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品质养成的最佳期。我们沈阳市沈河区育鹏小学抓住这一最佳期,播种学生适应终生发展所必备的品德和能力,途径是:构建基于道德素养的体验式德育课程。
为什么选择这一途径呢?在我们看来,任何一种素养都是以道德为中心来发展的,道德素养是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碎片化的德育活动缺乏强有力的规划、组织、评价,而一旦课程化,就可以有目标、有序列、有过程、有评估,这就能很好地改善和提升德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基于此,我们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以体验式德育为形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明确道德素养“4Z”课程目标
我们提出了基于道德素养的体验式德育“4Z”课程目标,见图1。
图1 “4Z”课程目标图谱
在我们看来,德育课程必须遵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4Z”课程目标图谱中,道德素养位于最内层,凸显其基础地位。中间层是道德素养落实在德育课程中具化的“4Z”培养点,即择、则、责、泽。其中,“择”指向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志向选择;“责”和“则”指向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规则意识;“泽”指向学生的博爱胸怀和奉献精神,这也是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方向与归宿。最外层体现的是我们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成为明辨是非、志存高远,尽职尽责、勇于担当,文明有礼、诚实守则,行善积德、仁爱奉献的人。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素养的人。
二、构建“一体两翼”德育课程体系
我们构建了“一体两翼”体验式德育课程体系,见表1。
“一体”指基础学科型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翼”指校本课程。“左翼”指统整体验型课程,“右翼”指适切发展型课程。国家课程具有人文性、实践性、情景化、生活化特点,地方课程具有时代性、融合性、拓展性特点。在校本课程中,主题实践课程、文化传承课程具有自主性、活动性、探究性、特色性特点,假期体验课程、衔接课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
“一体两翼”体验式德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全角度、全时空育人。
三、创设课程安排时空轴
我们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时空轴”概念,即以时间、空间为主线对德育课程实施进行重构,使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时空轴”包括纵轴和横轴。
纵轴是一种宏观的时间设计,整体规划了一至六年级的德育课程。这条轴的两端分别是始业德育课程和毕业德育课程,分别在入学后和毕业前的学期进行;中间的部分则是发展德育课程。
横轴是一种微观的时间设计,主要是针对纵轴中的发展德育课程,将之以学期为单位整体重构学习时间。发展德育课程的横轴采取“231”的时间设置方式,因此也可称为“231”德育课程:“2”是指两个月,“3”是指三天,“1”是指一个假期。学校以一学期为周期,先用2个月的时间,实施德育学科、基础学科德育融入及整合课程、社团课程、礼仪课程。然后,再用3天的时间,实施职业体验课程和文化传承课程。接下来,以上课程内容重复进行一次,直至学期结束。最后,再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落实假期体验课程。
四、强调教育主体课程体验
1.始业德育课程
始业德育课程重点落实的是“则”字道德素养目标,旨在让一年级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知礼守规,进而实现生活有秩序、学习有兴趣、行为有规则、习惯得养成、活动能合作、个性有发展的初衷。
我们从顺应孩子适应规律的视角,按照即时过渡期(一周)、集中过渡期(一个月)、完全过渡期(两个月)三个阶段推进课程,见图2。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适应和体验,创设了让幼儿“软着陆”的“适应性德育课程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为新生顺利适应学习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全新环境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图2 适应课程推进图谱
我校德育始业课程教材以《鲲鹏学子入学指导绘本》最具代表性。教材内容全部由2—6年级学生创作,在图文并茂中传递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让孩子接纳起来毫无说教感。结合新生入学适应的关键问题,通过校园场景体验等形式,我们开展了“新生德育体验周”活动,设计了系列新生德育体验课程。在体验周里,我们每天设定一个主题,包含交往礼仪、课堂规则等,培养学生相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知礼守规道德素养的发展筑基。除了始业德育课程,实际上我们在各类体验式德育课程中,都把礼仪和规则作为培养的重点。
2.时事课程
时事课程重点落实的是“择”字道德素养目标,它以观察生活、关注时事、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为出发点,以身边的公共生活或时事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判断识别能力,进而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
时事课程主要通过“三微”课程来具体落实。“三微”课程即微故事、微研究和微视频。微故事的形式新颖自由——时间可以选择晨检时,也可以选择课前等任意的微小时段;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学校集中进行,也可以分散到班级进行,通过学生讲述蕴含道理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微研究的题材取自身边——基于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主题研究,例如环保问题、节约意识等。这些细微的研究,让孩子将目光聚焦到身边小事,在关注中研究,在研究中明理。微视频的主题联系时事——微视频的内容选自网络或电视,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大至反腐行动,小到文明出行,都可以,旨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系列时事课程,让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无形提升,突破了学校德育“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3.职业体验课程
职业体验课程的落脚点也在于“择”,但课程关注点却与时事课程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体验课程更关注学生远大志向的确立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即立志、践行。 我们将沈阳“一二一”职业体验城作为学校职业体验活动的基地,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职业体验活动。职业城相当于一个仿真的缩小版的现实社会,在那里学生通过模拟和体验30余种成人的职业和角色来了解和接触真实的世界,进而在学生心中播下生涯意识的种子。我们曾对体验式德育实践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学生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可以参加30余种职业的体验项目。
4.小鬼当家课程
小鬼当家课程重在落实“责”字道德素养目标。
我们通过让学生体验“小鬼当家”的主人翁情感,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如中高年级每班一周的校园管理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德育体验机会。学生们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值日生负责全校学生从早上一进校门的着装礼仪到间操锻炼的检查,从课间纪律到卫生清洁、排队放学的巡查,从值日板填写、先进表扬、不良现象曝光再到文明示范班、卫生红旗班汇总评分选出等。在各项事务中,学生们身体力行,体验班级管理的艰辛与责任,懂得体谅他人,学会管理方法。
5.假期体验课程
假期体验课程重点关注“泽”字道德素养目标。
假期体验课程首先解决了学校教育的“断档期”和学生社会化的“对接期”瓶颈问题。学生通过社区开展的假期体验课程,如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参与体验,促使自己助人为先、积善成德。具有同样意义的还有节日课程。学生通过国庆节、感恩节、教师节等节日体验活动,学会善待他人、仁爱奉献。
五、开展学生道德素养评价
我们主要借助高校优势资源,站在专业科学的高度,构建全面的学生道德素养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以始业德育课程为例,学校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测试量表》的测评,针对学龄儿童八个方面应具备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科学严谨的全方位的量化评定。测评内容涵盖情绪反应、独立意识、文明礼仪、自我控制等九大项指标,通过测评结果可以了解孩子入学初期德育素养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实施学校体验式德育课程中始业课程的干预。半年后,再重测,掌握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状况。我们根据测评结果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汇总成个体分析报告单和班级整体分析报告单,并针对每个孩子道德素养的弱势项目,辅以家、校两个层面个性化的教育对策和建议,使其道德素养的培养在量化和科学评价中实施。
基于道德素养的体验式德育课程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时间和价值的积累,才能看到令人振奋的效果。而这个坚守的过程,就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积淀的过程。见微知著,基于道德素养的德育课程,如同一台新引擎,助力每位学子御风飞翔,搏击长空!
【张玲,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育鹏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 烨
为什么选择这一途径呢?在我们看来,任何一种素养都是以道德为中心来发展的,道德素养是衡量人的道德觉悟程度和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标志;在德育实践中,我们深有体会,学生听到的记不住,看到的容易忘,只有亲身体验的才刻骨铭心;碎片化的德育活动缺乏强有力的规划、组织、评价,而一旦课程化,就可以有目标、有序列、有过程、有评估,这就能很好地改善和提升德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
基于此,我们以德育课程为载体,以体验式德育为形式,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为目标,来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明确道德素养“4Z”课程目标
我们提出了基于道德素养的体验式德育“4Z”课程目标,见图1。
图1 “4Z”课程目标图谱
在我们看来,德育课程必须遵循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
在“4Z”课程目标图谱中,道德素养位于最内层,凸显其基础地位。中间层是道德素养落实在德育课程中具化的“4Z”培养点,即择、则、责、泽。其中,“择”指向学生的道德判断和志向选择;“责”和“则”指向学生的责任担当和规则意识;“泽”指向学生的博爱胸怀和奉献精神,这也是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的方向与归宿。最外层体现的是我们德育课程的终极目标——引导学生成为明辨是非、志存高远,尽职尽责、勇于担当,文明有礼、诚实守则,行善积德、仁爱奉献的人。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让学生成为有道德素养的人。
二、构建“一体两翼”德育课程体系
我们构建了“一体两翼”体验式德育课程体系,见表1。
“一体”指基础学科型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两翼”指校本课程。“左翼”指统整体验型课程,“右翼”指适切发展型课程。国家课程具有人文性、实践性、情景化、生活化特点,地方课程具有时代性、融合性、拓展性特点。在校本课程中,主题实践课程、文化传承课程具有自主性、活动性、探究性、特色性特点,假期体验课程、衔接课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特点。
“一体两翼”体验式德育课程体系实现了全角度、全时空育人。
三、创设课程安排时空轴
我们依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时空轴”概念,即以时间、空间为主线对德育课程实施进行重构,使课程安排更加科学合理。
“时空轴”包括纵轴和横轴。
纵轴是一种宏观的时间设计,整体规划了一至六年级的德育课程。这条轴的两端分别是始业德育课程和毕业德育课程,分别在入学后和毕业前的学期进行;中间的部分则是发展德育课程。
横轴是一种微观的时间设计,主要是针对纵轴中的发展德育课程,将之以学期为单位整体重构学习时间。发展德育课程的横轴采取“231”的时间设置方式,因此也可称为“231”德育课程:“2”是指两个月,“3”是指三天,“1”是指一个假期。学校以一学期为周期,先用2个月的时间,实施德育学科、基础学科德育融入及整合课程、社团课程、礼仪课程。然后,再用3天的时间,实施职业体验课程和文化传承课程。接下来,以上课程内容重复进行一次,直至学期结束。最后,再利用一个假期的时间,落实假期体验课程。
四、强调教育主体课程体验
1.始业德育课程
始业德育课程重点落实的是“则”字道德素养目标,旨在让一年级新生迅速适应新环境,知礼守规,进而实现生活有秩序、学习有兴趣、行为有规则、习惯得养成、活动能合作、个性有发展的初衷。
我们从顺应孩子适应规律的视角,按照即时过渡期(一周)、集中过渡期(一个月)、完全过渡期(两个月)三个阶段推进课程,见图2。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注重适应和体验,创设了让幼儿“软着陆”的“适应性德育课程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为新生顺利适应学习生活,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全新环境的平稳过渡创造条件。
图2 适应课程推进图谱
我校德育始业课程教材以《鲲鹏学子入学指导绘本》最具代表性。教材内容全部由2—6年级学生创作,在图文并茂中传递文明礼仪和规则意识,让孩子接纳起来毫无说教感。结合新生入学适应的关键问题,通过校园场景体验等形式,我们开展了“新生德育体验周”活动,设计了系列新生德育体验课程。在体验周里,我们每天设定一个主题,包含交往礼仪、课堂规则等,培养学生相应方面的适应能力,为学生知礼守规道德素养的发展筑基。除了始业德育课程,实际上我们在各类体验式德育课程中,都把礼仪和规则作为培养的重点。
2.时事课程
时事课程重点落实的是“择”字道德素养目标,它以观察生活、关注时事、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为出发点,以身边的公共生活或时事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判断识别能力,进而实现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
时事课程主要通过“三微”课程来具体落实。“三微”课程即微故事、微研究和微视频。微故事的形式新颖自由——时间可以选择晨检时,也可以选择课前等任意的微小时段;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学校集中进行,也可以分散到班级进行,通过学生讲述蕴含道理的小故事,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微研究的题材取自身边——基于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进行主题研究,例如环保问题、节约意识等。这些细微的研究,让孩子将目光聚焦到身边小事,在关注中研究,在研究中明理。微视频的主题联系时事——微视频的内容选自网络或电视,抓住社会热点问题,大至反腐行动,小到文明出行,都可以,旨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一系列时事课程,让孩子的道德判断能力无形提升,突破了学校德育“最后一公里”的瓶颈。
3.职业体验课程
职业体验课程的落脚点也在于“择”,但课程关注点却与时事课程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体验课程更关注学生远大志向的确立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即立志、践行。 我们将沈阳“一二一”职业体验城作为学校职业体验活动的基地,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两次职业体验活动。职业城相当于一个仿真的缩小版的现实社会,在那里学生通过模拟和体验30余种成人的职业和角色来了解和接触真实的世界,进而在学生心中播下生涯意识的种子。我们曾对体验式德育实践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学生在小学的六年时间里,可以参加30余种职业的体验项目。
4.小鬼当家课程
小鬼当家课程重在落实“责”字道德素养目标。
我们通过让学生体验“小鬼当家”的主人翁情感,培养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如中高年级每班一周的校园管理活动,就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德育体验机会。学生们根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值日生负责全校学生从早上一进校门的着装礼仪到间操锻炼的检查,从课间纪律到卫生清洁、排队放学的巡查,从值日板填写、先进表扬、不良现象曝光再到文明示范班、卫生红旗班汇总评分选出等。在各项事务中,学生们身体力行,体验班级管理的艰辛与责任,懂得体谅他人,学会管理方法。
5.假期体验课程
假期体验课程重点关注“泽”字道德素养目标。
假期体验课程首先解决了学校教育的“断档期”和学生社会化的“对接期”瓶颈问题。学生通过社区开展的假期体验课程,如社区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参与体验,促使自己助人为先、积善成德。具有同样意义的还有节日课程。学生通过国庆节、感恩节、教师节等节日体验活动,学会善待他人、仁爱奉献。
五、开展学生道德素养评价
我们主要借助高校优势资源,站在专业科学的高度,构建全面的学生道德素养评价体系和课程评价体系。以始业德育课程为例,学校在学生入学初期通过《儿童入学成熟水平测试量表》的测评,针对学龄儿童八个方面应具备的水平和能力,进行科学严谨的全方位的量化评定。测评内容涵盖情绪反应、独立意识、文明礼仪、自我控制等九大项指标,通过测评结果可以了解孩子入学初期德育素养的实际水平,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实施学校体验式德育课程中始业课程的干预。半年后,再重测,掌握学生道德素养发展状况。我们根据测评结果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汇总成个体分析报告单和班级整体分析报告单,并针对每个孩子道德素养的弱势项目,辅以家、校两个层面个性化的教育对策和建议,使其道德素养的培养在量化和科学评价中实施。
基于道德素养的体验式德育课程的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有时间和价值的积累,才能看到令人振奋的效果。而这个坚守的过程,就是学生道德素养形成和积淀的过程。见微知著,基于道德素养的德育课程,如同一台新引擎,助力每位学子御风飞翔,搏击长空!
【张玲,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育鹏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刘 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