有了电影的独到观看体验,会等同于观看摄影。这里就牵涉到了第二个关键词“镜头内剪辑”。何谓镜头内剪辑?一提及长镜头,一般的观众第一反应就是:这是一闷片儿。长镜头就一定会让观众感觉到闷吗?
我们可以先退一步问,为什么短镜头不会闷?因为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导演让观众看到了新的东西,有了新东西看,观众自然不会觉得闷。甚至做得好的剪辑,可以营造紧张感,譬如格里菲斯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模式。一次剪辑,可理解为导演给观众一个新东西看。那么观众就不可能在长镜头内就看到新的东西了吗?答案是否定的,这里笔者以《悲情城市》的第4分钟46秒处的长镜头为例来分析:
镜头开始,近景的女佣端着物品从画面中间走向画面右侧,右侧的门将她挡住。她离开了画面,同时,中景的父亲林阿禄出现。这里是第一次镜头内剪辑,主角登场。
接着,远景的林文雄从门帘后面入场,然后又消失在画面右侧的门后。林妇接着从门帘后入场,跟着消失在门后。这里完成了第二次镜头内剪辑:大儿子夫妇的登场和短暂的离场。同时,之前的女佣往远处走,从门后又出现,一直走到远景的门后,放置好手里的物品,一个小孩子飞奔出门。这里又是两次镜头内剪辑。这时,媳妇从镜头前画面的右下角入场,到中景林阿禄桌旁放置好茶点再回到近景离场,第五次。在媳妇还未离开之前,林文雄从右侧门后进来,走到父亲的桌旁斟茶喝茶,第六次。远景的女佣又来到中景房间,第七次。父子对话的时候,远景的又进来一戴项链的女人,走到近景,消失,和媳妇的离场方式一样,第八次。项链女人又入场,第九次。照相师从远景的门帘进来,和林阿禄打招呼,然后林文雄陪同走到远景,第十次。
短短一分钟二十一秒的镜头里,就有十次“剪辑”。当然这个剪辑要加引号,因为它不是剪切,不是蒙太奇,而是镜头内剪辑。每个人物的每次登场离场,都算一次剪辑。试想,如果让蒙太奇美学理论的导演来拍,难道不是每个人物亮相一次,就要切一次镜头吗?所以说,这样的长镜头非但不会让人看着感觉很闷,而且,是形成侯孝贤独特的“冷眼观世相”的极富悲悯情怀的镜头美学的关键。
这种处理镜头方式,其实是和群像式油画的处理方式有着共通之处的,我们来细看这个镜头:
首先,镜头里的人物,除了林阿禄,其他的人都在运动。而在运动的人中,运动的程度又分为三个层次:缓慢运动的,是林文雄和林夫人。运动得稍快的,是忙碌的女人们。运动得最快的,是远景的小孩们。
这种处理,就自然将这个家庭的成员等级划分了出来:
林阿禄——家庭族长,不动,老家长的地位。
林文雄和夫人——长子,运动慢,有第二代家长的威严。
女人们——家里忙碌准备宴席的人,运动快。属于佣人的等级。
孩子们——家族的未来,运动最快。小孩的活泼顽皮的状态。
在运动的区域而言,亦然。
林阿禄——无运动。
林文雄——只有门帘到中景大厅的短距离运动。
女人们——尤其是首先以背部出场的女佣,几乎是从最远景到最近景都属于她的运动区域。
孩子们——只在远景扎堆,并飞奔出去。
因此,一个镜头里,完成了家庭阶级地位的塑造,这是很见功力的。
然后,我们再来看侯导是如何在这么短时间的镜头里塑造每一个人的性格的:林阿禄,他是影片中的第一次出现,导演给了他画面的中心位置以及景别的中心位置。他不动,只是看着身边的人忙碌,林文雄入場后,他问了老四文清的情况,并且通过他与林文雄的对话,知道他在操心拍全家福照片的摄影师。不知读者是何感觉,笔者看了是非常亲切的,笔者的爷爷在每逢节日,也是如此,望着众人忙碌,一人端坐饮茶,不时问一问儿子情况怎样了。
最后说说“画外空间”。
我们可以来看影片的第一场第三个镜头(1分钟58秒处)。画面内,林文雄在给祖先烧香祭拜。(不赘述细节了)画外,可以听到两重声音:1、林妾在生孩子的声音。2、广播里的日语新闻。林文雄走到偏堂,儿子出生的同时,来电了。这时候,打出字幕。原来刚才听到的日语广播,是日本二战投降的广播。影片一开始的这两处画外空间交代,作用有三:
1、林妾生产的声音和孩子的哭声——交代林家子嗣状况。
2、日语广播的声音——时代的交代。
3、将这两个画外空间并置起来,开门见山地放出影片主题:家国命运。
正如侯孝贤曾说:“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邃。” 其实影片中精彩的镜头处理还有很多。管中窥豹,仅通过这两处镜头,足见侯孝贤导演处理整个影片的手法之灵动、大气、老练。笔者虽不是影视专业出身,但是笔者相信,通过认真观摩学习这样的影片,可以带给艺术创作者巨大的、丰厚的的创作营养。
作者简介:
欧江宇,四川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