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美栖心:北京匡时春拍首推文人木器专场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人使用木质文房用具、家具器皿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到了战汉时期家具制作已经非常成熟了,我们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不少那个时期的家具遗存。汉代之前,包括汉代,我们称之为中国古典家具的早期,主要特征是席地而坐,椅子,高桌都还没有出现;唐宋之际,国人开始垂足而坐,中国古典家具在宋代完全成熟,桌、案、几、床、榻都成形。但今天人们能见到的古代家具,主要是明清两代的制品。明代是我国家具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家具的造型、装饰、工艺、材料等,都已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具有典雅、简洁的时代特色,后世誉之为“明式家具”。清式家具以设计巧妙、装饰华丽、做工精细、富于变化为特点。尤其是乾隆时期的宫廷家具,材质之优,工艺之精,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正是这一时期充分确立了清式家具的风格。明清家具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家具所具有的极其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
  木质文房器作为书桌案几之玩用,一般大不盈尺,小不足寸,可远观,亦可近取。特别是有些赏玩摆件,往往是大制家具器皿的浓缩和精华,因而在古玩界又有“小器大样”之说。明清两代,木器文玩的品种、呈象、题材(造型和纹饰)以及制作工艺的丰富多彩,远远超过了人们的想象空间,质优料精的木材加之一流的工艺,使得木器文玩在实用器之外多了一份高远深厚的舒雅之气,尽显案头书供之文风,是文人雅士至今都竞相追寻的文玩臻品。寻此文风,北京匡时综合艺术品部2014年春拍亦推出“择美栖心——文人木器专场”,100余件明清家具文房小品尽现其身,均以顶级硬木如黄花梨、紫檀、红木、乌木等为主要用材,以木材自身的高雅材质、天然纹理和光润色泽,使文房家具产生一种崭新的意韵、品质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为木器收藏者和玩家提供了一批赏悦把玩的木质精品。
  其中,一件清代红木嵌理石罗汉床(图一)值得关注。罗汉床是由汉代的榻逐渐演变而来的,后来在座面上加了围子。现在我们常看到的罗汉床是专指左、右及后面装有围栏的一种榻床。可以说,罗汉床是一种坐卧两用的家具,一般都陈设在王公贵族的厅堂中,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在明清两代是一种极为讲究的家具。本场现身的这件罗汉床通体以红木制成,面上三面围栏,上嵌理石,后高前低,品相完好,均为原装原工,保存至今极为难得,鉴赏间体现出清代凝重肃穆的气质和风度。
  此外,一件明末清初黄花梨大笔筒(图二)也极为考究。笔筒出现于明朝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大都造型简单实用,口低上下相似呈桶状,是案头工具必不可少的装饰实用品,并极具观赏和艺术价值,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长物志》载:“湘竹、棕榈者佳,毛竹以古铜镶者为雅,紫檀、乌木花梨亦间可用。”文中花梨就是黄花梨。黄花梨极易成活,却极难成材,一颗碗口粗的树可用材仅擀面杖大小,真正成材需要成百上千年的生长期。据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海南黄花梨木种就频临灭绝,因而黄花梨制品极为难得和珍贵。本场现身这件黄花梨笔筒为明末清初案头实用物,敞口,圆腹,平足,包浆自然,形制端庄典雅,器物表面光素无纹,材质为黄花梨,通体有黄花梨特有的自然纹理取胜,简约雅致。此件黄花梨笔筒的制作工匠在利用贵重木材来设计与制作木器时,为了充分展现黄花梨木质纹理的精致,不饰任何雕刻,以突出木材纹理的自然美和书卷气,于素雅中透显出文雅之气,是值得收藏把玩的黄花梨精品。
  除名贵木料黄花梨,本场还推出一批明清紫檀木文房家具供藏家甄选。其中,清乾隆紫檀玉山子座(图三)值得关注品鉴。木制底座,古代由专事小件和底座制作的能工巧匠为之,并非一般匠人所能从事。座子一般根据需要而做,往往是一木一做,一木一款,有的属于孤品。此件随形山子座以紫檀木种一木整挖雕成,以山为形,山石起伏,草木点缀其中。自古我国爱玉崇玉,以美玉比喻君子,以玉为材所制山子,其底座也极尽考究,为目前仅见。除此之外,本场中一件清代紫檀木砚台盒(图四)也为精工之品,紫檀木有帝王木之称,自古寸檀寸金。此盒为一木整挖,用料硕大,且包浆润泽,制作精良,为典型清中期国富工精之作。
  文房赏玩品中,一件清早期乌木山水人物随形臂搁(图五)尤为引人关注。臂搁通体乌木制成,随形选料,包浆油润,保存完整,臂搁正面勾勒山石人物图样,所刻山水树石刀法变化多端,自然流畅极富笔情墨趣。顶部阴刻清山白水是吾家,字体刚劲流畅,下落“如云”款。臂搁为古代文房用品,明末初现。旧时习字,自右而左,从上向下,使用臂搁可以防止衣袖沾染墨渍,入清后臂搁逐渐发展成为把玩观赏之物,体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此件乌木山水人物随形臂搁,不静不喧,静中有动,造型优雅,纹理清晰,线条宛转自如,与幽静的木色相映成趣,置之案头,自有一番气象,值得广大藏家收藏把玩。
  木之美,人皆喜之;器之美,人皆赏之。中国古典家具,崇尚简约,在选材时追求天然美,巧妙的运用木材天生的色泽和纹理之美(图六),而不做过多的雕琢,因而当我们欣赏这些木器赏玩时常常被纹理清晰、自然简洁的材质之美所打动,这种美是悠长温柔的,是古朴隽永的,我们期待春天万物待新时能与您一起欣赏这份自然之美。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我一直认为,人和马是一对好兄弟、好朋友。然而,随着历史一页页翻过,随着火器的出现,金戈铁马的矫健身影飞快地退去了;汽车、火车的普及,马车也渐渐从城乡的路上消失了;如今据说在牧区里,牧民们驱赶牛羊,也已经不再骑马,而是骑摩托车,因为后者不用吃草,容易照料,而且更能体现今天年轻人时尚的财富观。  马作为人类曾经的伙伴和英雄,又没有人——无论是哪个民族、哪一种宗教信仰的人,愿意像猪牛羊那样将马列为自己的
期刊
北京诚轩2014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中下旬在北京昆仑饭店举行,共推出中国书画、油画雕塑、瓷器工艺品、钱币邮品及艺术图书五个项目,共计八个专场。  中国书画计五百件拍品,颇多近代巨匠铭心佳构,值得瞩目。徐悲鸿1932年巨制《雄狮》(图一)画幅逾十平尺,气势撼人,赠送原国民政府要员、亦为徐氏友人的朱家骅。画中一头健硕雄狮踞坐于嶙峋的山石上,回首目眺远方,似有所待,逆风拂动的长鬣用大笔纵横披捺,尽现其雄
期刊
北京华辰2014年春季拍卖会将于5月13-18日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举行,共将推出中国书画、中国现当代艺术、瓷器玉器工艺品、影像、苏绣五个项目,共计十二个专场。  中国书画部分,本着学术化、专业化、特色化的理念,精选出六百余件拍品,组成六个专场。“中国书画专场”将推出李可染、黄胄、齐白石、吴昌硕、林风眠、周思聪等一批名家大师的力作,其中李可染《杜甫诗意图》、黄胄《庆丰年》等都是极为难得的佳构。“山高
期刊
铜镜亦称“铜鉴”“照子”,是古代用青铜铸造的镜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照面饰容的日常用具。铜镜最早出现于距今四千年的齐家文化时期,战国中期逐渐盛行,汉、唐两代是我国铜镜繁荣鼎盛与高度发展时期。直到清代玻璃普及以后,铜镜才退出历史舞台。铜镜因其优美的造型,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纹饰,成为古代青铜器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在文化艺术宝库中熠熠发光。它是古代文明,尤其是青铜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是中国
期刊
截至2013年12月15日,北京拍卖市场全年举办拍卖会2347场,成交额341.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了15%(308场)和8.8%(27.6亿元)。其中,10月至12月“北京拍卖季”期间,131家企业举办文物艺术品、房地产、股权、债权、机动车等各类拍卖会656场次,成交额155.7亿元;比2012年的498场增加了158场次;比2012年的成交额143.5亿元增力口了12.2亿元。  去年12月
期刊
暖风吹拂的香港  借纽约亚洲艺术周东风,4月初的香港艺术品市场也暖风徐徐。苏富比、佳士得、中国嘉德(香港)、保利(香港)及专营钱币邮品的美国时德斯·鲍尔斯和邦地尼奥(stack's Bowers and Ponterio)、英国斯宾克(spink)相继挥槌,佳报频传。  在斯宾克的珍罕钱币、纸币、股票及债券拍卖会上,民国十五年陆海军大元帅纪念币(张作霖纪念币)以138万港币成交。据称,张作霖于19
期刊
“爱上希腊,也许只需要一张照片;读懂希腊,却需要一生的时间。希腊的气质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是古老的历史,一面是纯美的童话。”  希腊是爱琴文明的精粹,所有到过希腊的人,无不为之倾倒。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希腊版本:有人以长篇文字描述她的古老历史的文明之美,也有人以专业摄影来记录爱琴海动人的蓝色,我对希腊的认识应该是从希腊神话故事开始:强大的宙斯、智慧的雅典娜、太阳之子阿波罗、绝色的美女海伦……在
期刊
中国黄花梨古典家具是艺术珍品,集造型及雕刻艺术、欣赏和使用功能为一体。其造型简练,线条流畅,图案生动,凝聚着能工巧匠的智慧与技艺,体现出高贵的气质及文化内涵。王世襄先生对明式家具的研究,将人们认为的家居用具提升到时代精神和艺术范畴的文物高度。  中国明清古典家具之风从欧美吹到港台,又从港台吹到大陆。香港是艺术品的集散地,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产生了一批家具鉴藏家,如嘉木堂堂主伍嘉思、攻玉山房房主叶承
期刊
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其经济、文化、艺术都比较发达。汉代的图画是汉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常常绘制在丝绸、陶器、漆器、墓壁等材质上,也有雕刻在石块上的。这种雕刻有画像的石头,就是考古学中所说的画像石(砖)。  画像石和画像砖的艺术是线条的艺术,能在坚硬质地上自如表现出变化多端的线条性格,体现了独特的艺术美感。汉代画像石(砖)的内容包罗万象,几乎涉及汉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每幅汉画都是弥
期刊
转眼,张伯驹先生已仙去整整32年。近些年张伯驹先生的纪念文章不少,还拍了连续剧,伯驹先生捐赠国宝的义举已广为人知,这种化私为公的高风亮节,也愈发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尊重。  我生也晚,未能亲历张伯驹先生那一代人的捐献壮举,而与前辈们的收藏时代相距更远,因之撰写记述文字实属力不自胜,而单纯的颂扬华章又觉索然无味。另一方面,作为百年收藏世家的传人,我有责任将家族与藏界世交的过往经历连缀起来,告慰先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