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少数民族中学生朗读兴趣的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sn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学生
  朗读兴趣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A-
  0098-02
  自古以来,人们都很了解朗读对于学习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名言;白居易“口舌成疮”方有大成、韩愈“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始成大家的故事传诵至今。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它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民族初中由于地域、民族语言等原因,在开展朗读工作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有效培养民族中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培养朗读兴趣的准备工作
  罗城县地处桂西北山区,是一个有几万人口的小县城,学生生活语言多为桂柳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没有说普通话的习惯,学生只是在课堂上说说而已。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在校园内用普通话进行交流;朗读时必须有正确的姿势;朗读时必须有正确的发音方法;朗读时面部要有表情;训练时要求学生做到“五不”(不读错字、不掉字、不添字、不唱读、不读破句)和“四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以上几点要一步到位对于刚上中学的学生来讲难度很大,要求语文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表演才能,还要耐心地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训练。只要督促学生达到以上要求,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二、培养朗读兴趣的教学策略
  现代课堂教学十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践、发现与展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七年级是开展朗读训练的重要阶段,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清楚、连贯。更高的要求是读出感情。为此,在技能训练方面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
  (一)成立特色朗诵小组。七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表现欲望非常强烈,但是在新的环境下他们又碍于情面不敢表现。根据学生的这种心理,笔者在班里挑出几名胆量大、普通话水平也比较好的学生组成诵读小组,在语文课上找机会让他们表现,于是,《风筝》(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节课里可以听到他们懊悔的独白;《小巷深处》(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节课里可以听到他们深情的呼唤;《春》(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这节课里可以听到他们热情的赞颂,朗诵的学生得到了心灵上的满足,其他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主动地跟读。当学生的朗读兴趣被激起,教师便可以抓住机会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声音特点,将全班学生分为诸如美声、通俗、原生态等几类朗诵小组,让学生时刻记住自己是在表演,而不是在随意读书,他们就会利用每一次早晚读时间来练习。这样,班里的朗读氛围会越来越浓厚,学生朗读的兴趣也会越来越高涨。
  (二)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语言情境。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和深入,情景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语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有可学习的榜样,注意咬字吐字。如让学生在优美的配乐中声情并茂地朗读,体会文字中所表达的深情;又如让学生耳听动人的朗读,眼观美丽的图片,领略文字所营造出的境界。这些有声有形的教学资源,让学生懂得在朗读中要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要进入角色,达到忘我的境界,才能读得有感情,才能真正理解作品内在的深刻意蕴。笔者上《春》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闭目倾听示范录音,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和联想,然后要求学生把听到的语言变成形象,变成画面。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仿佛能感受到春的气息,闻到春的芳香,领略到春的风采,从而把自己的感情也融入在作品中。
  (三)让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教师在进行朗读训练时,一定要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否则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精选课文中的经典段落,注意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比如学生齐读、教师范读、师生共同朗读、分角色朗读、分小组读等。在余光中的名篇《乡愁》(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首先采用教师范读的方法,渲染氛围,然后让学生齐读,最后师生共同朗读、分小组朗读。通过反复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就能体会到作者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展现。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启发学生:“你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文字都是你亲身所见,内心所感。你要通过诵读把内心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这样的读才有价值。”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到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中,以此唤醒学生沉睡的情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把朗读当作一种表达内心感受的方式,朗读水平必然会得到显著提高。文言文的学习最令学生头疼,如《强项令》(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一文文字多,句式单一,但故事情节生动,因此笔者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方法。动情的对话和稚嫩的表演把课文情节推向高潮,刚正廉洁的董宣,英明的光武帝,蛮横的湖阳公主便展现在我们面前。对于小说中的对话,笔者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师生互动得以顺利进行,学生多了表现自我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更加喜欢朗读,喜欢语文。
  (五)开展朗读竞赛。开展朗读竞赛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巩固朗读技巧,获取知识,增强表达能力。每个月,笔者都会在班里组织一次朗读竞赛,让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给予点评和奖励。俗话说“台上几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上台虽然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往往要花好几天的时间做准备。学生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然后要多次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这小小的活动,越来越多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说起话来思路清晰了,有时下课了,个别学生还把自己朗读的故事讲给同学听。在开展朗读竞赛时,教师可让普通话基本功好的学生做评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六)鼓励学生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表现,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得到更多人的肯定,这样学生对于朗读的干劲就会更足,就会更有兴趣。教师节,教师可让学生收集赞颂老师的诗歌并串班表演;中秋节,教师可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诵读比赛;家长会上,教师可以安排几个朗诵节目。学生朗读经验丰富了,就会根据不同的活动选择相关的材料,就会懂得在诵读时要用上一些道具,增强朗读的感染力。教师鼓励学生参加多种活动,不仅能使学生提高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同时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和指导。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我们提倡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在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使学生的理性与非理性、认知与情感、科学与人文及社会因素协调发展,达到身心全面、自主、和谐发展的境界。
  (责编 秦越霞)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过分强调校报的思想性、指导性,而忽视其新闻性,致使校报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校报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发挥.作者认为,校报具有的宣传教育功能、舆论引导
阐述采用分类诠释法进行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的四种策略:保持原意,古今通用;一词多意,巧换妆容;通假代换,以假抵真;联系生活,强化记忆。
农村拆迁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征地补偿费用偏低;劳动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征地后对农民的管理和安置问题。对策与建议:改变决策观念,顺乎民意;加快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