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次实验目的是了解双黄连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解决办法,为临床用药提供良好的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抽样方法, 随机抽取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剂患者存在不良反应的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临床应用上,必须根据双黄连注射液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用药安全。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322-01
双黄连注射剂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成分较为复杂,包括金银花、黄芩、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和光谱抗菌的功效,对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双黄连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必须加强对重要制剂的安全性的分析,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保证患者的人身健康。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68例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排除标准为记录不完整,口服、超声雾化吸入、肠道灌洗及肌肉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等。
2、方法
所有调查表经核查后,同步、独立双份录入已创建的ACCESS数据库。采用SPSS1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核对、合并和逐字段逻辑核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
3、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68例调查对象中,有不良事件记录的病例共112份,经不良事件与双黄连注射剂的关联性评价,确定发生不良反应共5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少见发热、腹泻、口腔溃疡和不适,过敏性紫瘫、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咳喘等。
4、用药情况
通过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对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也无明显影响。患者在用药前患有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症状,大部分患者采用单独静脉注射双黄连,部分为混合静脉注射,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当天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0.9%,大部分在用药后5-30分钟内出现不良反应,用药5小时候,不良反应逐渐减轻,24小时左右后,不良反应无明显症状。对连续注射双黄连注射剂患者观察,2-4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9.1%。
二、讨论
1、发生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据WHO的调查资料表明: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4位病因,全世界约有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其原料、添加剂、pH值、渗透压、微粒以及生产工艺等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预防、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困难。仅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2、原因分析:目前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呈上升趋势,临床出现的变态反应以速发型为主,发病急、危害大,器官及皮肤损害主要发生在用药后10-30min,过敏性休克发生在60min之内,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所引起的症状与反应完全相同,属抗原-抗体反应或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是:
(1)注射剂自身因素:双黄连注射剂为复方中药制剂,虽然只有3味药材组成,但每味药材都含有多种成分,已知和未知的成分复杂。金银花含绿原酸,有致敏性,口服通过消化道可以转化成无致敏活性物质,但直接进入血液可能会产生口服所没有的不良反应;金银花和连翘中含有皂苷,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黄芩小剂量可引起大水疱样药疹,肌注出现低热和周身酸痛;黄芩苷可引起发热、白细胞骤降和致敏反应,注射液中需将其除尽;药液中如存在药物大颗粒、高分子蛋白、鞣质和未除尽的杂质,可引起血管刺激和过敏反应。
(2)内在质控不严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但中药的药性随着药物剂型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出现一定的过敏或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在剂型改变时内在质控存在漏洞,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未能达到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标准。
(3)缺乏中医辨证方法的运用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辩证方法,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大型医院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是由西医大夫使用,西医对于中药的性质和中医理论了解不够,很容易出现不能准确的对症下药。而双黄连注射剂是由寒凉性质的中药制成,对于风寒感冒等虚寒症状的患者严禁使用。但西医对于中医的辩证理论研究不够细致,加大了临床用药的安全问题。
(4)忽视与输液配伍产生的变化
部颁标准规定双黄连注射剂pH5.0-7.0,静脉滴注时常用0.1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配伍,而葡萄糖注射液pH3.2-5.5,绿原酸和黄芩苷在pH较低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容易发生药物颗粒增多、体积变大的现象;而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与双黄连注射剂的pH值基本一致,绿原酸和黄芩苷易溶,不容易发生药物颗粒增多、体积变大的现象。研究人员考察了7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发现配伍后某些输液虽然澄明度很好,但微粒的数量和体积增加。
(5)忽视药物配伍禁忌
中、西药在混合注射后,会出现PH值变化,必须加强对不同药物配伍时药物变化的分析研究,例如双黄连注射剂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时,药物会立即呈现出棕黑色的沉淀,出现变态反应,影响药物PH值。因此,必须提高在药物配伍时禁忌的了解,提高药物混合注射的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的安全。
三、预防措施
必须加强对双黄连注射剂在生产、运输、储藏、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保证药品质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同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到科学合理的配比,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及时控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1、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慎用,必要时做皮肤过敏试验或斑贴试验,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溶解严格按照规定,最好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充分溶解,单独静脉注射给药,减少联合用药或与其它药物品种的配伍。配制后的溶液应立即使用,药液放置4小时以上应废弃,不能再用于人体静脉注射。
3、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静脉注射用量给药,剂量60mg·kg-1·d-1,液体浓度<1%,静脉点滴速度40-60滴·min-1;补液速度开始应慢一些,待机体适应后调至正常滴速。
4、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抗过敏治疗以至抢救治疗。
5、药品使用说明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及时更新药品使用说明书的安全信息,能够及时提醒有关使用人员注意药品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6、双黄连注射剂只有3味药材组成,应选择正规渠道、地道的中药材。应加强制备工艺管理,在GMP生产车间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避免工艺流程和生产制度的简化,减少药物微粒、高分子蛋白質、鞣质和未除尽的杂质。
参考文献
[1]杨英.双黄连注射剂致头颈部皮疹的观察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0)
[2]李敬东,常晓跃.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28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03)
[关键词]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4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1-0322-01
双黄连注射剂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其成分较为复杂,包括金银花、黄芩、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和光谱抗菌的功效,对于治疗咽喉肿痛、咳嗽、发热、呼吸道感染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但随着双黄连注射剂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必须加强对重要制剂的安全性的分析,提高中药制剂的用药安全,保证患者的人身健康。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某三级甲等医院2068例静脉滴注双黄连注射剂的完整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排除标准为记录不完整,口服、超声雾化吸入、肠道灌洗及肌肉或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者。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不良反应及其影响因素等。
2、方法
所有调查表经核查后,同步、独立双份录入已创建的ACCESS数据库。采用SPSS1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整理、核对、合并和逐字段逻辑核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
3、结果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068例调查对象中,有不良事件记录的病例共112份,经不良事件与双黄连注射剂的关联性评价,确定发生不良反应共53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56%。不良反应类型主要为过敏反应,其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少见发热、腹泻、口腔溃疡和不适,过敏性紫瘫、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咳喘等。
4、用药情况
通过对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分析,发现患者的性别无明显差异,年龄对药物不良反应影响也无明显影响。患者在用药前患有扁桃腺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症状,大部分患者采用单独静脉注射双黄连,部分为混合静脉注射,通过对患者的观察,当天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0.9%,大部分在用药后5-30分钟内出现不良反应,用药5小时候,不良反应逐渐减轻,24小时左右后,不良反应无明显症状。对连续注射双黄连注射剂患者观察,2-4天内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占总人数的19.1%。
二、讨论
1、发生原因: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按正常用法用量应用药物预防、诊断或治疗疾病过程中,发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据WHO的调查资料表明:药源性疾病已成为导致死亡的第4位病因,全世界约有1/3死亡病例的死因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不合理用药所致。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与其原料、添加剂、pH值、渗透压、微粒以及生产工艺等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中药注射剂有效成分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预防、控制不良反应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困难。仅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某种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就有1006例,其严重不良反应报告共计30例,死亡11例;严重不良反应中最多的是急性血管内溶血,有18例,其中8例死亡。
2、原因分析:目前双黄连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报告呈上升趋势,临床出现的变态反应以速发型为主,发病急、危害大,器官及皮肤损害主要发生在用药后10-30min,过敏性休克发生在60min之内,与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所引起的症状与反应完全相同,属抗原-抗体反应或抗原-致敏淋巴细胞反应,与用药剂量无关。分析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原因是:
(1)注射剂自身因素:双黄连注射剂为复方中药制剂,虽然只有3味药材组成,但每味药材都含有多种成分,已知和未知的成分复杂。金银花含绿原酸,有致敏性,口服通过消化道可以转化成无致敏活性物质,但直接进入血液可能会产生口服所没有的不良反应;金银花和连翘中含有皂苷,剂量过大或浓度过高,可导致呼吸中枢麻痹;黄芩小剂量可引起大水疱样药疹,肌注出现低热和周身酸痛;黄芩苷可引起发热、白细胞骤降和致敏反应,注射液中需将其除尽;药液中如存在药物大颗粒、高分子蛋白、鞣质和未除尽的杂质,可引起血管刺激和过敏反应。
(2)内在质控不严
中药注射剂是中药临床治疗的重大突破,但中药的药性随着药物剂型的改变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出现一定的过敏或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在剂型改变时内在质控存在漏洞,缺乏严格的科学依据,未能达到双黄连注射剂的临床使用标准。
(3)缺乏中医辨证方法的运用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强调辩证方法,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症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在大型医院中,大部分中药注射剂是由西医大夫使用,西医对于中药的性质和中医理论了解不够,很容易出现不能准确的对症下药。而双黄连注射剂是由寒凉性质的中药制成,对于风寒感冒等虚寒症状的患者严禁使用。但西医对于中医的辩证理论研究不够细致,加大了临床用药的安全问题。
(4)忽视与输液配伍产生的变化
部颁标准规定双黄连注射剂pH5.0-7.0,静脉滴注时常用0.19%氯化钠注射液或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配伍,而葡萄糖注射液pH3.2-5.5,绿原酸和黄芩苷在pH较低的溶液中溶解度下降,容易发生药物颗粒增多、体积变大的现象;而0.9%氯化钠注射液pH4.5-7.0,与双黄连注射剂的pH值基本一致,绿原酸和黄芩苷易溶,不容易发生药物颗粒增多、体积变大的现象。研究人员考察了7种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后的不溶性微粒,发现配伍后某些输液虽然澄明度很好,但微粒的数量和体积增加。
(5)忽视药物配伍禁忌
中、西药在混合注射后,会出现PH值变化,必须加强对不同药物配伍时药物变化的分析研究,例如双黄连注射剂的葡萄糖注射液中加入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时,药物会立即呈现出棕黑色的沉淀,出现变态反应,影响药物PH值。因此,必须提高在药物配伍时禁忌的了解,提高药物混合注射的安全,提高临床用药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的安全。
三、预防措施
必须加强对双黄连注射剂在生产、运输、储藏、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检查,保证药品质量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同时,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做到科学合理的配比,对于患者存在的不良反应要及时发现,及时控制,保证患者的安全。
1、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有过敏史和过敏体质者慎用,必要时做皮肤过敏试验或斑贴试验,以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
2、药物溶解严格按照规定,最好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为溶剂,充分溶解,单独静脉注射给药,减少联合用药或与其它药物品种的配伍。配制后的溶液应立即使用,药液放置4小时以上应废弃,不能再用于人体静脉注射。
3、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静脉注射用量给药,剂量60mg·kg-1·d-1,液体浓度<1%,静脉点滴速度40-60滴·min-1;补液速度开始应慢一些,待机体适应后调至正常滴速。
4、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抗过敏治疗以至抢救治疗。
5、药品使用说明书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的依据,及时更新药品使用说明书的安全信息,能够及时提醒有关使用人员注意药品的安全性,最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6、双黄连注射剂只有3味药材组成,应选择正规渠道、地道的中药材。应加强制备工艺管理,在GMP生产车间严格按工艺流程操作,避免工艺流程和生产制度的简化,减少药物微粒、高分子蛋白質、鞣质和未除尽的杂质。
参考文献
[1]杨英.双黄连注射剂致头颈部皮疹的观察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20)
[2]李敬东,常晓跃.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28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