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参加市组织的中、高级职称评审工作。每次评审工作结束后,我都会产生一种无法摆脱的忧思,内心涌动着一种莫名的滋味,眼前总抹不掉那一卷卷苍白无力、毫无个性、毫无内容、毫无思想的职评材料。出于一个评委的责任感,04年我给省人事厅写了《中高职评工作不妨来点真功夫》的信函。积极建议省人事厅在职评前能够增加考试环节,希望能考出教师自己的一点东西来。2005年笔者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第八批特级教师评审工作,我对教师无思想的感受更加深刻,心灵受到的震撼更大,对国人最关注的教育更加诚惶诚恐,后怕有加。因为,我们从评审材料中找不到教师的思想。试想,一个庞大的、没有思想的教师队伍,我们又怎能适应教育的发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我们又怎能完成我们的教育使命?
2005年9月,我市对本年度晋升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先进行了业务考核——15分钟说课。笔者听了19位语文教师的说课,说课内容有8人说《桃花源记》,11人说《苏州园林》。不管是脱稿说课者,还是持稿说课者,其教学模式都是惊人的相似,即作者介绍,字词教学、课文分段,内容分析,写作特点。愚以为,传统的教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自己的一点思想。他们面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段落划分相同,提出问题相似,教学观点一致,板书设计与教参完全雷同。说课结束后,一评委深有感慨地说:“真想不到,这些晋升高职的教师,竟严重缺失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教学个性,这哪里能找到自己教学思想的影子?”
由此,我想到了学校的公开课,授课者往往请几位“骨干教师”依据教参整合、捣鼓一番,算是“创新”示范课,谁也不敢抛开教参自作主张,谁也不敢跳出教参的圈子,尤其是教参上的观点,唯恐把握不住重点难点上砸了课。只要规规矩矩按教参上来,评课者自然会肯定为“优质课”:“备课扎实,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云云。一言以蔽之,教参成了教师的金科玉律,教参成了教师的搬运站,教参成了教师的传声简,教参成了教师养家糊口的铁饭碗。
更令人扼腕的是,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审的教案,很少能看到“原始教案”和“特色教案”。可以不夸张地说,至少90%以上的参评教案纯属未使用教案一一补写的,不准确地说,应该是补抄的(崭新,看不到使用的痕迹)。不管是补写的,还是“原始”的教案,都是从教参里“搬”过来的。笔者在评特级教师的教案时,发现四位教师的教案与《素质教育新教案》的编写程序和内容完全相同,有两位教师来自同一所学校,他们提供的教案内容也完全相同,几乎没有文字变动。
那么,这些补抄教案的教师,平时又是怎样上课的呢?
一年前,笔者曾对县城两所中学84名语文教师作过调查,调查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上课只带一本教材,没有教案的教师占29名,这类教师怕写教案,但还是把教参要点抄在教材上,以图上课省事。他们多属中、老年教师。第二类,上课带教材和教参的教师占27%,这类教师不愿动笔抄教案,怕麻烦,上课边看教科书,边看教参。在一次随堂听课时,笔者还居然发现授课教师只带 本教参上课。第三类,上课常带教材和教案的教师占44%,但能够做到每课都抄教案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因为抄教案实在太累,太费时间,只能对重点教读课简单抄写。可见,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方式上课,很少有教师煞费苦心独自编写教案的。最近笔者抽看高年级不同班级的19位学生的语文笔记,发现他们的笔记内容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有的来自《教案、学案一体化》,有的来自《素质教育新教案》。不可否认,抄教案早已成为教师无法改变的痼习。
03年至05年,笔者共评审中、高级教师材料139卷,仅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师报》征文专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余均属论文材料加获奖证书。在评审中,笔者每年都要发现数十篇初中语文教师的获奖论文竟是高中教材上的内容,更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的计划、总结竟与他人材料也完全雷同。一位晋升中高的农村教师提供的六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竟是初中语文第1—6册课文中的《说明》内容,他在一份计划的空白处附言:“多年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征程茫无路,请君手留情”。做了一辈子教师,竟然是“茫无路”,于是,我随手也附上四句:“责任如山重,恪守不动情,追求无止境,晚年大器成。”同室的一位评委在评审材料时不禁击了一下桌子。我忙问:“怎么啦?”,“想不到我的文章竟变成这位先生的了。”同室评委摇了摇头,十分感叹地说。难怪,笔者的一位同事为评职急用论文,自称仅用了20分钟就下载了2篇文章,并均获市级论文评选一等奖,因此,他的中高职评顺利通过。
在鉴定特级教师论文材料时,省教育厅给评委印发了几十种非正式出版物的刊名,结果,仍有不少教师提供的论文发表在另外五花八门的杂志上,实在让评委及评委组长们难以鉴定。这些论文空洞乏味,逻辑混乱,大都整合专家的一些言论拼凑而成。由此,我还想到某县每年评选论文前的情景:文件一下,凡需评职的教师便忙开了,儿女为父母代抄者有之,委托他人代抄者有之,一人下载,多人互抄者亦有之。一教师戏谑地说:“不抄白不抄,评职谁不抄,抄了就有奖,职称稳拿了。”这,难道就是当代教师的风采?古人云:“师者,人之范也。”这“范”字的内涵在哪里?身为人师,如此“风范”,会不会带出一批批人格缺失的学生?
教师究竟怎么啦?教师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答案很简单:不进取,不读书。笔者曾和3位教师对县城两所中学的264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常年不读一本书的竟占97%,多年不征订一份专业杂志的教师占92%,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一位刚评上中高职称的教师编了这样几句打油诗:“一本教材加教参,何须读书来充电。中高已评心自安,应付一年算一年。”好一个“安”字,怎能说得出口!某校每年征订报刊费用近3万元,而常进学校阅览室的只有几个常客,而且阅读范围只限于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及娱乐方面的报刊。对许多专业报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曾对12本专业刊物用少量浆糊把杂志目录与封面粘上一个角,一个月后,只有一本被启开,其余11本杂志依旧无人打开。阅览室人员说:“这类专业刊物摆上去也是白摆,很少有人碰它,有的教师即使看到与自己所任学科相关的杂志,也不过扫上一眼就走开了。”这使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难忘的一幕一次例会上,某学校负责人从《人民教育》杂志上复印了2篇好文章发给260多名教师学习。想不到,有的教师接到学习材料时心不在焉地看两眼便放下来,有的教师连一眼也不看便叠放在桌面上,有的教师竟随手把学习材料垫在自己的座位上。例会结束后,有人统计:留在桌面上未带走的材料为38份,丢弃在座位上的材料46份,被弃置材料共84份,将近占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被带走的材料又有几人愿意认真学习!有人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冲击,教师变得浮躁了、功利了。而愚以为,浮躁的教师可以沉静下来,而一个麻木的教师,就意味着失去了知觉,没有了思想,这才是最可怕的。备课不用费神,上课照本宣科,考试不用出卷,阅卷现成答案,这哪里还需要自己有思想呢?
然而,时代呼唤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时代呼唤有教育理想、教育思想的教师。教师拥有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什么?教师做什么?教师如何做?教师拥有思想,才能聪明地工作,诗意地生活;教师拥有思想,才能感受生命的涌动和心智的成长;教师拥有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工作闪现出创造的辉煌和人格的力量。
2005年9月,我市对本年度晋升中学高级职称的教师先进行了业务考核——15分钟说课。笔者听了19位语文教师的说课,说课内容有8人说《桃花源记》,11人说《苏州园林》。不管是脱稿说课者,还是持稿说课者,其教学模式都是惊人的相似,即作者介绍,字词教学、课文分段,内容分析,写作特点。愚以为,传统的教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教师没有自己的一点思想。他们面对教参不敢越雷池一步,比如段落划分相同,提出问题相似,教学观点一致,板书设计与教参完全雷同。说课结束后,一评委深有感慨地说:“真想不到,这些晋升高职的教师,竟严重缺失自己的独立精神和教学个性,这哪里能找到自己教学思想的影子?”
由此,我想到了学校的公开课,授课者往往请几位“骨干教师”依据教参整合、捣鼓一番,算是“创新”示范课,谁也不敢抛开教参自作主张,谁也不敢跳出教参的圈子,尤其是教参上的观点,唯恐把握不住重点难点上砸了课。只要规规矩矩按教参上来,评课者自然会肯定为“优质课”:“备课扎实,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教学效果显著”云云。一言以蔽之,教参成了教师的金科玉律,教参成了教师的搬运站,教参成了教师的传声简,教参成了教师养家糊口的铁饭碗。
更令人扼腕的是,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审的教案,很少能看到“原始教案”和“特色教案”。可以不夸张地说,至少90%以上的参评教案纯属未使用教案一一补写的,不准确地说,应该是补抄的(崭新,看不到使用的痕迹)。不管是补写的,还是“原始”的教案,都是从教参里“搬”过来的。笔者在评特级教师的教案时,发现四位教师的教案与《素质教育新教案》的编写程序和内容完全相同,有两位教师来自同一所学校,他们提供的教案内容也完全相同,几乎没有文字变动。
那么,这些补抄教案的教师,平时又是怎样上课的呢?
一年前,笔者曾对县城两所中学84名语文教师作过调查,调查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上课只带一本教材,没有教案的教师占29名,这类教师怕写教案,但还是把教参要点抄在教材上,以图上课省事。他们多属中、老年教师。第二类,上课带教材和教参的教师占27%,这类教师不愿动笔抄教案,怕麻烦,上课边看教科书,边看教参。在一次随堂听课时,笔者还居然发现授课教师只带 本教参上课。第三类,上课常带教材和教案的教师占44%,但能够做到每课都抄教案的教师不到三分之一,因为抄教案实在太累,太费时间,只能对重点教读课简单抄写。可见,不管教师采用哪种方式上课,很少有教师煞费苦心独自编写教案的。最近笔者抽看高年级不同班级的19位学生的语文笔记,发现他们的笔记内容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教学用书》,有的来自《教案、学案一体化》,有的来自《素质教育新教案》。不可否认,抄教案早已成为教师无法改变的痼习。
03年至05年,笔者共评审中、高级教师材料139卷,仅看到一位教师在《教师报》征文专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其余均属论文材料加获奖证书。在评审中,笔者每年都要发现数十篇初中语文教师的获奖论文竟是高中教材上的内容,更为遗憾的是,有些教师的计划、总结竟与他人材料也完全雷同。一位晋升中高的农村教师提供的六个学期的教学计划,竟是初中语文第1—6册课文中的《说明》内容,他在一份计划的空白处附言:“多年事无成,可怜白发生,征程茫无路,请君手留情”。做了一辈子教师,竟然是“茫无路”,于是,我随手也附上四句:“责任如山重,恪守不动情,追求无止境,晚年大器成。”同室的一位评委在评审材料时不禁击了一下桌子。我忙问:“怎么啦?”,“想不到我的文章竟变成这位先生的了。”同室评委摇了摇头,十分感叹地说。难怪,笔者的一位同事为评职急用论文,自称仅用了20分钟就下载了2篇文章,并均获市级论文评选一等奖,因此,他的中高职评顺利通过。
在鉴定特级教师论文材料时,省教育厅给评委印发了几十种非正式出版物的刊名,结果,仍有不少教师提供的论文发表在另外五花八门的杂志上,实在让评委及评委组长们难以鉴定。这些论文空洞乏味,逻辑混乱,大都整合专家的一些言论拼凑而成。由此,我还想到某县每年评选论文前的情景:文件一下,凡需评职的教师便忙开了,儿女为父母代抄者有之,委托他人代抄者有之,一人下载,多人互抄者亦有之。一教师戏谑地说:“不抄白不抄,评职谁不抄,抄了就有奖,职称稳拿了。”这,难道就是当代教师的风采?古人云:“师者,人之范也。”这“范”字的内涵在哪里?身为人师,如此“风范”,会不会带出一批批人格缺失的学生?
教师究竟怎么啦?教师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答案很简单:不进取,不读书。笔者曾和3位教师对县城两所中学的264名教师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常年不读一本书的竟占97%,多年不征订一份专业杂志的教师占92%,尤其是中老年教师。一位刚评上中高职称的教师编了这样几句打油诗:“一本教材加教参,何须读书来充电。中高已评心自安,应付一年算一年。”好一个“安”字,怎能说得出口!某校每年征订报刊费用近3万元,而常进学校阅览室的只有几个常客,而且阅读范围只限于国内外新闻、家庭生活及娱乐方面的报刊。对许多专业报刊很少有人问津。有人曾对12本专业刊物用少量浆糊把杂志目录与封面粘上一个角,一个月后,只有一本被启开,其余11本杂志依旧无人打开。阅览室人员说:“这类专业刊物摆上去也是白摆,很少有人碰它,有的教师即使看到与自己所任学科相关的杂志,也不过扫上一眼就走开了。”这使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难忘的一幕一次例会上,某学校负责人从《人民教育》杂志上复印了2篇好文章发给260多名教师学习。想不到,有的教师接到学习材料时心不在焉地看两眼便放下来,有的教师连一眼也不看便叠放在桌面上,有的教师竟随手把学习材料垫在自己的座位上。例会结束后,有人统计:留在桌面上未带走的材料为38份,丢弃在座位上的材料46份,被弃置材料共84份,将近占例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事实上,被带走的材料又有几人愿意认真学习!有人说,由于经济社会的冲击,教师变得浮躁了、功利了。而愚以为,浮躁的教师可以沉静下来,而一个麻木的教师,就意味着失去了知觉,没有了思想,这才是最可怕的。备课不用费神,上课照本宣科,考试不用出卷,阅卷现成答案,这哪里还需要自己有思想呢?
然而,时代呼唤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师,时代呼唤有教育理想、教育思想的教师。教师拥有思想,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什么?教师做什么?教师如何做?教师拥有思想,才能聪明地工作,诗意地生活;教师拥有思想,才能感受生命的涌动和心智的成长;教师拥有思想,才能使自己的工作闪现出创造的辉煌和人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