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低体温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复温结局的影响

来源 :中国药物与临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47105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生儿正常体温为36.5~37.5℃,核心温度低于36.5℃为低体温。其中,低于32℃为重度低体温,32~35.9℃为中度低体温,36~36.4℃为轻度低体温[1]。早产儿由于能量贮备少,体表面积大,皮肤薄,皮下脂肪少,血管多,体温调解中枢发育并不成熟等特点,易通过蒸发、辐射、对流而散失热量,从而发生低体温。临床研究发现,早产儿出生后从产房到达新生儿病房时,发生低体温情况普遍[2]。美国儿科学会2015年发布的新生儿复苏指南中提出,无窒息新生儿生后体温应维持在36.5~37.5℃[3]。
其他文献
临床上通过合理用药以提高对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合理用药主要是指经济、安全同时有效地使用药物,不同的药物针对同一种疾病可达到不同的治疗效果,如果不遵医嘱随意用药或者用药剂量、方式等存在问题,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甚至还会损害机体健康[1]。临床上选用抗菌药物需综合考虑不同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引发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等因素,进而选择毒性较低、疗效较高的药物,同时需注意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换药停药,其不仅对于药物效果的发挥有损,同时若换用对自身感染的病原菌没有作用的药物,可造成治疗无效[2]。
临床药师对我院2018年以来上报的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计18例,其中凝血功能障碍的7例,仅1例伴消化道出血。7例凝血功能障碍者中5例男性,2例女性,80岁以上3例,40~60岁3例,仅有1例为25岁男性年轻患者,现报告如下。
随着人们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胃癌的发病率大大增加,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患者术后需禁食,导致患者胃肠道功能障碍,会引起营养不良影响术后恢复,且病情越晚,营养不良更加严重,使胃癌患者成为一个主要的营养不良群体。对于胃癌患者采取有效的营养支持至关重要,其方式主要有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1]。合理的营养支持能有效的较好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痛苦[2]。
压力性损伤是指因医疗器械使用导致软组织或/和皮肤局部发生损伤,严重者出现开放性溃疡,并伴有疼痛感,其已成为全球危重症患者面对的重要健康问题之一[1]。长期生活无法自理或长期卧床的重症监护室(ICU)人群正成为压力性损伤的好发于人群,主要是因ICU患者病情危重,营养不良,身体素质低,加上运动减少及长期卧床,导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进而引发压伤性损伤[2]。随着近几年大众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提高,大众对医疗服务质量也提出更高需求,其中压力性损伤也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广泛关注。在ICU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一旦发生难免
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患者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腰酸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治疗方案中以针灸、汤剂治疗痛经较为常见。研究显示[1],针灸法在治疗痛经寒凝血瘀证疗效较好,但治疗后患者复发率较高,疗效无法达到预期;温经汤作为中药汤剂,具有温经散寒、养血祛瘀的功效,在原发性痛经治疗过程中疗效较好,为探究二者联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选择本院54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研究。报告如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均较高,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50%~60%。幽门螺杆菌感染除与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关系密切,甚至与消化系统外疾病,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缺铁性贫血等疾病也关系密切。所以说幽门螺杆菌具有感染率高、致病性强的特点,然而随着临床广泛应用抗生素,导致幽门螺杆菌耐药率不断提高,由此引发的药物不良反应也随之凸显,增加临床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的难度,增加复发风险,因此根除幽门螺杆菌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重点与热点方向[1,2]。本研究纳入我院于201
肺炎支原体可以引起人类呼吸道感染,是可以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缺乏细胞壁的结构,仅含有一层细胞膜。目前对肺炎支原体研究的热点是从分子及基因的角度研究其致病的机制以及耐药机制[1]:如MAPK/线粒体调往途径在肺炎支原体致支气管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机制等方面。而临床检查最常用的仍然是血清学检查,因此此次研究仍是以血清学检查作为研究的对象。
阶梯式心理护理从组建研究团队、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执行方案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护理干预,从不同阶段对患者心理方面进行干预,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改善预后[1]。本研究目的在于探究阶梯式心理护理在胃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收集60例于本院接受治疗的胃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时间为2017年11月至2020年8月,分组方法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
头部引流的目的是引出颅内残留的气体、血液、血性脑脊液[1,2],以减轻脑膜刺激症状,预防脑膜粘连、蛛网膜颗粒的闭塞,减轻脑水肿[3],如果引流护理不当,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吸收,则会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并发症,严重者危及生命[4,5]。为了避免护理不当,头部引流管固定帽应用而生,用于对患者头部引流管的固定,然而现有的头部引流管固定帽设计比较粗糙,性能单一(仅仅是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不牢靠,无法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实际使用需求。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作为前列腺癌最有价值的肿瘤标志物只具有前列腺组织的特异性而不具有前列腺癌组织特异性[1],各种前列腺组织(包括正常组织、良性增生组织及癌组织)均可分泌PSA,导致其在诊断早期前列腺癌时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长期以来,临床医师将总PSA=4.0 ng/ml作为筛查前列腺癌(PCa)及非前列腺癌的界值而被广泛应用,他们通常认为总前列腺特异抗原(tPSA)≤4.0 ng/ml时不建议做穿刺活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