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源于生活,当看到班里的小明买学习用品后笔者更加坚信这一点。小明的数学成绩一直很理想,有一次笔者看见他拿3元钱买两个作业本和两支铅笔时能够计算出:本子一本8角,二八十六;铅笔一支5角,二五一十;3元减去2元6角,还剩余4角。这样复杂的多步计算的应用题他都能解答出来,很显然他借助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这也是新课标的一项教学要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們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为木乃伊。”心理学家也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恰当地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去寻求知识。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融,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如笔者在教学简便运算:125-98=?时,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阿姨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她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阿姨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阿姨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阿姨最后的钱是25 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221 98、129-103、239 102等习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动手操作学数学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有哪些形状的花坛,并围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展开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增。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有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利用量角器量自己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再把这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三角形,通过剪下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再拼一拼的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数学,去学好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设计了游戏形式,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几人在车上,接着下车几人,再上车几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XXX站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XXX站到了,停车(下车几人,又上车几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学生说法不一。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几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去掉几人(要用减法算),又多几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要在生活情景中学习,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小学)
创设生活情境,自主探究数学规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們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为灰烬,变为木乃伊。”心理学家也认为: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入手,恰当地创设引人入胜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立足于实际需要去寻求知识。知识和日常生活的交融,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去学习。如笔者在教学简便运算:125-98=?时,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阿姨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她应该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阿姨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阿姨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阿姨最后的钱是25 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221 98、129-103、239 102等习题。
让课堂教学回归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力地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既满足了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的需要,又体会了数学的价值,培养了数学兴趣。
动手操作学数学
皮亚杰指出:“传统教学的特点,就在于往往是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开始数学教学。”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例如,学习周长时,带领学生在校园里找有哪些形状的花坛,并围绕着花坛走一走,由此认识三角形周长、长方形周长、圆的周长……有什么办法知道走了多少路?讨论解决方法,然后分组独立展开测量计算活动,最后分组汇报,议定周长计算的最佳方案。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习效率大增。又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问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已经有的经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利用量角器量自己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再把这三个角的度数加起来,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还有的学生利用自己准备好三角形,通过剪下这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然后再拼一拼的方法通过实际的操作总结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
对于动作思维占优势的小学生来说,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真正去理解数学,去学好数学。
联系生活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例如,在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设计了游戏形式,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接着,讲游戏的规则(先有几人在车上,接着下车几人,再上车几人)。然后,边放音乐边讲述:汽车从XXX站开车了(学生做动作、嘴里发出开车的声音),XXX站到了,停车(下车几人,又上车几人),汽车又开了。游戏结束后,让学生讨论后说说现在车上有几人。学生说法不一。这时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说法先表示肯定,然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哪种说法最好?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知道现在车上有几人的。学生在游戏活动中知道:去掉几人(要用减法算),又多几人(要用加法算)。这样学习加减两步应用题时,学生感到有趣、熟悉、自然,对数学的亲切感、兴趣感也自然产生了。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突破了教学的难点,真正体现了学生利用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数学教学要在生活情景中学习,让数学真正走进学生生活中,既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探究,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大北曲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