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
方法: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及方法、采血体位、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及溶血,提出改正方法。
结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多种因素对结果的准确性都可能产生影响。
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减少试验误差。
关键词:血液标本标本采集检验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78-01
血液分析标本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检验人员在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中起主要作用,医师、护士、患者在分析标本质量控制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医师、护士、患者应充分了解血液分析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量避免影响因素的出现。通过检验人员在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得到一个准确、真实、有价值的检验结果。
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现就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效的预防,杜绝不规范标本的发生。
1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
1.1血液采集操作不规范。
1.1.1标本溶血。这是最常见不规范标本,这主要是由于:采集血标本时来回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或是采血时空气进入注射器,产生气泡,发生溶血。也可能是采集速度过快,注管时不拔下针头猛力注血,结果红血球经针头挤压破碎溶血。也有一些是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在皮肤上直接取血。还有少数是注血后试管晃动过于猛烈,也会造成标本溶血。摇动抗凝瓶时用力过猛或反复多次,或者在转送时振动、摇晃;采血量不足,抗凝剂过多导致细胞处渗透压增高;试管壁粗糙等因素。
1.1.2标本凝血。这类样本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没有严格控制抗凝剂与血量之比,抗凝剂浓度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时有核细胞的计数得出错误结果;或是注混匀标本,抗凝剂与全血混合不均,造成凝血,包括肉眼观察不出的微小凝集。
1.1.3血液标本抽取地方错误。正确的取血部位是成人首选肘部血管: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婴幼儿可采用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凡用血量较少的检查,一般从手指取血,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婴儿可从拇指或足跟部采血,一般不主张采用耳垂血,其原因是由于耳垂部的毛细血管循环比手指差且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大,采血条件不及手指恒定,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数值的测定均高于手指血及静脉血。禁止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采集血标本。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目的及要求,准确采集标本量。
1.2血液采集时机不规范。这类错误常常表现在:在患者做完运动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此时丙酮酸和乳酸可迅速增加,剧烈运动可使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素、尿酸、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一倍以上。或是在患者刚进食,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标本中的甘油三酯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同醇均增加5%左右。饮酒和高脂、高蛋白进食后多数人肠源性同功酶和尿素、血氨等都会增加。还有一些是在患者已用抗生素后体内血药浓度高峰之时,即采集了血培养标本,导致结果“无菌生长”。
1.3血液标本未及时检测。血液中有些项目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如血氨、乳酸、血小板、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等。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气体扩散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使检验结果失真。血糖测定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因为采血后室温放置,由于糖酵解作用,每小时可降低0.05mmol/L,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10%的速度分解,标本留置时间过久易影响血糖的检验结果。
2防范措施
2.1做好患者准备:①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白细胞、血糖、乳酸、非酯化脂肪酸升高,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向患者解释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②饮食:某些血液成分受饮食影响较大,护士在标本采集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及禁食内容,以避免饮食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丙酮酸、乳酸可升高,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住院患者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患者应至少休息15min后采血。④药物:药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集标本应尽量选择在未使用各种药物前。如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2.2严格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对于静脉采血,因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应取坐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以免时间长后血清蛋白及蛋白结合物发生变化。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以免静脉阻滞导致甘油三酯增高。抽血后应将抗凝管及时颠倒数次,防止出现小的凝块及溶血;血气分析抽血时注射器内不能有气泡,抽血后立即用小橡皮密封针头,隔绝空气;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一般在病人发热初期或高峰期,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h。
2.3标本采集后的注意事项。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标本上的标签要填写好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与申请单一致。对采集好的标本要及时送检。尤其对于夜间采集标本不得拖延。
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的因素诸多,而不规范采集及保存、送检是最关键因素之一,它将导致化验结果的严重失真,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和延误病人诊断及治疗,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酿成医疗事故。因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提高检验质量,确保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琦玉.谈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检验,2009,(16)
[2]王開军.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
方法:分析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各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如采血时间、采血部位及方法、采血体位、标本放置时间、抗凝剂及溶血,提出改正方法。
结果:不同的采血方法及多种因素对结果的准确性都可能产生影响。
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验结果产生明显影响,应注意采取正确的采血方法,以减少试验误差。
关键词:血液标本标本采集检验
【中图分类号】R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78-01
血液分析标本质量控制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先决条件,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重要影响。检验人员在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中起主要作用,医师、护士、患者在分析标本质量控制中扮演主要角色。因此,医师、护士、患者应充分了解血液分析标本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尽量避免影响因素的出现。通过检验人员在分析中、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得到一个准确、真实、有价值的检验结果。
据统计,国内外临床检验中误差分析显示,检验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总误差的50%~80%。分析前误差是指标本采集、保存及运输过程中导致的分析误差。不规范的采集、储存和运送标本,是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失真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干扰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甚至可造成错诊和误诊,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又浪费了卫生资源。现就不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导致检验结果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有效的预防,杜绝不规范标本的发生。
1血液标本采集不规范
1.1血液采集操作不规范。
1.1.1标本溶血。这是最常见不规范标本,这主要是由于:采集血标本时来回穿刺,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或是采血时空气进入注射器,产生气泡,发生溶血。也可能是采集速度过快,注管时不拔下针头猛力注血,结果红血球经针头挤压破碎溶血。也有一些是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在皮肤上直接取血。还有少数是注血后试管晃动过于猛烈,也会造成标本溶血。摇动抗凝瓶时用力过猛或反复多次,或者在转送时振动、摇晃;采血量不足,抗凝剂过多导致细胞处渗透压增高;试管壁粗糙等因素。
1.1.2标本凝血。这类样本主要是由下列原因造成的:没有严格控制抗凝剂与血量之比,抗凝剂浓度会改变血细胞的形态大小,这些改变会使血常规检验时有核细胞的计数得出错误结果;或是注混匀标本,抗凝剂与全血混合不均,造成凝血,包括肉眼观察不出的微小凝集。
1.1.3血液标本抽取地方错误。正确的取血部位是成人首选肘部血管: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等;婴幼儿可采用大隐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等。凡用血量较少的检查,一般从手指取血,成人以左手无名指为宜,婴儿可从拇指或足跟部采血,一般不主张采用耳垂血,其原因是由于耳垂部的毛细血管循环比手指差且受外界气温影响较大,采血条件不及手指恒定,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等数值的测定均高于手指血及静脉血。禁止在静脉输液的同侧肢体采集血标本。采集血液标本时应根据检验目的及要求,准确采集标本量。
1.2血液采集时机不规范。这类错误常常表现在:在患者做完运动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此时丙酮酸和乳酸可迅速增加,剧烈运动可使钾、钠、钙、碱性磷酸酶、白蛋白、糖、无机磷、尿素、尿酸、胆红素、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均升高一倍以上。或是在患者刚进食,就采集血生化标本,标本中的甘油三酯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钙、钠和胆同醇均增加5%左右。饮酒和高脂、高蛋白进食后多数人肠源性同功酶和尿素、血氨等都会增加。还有一些是在患者已用抗生素后体内血药浓度高峰之时,即采集了血培养标本,导致结果“无菌生长”。
1.3血液标本未及时检测。血液中有些项目有严格的时间依赖性,如血氨、乳酸、血小板、血气分析各项指标等。标本储存时,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气体扩散等,直接影响标本的质量,使检验结果失真。血糖测定应于半小时内送检,因为采血后室温放置,由于糖酵解作用,每小时可降低0.05mmol/L,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10%的速度分解,标本留置时间过久易影响血糖的检验结果。
2防范措施
2.1做好患者准备:①精神因素:紧张、情绪激动可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致使白细胞、血糖、乳酸、非酯化脂肪酸升高,在采集血液标本前应向患者解释采集标本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②饮食:某些血液成分受饮食影响较大,护士在标本采集前要告诉患者明确的禁食时间及禁食内容,以避免饮食因素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③运动:强烈的肌肉运动明显影响体内代谢,丙酮酸、乳酸可升高,对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的测定明显影响,可造成假性升高。住院患者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起床到门诊的患者应至少休息15min后采血。④药物:药物对血液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采集标本应尽量选择在未使用各种药物前。如患者长期服用药物,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2.2严格标本采集时的注意事项。对于静脉采血,因体位影响水分在血管内的分布应取坐位。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不得超过1min,以免时间长后血清蛋白及蛋白结合物发生变化。穿刺成功后应立即松开止血带,以免静脉阻滞导致甘油三酯增高。抽血后应将抗凝管及时颠倒数次,防止出现小的凝块及溶血;血气分析抽血时注射器内不能有气泡,抽血后立即用小橡皮密封针头,隔绝空气;采集血培养标本应严格无菌操作,一般在病人发热初期或高峰期,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得超过2h。
2.3标本采集后的注意事项。要严格做好查对制度,标本上的标签要填写好患者的相关信息并与申请单一致。对采集好的标本要及时送检。尤其对于夜间采集标本不得拖延。
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的因素诸多,而不规范采集及保存、送检是最关键因素之一,它将导致化验结果的严重失真,从而造成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和延误病人诊断及治疗,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酿成医疗事故。因此需要广大医护人员共同努力,提高检验质量,确保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宫琦玉.谈血液标本采集对检验结果的影响[J].医学检验,2009,(16)
[2]王開军.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