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一项重要战略决策。高校是社会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于高校的要求就是建设和谐校园。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的过程中,高校要关注各类群体的和谐。贫困生是高校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和谐观念的培育,是促进高校和谐的重要举措。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和谐观念的形成。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对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具体要求就是:积极向上、自强自立、诚信友爱、理性平和。加强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人是和谐校园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1]。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转变观念,以和谐理念和精神指导个人的言行,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两成左右,是高校校园全体成员之一。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离不开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
2.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有利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不仅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实现人的内心和谐。高校贫困生容易出现消极、偏激甚至对立的情绪和错误观念,导致异常或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阻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观念,是贫困生顺利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
和谐校园背景下对贫困生和谐观念不利影响的因素
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应当看到,高校贫困生主体思想上进,勤奋努力,踏实肯干,表现优异。但是,在贫困生的物质、精神和实际问题这三个层面,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会对贫困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
1.物质层面
不可否认,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2006年5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8成高校贫困家庭收入不足支付子女教育费。
2.精神层面
(1)消极价值观:飞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诱惑。高校贫困生思想尚不成熟,可塑性较大,加之要面临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困难,不少贫困生在这些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产生了消极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①消费观念非理性化②享乐观念弥漫③道德观念缺失④法纪观念淡薄。
(2)不良心理状态:相当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存在各种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①自卑沮丧型②急功近利型③嫉妒敏感型④狭隘偏激型:⑤倔强逆反型⑥压抑无奈型⑦幻想逃避型⑧内疚自责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不单纯是上述的一种,很有可能是其中多种不良心态的混合。
(3)心理疾病:当上述不良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后,在一定时间和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偏执症、强迫症、自闭症、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这不仅会使贫困生的思想观念脱离正常轨道,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时将危及到他们的生命,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极不稳定的安全因素。
3.贫困生遭遇的实际问题层面
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也会遭遇一些实际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困难2.人际交往障碍3.个人能力不足4.择业误区5.社会知识匮乏6.适应力差。
上述三个层面的各种不利因素,从一定程度上都会对贫困生的思想造成压力,导致贫困生产生不和谐观念。如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贫困生的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将阻碍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阻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主要途径
1.营造和谐环境
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兼容并包、相互关怀、共同成长的环境,这是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前提。首先,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其次,尊重和爱护贫困生的人格,引导同学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形成公平竞争,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第三,保障广大贫困生的根本利益,对侵犯贫困生权益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矛盾。
2.坚持差异性原则
首先,众所周知,贫困生的贫困成因是不相同的。其次,每位贫困生在性格、爱好、优劣等方面各有特点。第三,贫困生遭遇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不一致。这些都可能对贫困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摸清每位贫困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工作,使其转变观念。如对贫困生新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指导,对大四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等。
3.开展主题思想教育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教育,即结合实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一是“三观”教育。通过两课、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和渠道宣传、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道德教育。如责任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社会公德。四是法纪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对法制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使贫困生对校规校纪进行系统的学习。确保贫困生既要遵纪守法,又能够用法纪的武器保护自己。
4.鼓励自我教育
贫困生的自我教育是其和谐观念培育的关键。要使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励贫困生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自我教育,不断进步。
5.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将心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性选修或必修课,使贫困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学会用心理知识自我调节。其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成班级、系所、学院、学校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配备专门的场所和专兼职人员,做好相关宣传,鼓励贫困生前来咨询。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人际交往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话剧、心理健康周等。第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和动态数据库,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情况严重的贫困生要立即转介,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第五,做好回访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密切关注,尽最大努力帮助其恢复健康。
6.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给贫困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磨练他们的意志,扩大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和谐观念的培育。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原则:第一,主题鲜明。第二,喜闻乐见。第三,形式新颖。第四,寓教于乐。
7.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高校各部门、各成员要增强育人意识,相互配合,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促进其和谐观念的形成。其次,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第三,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除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外,高校还应动员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力量,搭建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8.创新方式方法
在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关系和谐,重视诚实守信和知恩思报[2]。这些与高校贫困生需要培育的和谐观念是不谋而合的。二是与国外成果相结合。高校应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通过访问、进修、留学、学术会议、参观交流等多种渠道,吸收其先进经验[3],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合理恰当的培育方式。三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这一群体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但从和谐观念培育这一角度的研究并不多,深入力度也不够。今后,可重点关注此类课题研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为培育贫困生的和谐观念服务。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努力培育贫困生的和谐观念,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贡献力量。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理论基础与重要意义
和谐社会的构建呼唤和谐观念的形成。高校和谐校园建设中,对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具体要求就是:积极向上、自强自立、诚信友爱、理性平和。加强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人是和谐校园中最为关键的构成要素[1]。校园要和谐,首先要做好人的工作。转变观念,以和谐理念和精神指导个人的言行,是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高校贫困生占学生总数两成左右,是高校校园全体成员之一。因此,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离不开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
2.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有利于贫困生的成长成才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不仅要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要实现人的内心和谐。高校贫困生容易出现消极、偏激甚至对立的情绪和错误观念,导致异常或极端行为的发生,从而阻碍了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对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和谐产生不良影响。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观念,是贫困生顺利发展、为国家输送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
和谐校园背景下对贫困生和谐观念不利影响的因素
观念的产生与所处的客观环境关系密切。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应当看到,高校贫困生主体思想上进,勤奋努力,踏实肯干,表现优异。但是,在贫困生的物质、精神和实际问题这三个层面,仍有一些不和谐的因素,会对贫困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利影响。
1.物质层面
不可否认,与其他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生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2006年5月,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8成高校贫困家庭收入不足支付子女教育费。
2.精神层面
(1)消极价值观:飞速发达的现代社会,充满着形形色色的诱惑。高校贫困生思想尚不成熟,可塑性较大,加之要面临比其他同龄人更多的困难,不少贫困生在这些诱惑面前迷失了方向,产生了消极的价值观念。主要表现为:①消费观念非理性化②享乐观念弥漫③道德观念缺失④法纪观念淡薄。
(2)不良心理状态:相当一部分高校贫困生存在各种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类型:①自卑沮丧型②急功近利型③嫉妒敏感型④狭隘偏激型:⑤倔强逆反型⑥压抑无奈型⑦幻想逃避型⑧内疚自责型。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不良心理状态并不单纯是上述的一种,很有可能是其中多种不良心态的混合。
(3)心理疾病:当上述不良心态得不到有效的引导后,在一定时间和情况下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偏执症、强迫症、自闭症、人格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这不仅会使贫困生的思想观念脱离正常轨道,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时将危及到他们的生命,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极不稳定的安全因素。
3.贫困生遭遇的实际问题层面
贫困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也会遭遇一些实际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困难2.人际交往障碍3.个人能力不足4.择业误区5.社会知识匮乏6.适应力差。
上述三个层面的各种不利因素,从一定程度上都会对贫困生的思想造成压力,导致贫困生产生不和谐观念。如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贫困生的观念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必将阻碍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阻碍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主要途径
1.营造和谐环境
为贫困生营造一个平等和谐、兼容并包、相互关怀、共同成长的环境,这是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的前提。首先,教育工作者应以人为本,关心和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其次,尊重和爱护贫困生的人格,引导同学以平等友爱的态度对待贫困生,形成公平竞争,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第三,保障广大贫困生的根本利益,对侵犯贫困生权益的事件要及时处理,及时化解矛盾。
2.坚持差异性原则
首先,众所周知,贫困生的贫困成因是不相同的。其次,每位贫困生在性格、爱好、优劣等方面各有特点。第三,贫困生遭遇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也不一致。这些都可能对贫困生的思想造成不良影响。教育工作者要摸清每位贫困生的基本情况,针对不同情况开展工作,使其转变观念。如对贫困生新生进行个人发展规划指导,对大四贫困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等。
3.开展主题思想教育
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离不开思想教育,即结合实际开展系列主题教育:一是“三观”教育。通过两课、党团组织生活、班会、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和渠道宣传、教育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认识。二是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富强紧密结合起来。三是道德教育。如责任感,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社会公德。四是法纪教育。一方面,要加强贫困生对法制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另一方面,要使贫困生对校规校纪进行系统的学习。确保贫困生既要遵纪守法,又能够用法纪的武器保护自己。
4.鼓励自我教育
贫困生的自我教育是其和谐观念培育的关键。要使贫困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良好的自信心。激励贫困生积极开展全方位的自我教育,不断进步。
5.加强心理健康指导
首先,开展心理健康教学工作。将心理教育课程作为全校性选修或必修课,使贫困生系统学习和掌握心理知识,学会用心理知识自我调节。其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成班级、系所、学院、学校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配备专门的场所和专兼职人员,做好相关宣传,鼓励贫困生前来咨询。第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人际交往讲座、团体辅导、心理话剧、心理健康周等。第四,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和动态数据库,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情况严重的贫困生要立即转介,将危机遏制在萌芽状态。第五,做好回访工作。对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生要密切关注,尽最大努力帮助其恢复健康。
6.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给贫困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增长才干的机会,磨练他们的意志,扩大他们的视野,有助于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其和谐观念的培育。校园文化是人才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对于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注意几个原则:第一,主题鲜明。第二,喜闻乐见。第三,形式新颖。第四,寓教于乐。
7.形成育人合力
首先,高校各部门、各成员要增强育人意识,相互配合,将贫困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促进其和谐观念的形成。其次,加强与贫困生家庭的联系与交流,共同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教育。第三,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资金支持。除了国家和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外,高校还应动员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等力量,搭建全方位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和谐观念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
8.创新方式方法
在高校贫困生和谐观念培育过程中,应善于总结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新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是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推崇仁爱原则和人际关系和谐,重视诚实守信和知恩思报[2]。这些与高校贫困生需要培育的和谐观念是不谋而合的。二是与国外成果相结合。高校应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联系,通过访问、进修、留学、学术会议、参观交流等多种渠道,吸收其先进经验[3],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摸索出合理恰当的培育方式。三是与课题研究相结合。目前,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贫困生这一群体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但从和谐观念培育这一角度的研究并不多,深入力度也不够。今后,可重点关注此类课题研究,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为培育贫困生的和谐观念服务。
总之,高校贫困生工作是一个复杂、细致而又具体的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努力培育贫困生的和谐观念,为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