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验:让思维“在场”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l5667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实验是一种以操作与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活动方式,是基于事实观察的数学化分析与表征,是学生认知发展、思维提升的辅助工具。小学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学具操作,更需要让思维“在场”。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通过改进实验材料、结构化实验活动,有效拓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外延,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与表征,达成对三角形三边关系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实验数学思维《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一、教学思考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对平面图形从初步模糊认识到相对精准认识的跨越。其中,探索、发现三边关系是该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现实教学中,很多教师由于对数学实验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把重点放在了小棒操作上,忽略了对数学本质的思考和推理,导致学生对三边关系的认识停留在浅表性的感性层面,甚至因为小棒操作存在的误差而产生错误的理解。比如,两根小棒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因小棒有一定的粗细,看起来能围成三角形,学生便认为这样的情况能围成三角形。
  事实上,小学数学实验是一种以操作与实践为基础的教与学活动方式,是基于事实观察的数学化分析与表征,是学生认知发展、思维提升的辅助工具。小学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学具操作,更需要让思维“在场”。
  二、教学探索
  (一)改进实验材料:拓展外延,精准思维
  修订后的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提供的4种长度的小棒(如下页图1),回避了“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情况。但笔者以为,这样的处理未免有些“简单粗暴”,因为这样的情况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能让学生充分操作,又不致走上“歧途”呢?
  我们的做法是“改小棒为纸条”:为每位学生提供带有整厘米刻度点的16cm长的卡纸纸条若干(如图2,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纸条长度),让学生根据实验要求,沿着刻度点将纸条任意剪成三段,然后围三角形。
  这样改进后,为学生围三角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拓展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外延。将16cm长的纸条剪成三段,三段长度的组合大大增加。能围成三角形的组合有:7、7、2,7、6、3,7、5、4,6、6、4,6、5、5。不能围成三角形的组合有:9、6、1,9、5、2,9、4、3,8、7、1,8、6、2,8、5、3,8、4、4……
  外延的拓展,开放了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精准起来。学生在遇到“两条线段长度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不再拘泥于纸条粗细“误差”,试图“再靠近一点点就围起来了”,而是边做边思,既想着“纸条的刻度点要对齐”,也在严密推理:5+3=8,4+4=8,两段较短的纸条拼接起来就与8厘米的长纸条重合了,所以围不成(分别如图3、图4)。
  (二)结构化实验活动:严谨表征,深化思维
  数学实验需要很好地架构实验活动,而实验活动可通过问题来驱动、引领。本课教学,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实验活动:
  实验活动1:起始于线段长度关系的数学思考与表征。
  出示图5,要求学生同桌合作找出“能围成”与“不能围成”的情况各一种,以实验探究“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吗?”的猜想,同时通过“你还有什么发现?”引发学生生成新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学生通过初步思考,有了直觉性的发现:当两段较短纸条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段纸条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这里,为了避免学生将结论窄化为“三角形两条短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我们设计了探索问题:“除了将两段较短纸条长度的和与较长的纸条比较,再算一算其他两段纸条长度的和,与第三段比较,你有什么发现?”这个过
  问题: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吗?
  要求:①剪一剪:把纸条沿刻度点剪成三段。
  ②围一围:把三段纸条看作三条线段围一围,能否围成三角形?
  ③想一想:同桌与你的猜想一致吗?你还有什么发现?
  实验活动一记录单
  三条线段长度(cm)能否围成三角形①()、()、()②()、()、()
  程,是思维可视化與数学化表达的必经过程,能帮助学生理解“能围成”的三个三边关系式(如4+5>7、4+7>5、5+7>4),还能反思探索“不能围成”的三个三边关系式(如4+3<9、3+9>4、4+9>3,3+5=8、3+8>5、5+8>3),从而深刻体会“任意”一词于缜密思维的意义。这样的过程,是从粗浅的感性思考向严谨的理性思考的升华,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了“能围成”三角形的“任意两段纸条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段纸条”的数学思考与表征。
  实验活动2:发展为三边长度关系的数学思考与表征。
  上述实验活动,学生在半扶半放的状态下由特例的研究引发猜想:任意两段纸条长度的和大于第三段纸条,就能围成三角形;任意两段纸条长度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段纸条,就不能围成三角形。所以,实验活动2(详见图6),一方面让学生独立探究原因、验证猜想,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经历更多实例的探究,提升对概念数学本质的理解。这里,当学生验证猜想正确并且没有发现反例后,教师就要适时引导学生从“纸条长关系”转化至“边长关系”:根据我们的实验研究,现在你能说说三角形的三条边有怎样的关系吗?这时,
  问题:为什么有的能围成?有的不能围成?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要求:①剪剪围围:同桌合作剪出能围的与不能围的情况,把数据填入表中。
  ②想想议议:观察表中数据,有没有反例?你们的猜想正确吗?
  ③比比说说:小组交流你们得出的结论。
  实验活动二记录单
  ①能围成三角
  形的情况②不能围成三角
  形的情况三条线段
  长度(cm)()、()、
  ()()、()、
  ()三角线段关
  系(算式)结论:()反例,我们的猜想是()。
  图6学生的结论表征严谨而科学: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实验活动3:归纳至三边长度关系的数学思考与表征。
  前两个实验活动,让学生经历了“特例研究—引发猜想—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做数学”过程,将三段纸条的长度关系提升至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既让学生有了自主研究发现的成就感,同时渗透了不完全归纳的数学思想。不少学生会好奇:前面由剪、围纸条(“线段”到“边”长度都已知)得出的结论,是否适用于画好的三角形(三边长度未知)呢?由此,顺应学生的需求,整合教材的要求(研究画好的一个图形),将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验证三边关系融入实验活动3(详见图7),让数学归纳思想的体验更深入。
  问题:所有三角形的三边关系都有这样的规律吗?
  要求:①画画量量:任意画一个三角形,量出你所画三角形的三边长度。
  ②算算想想:推算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想想是否符合你们的猜想?
  实验活动三记录单
  三边长度(mm)三边关系(算式)()、()、()结论:()我们的猜想。
  在后续的交流中,还要引导学生抽象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内涵与本质:虽然我们每个人画的三角形的三边长度不完全一样,三角形的形状、大小也有差异,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什么?至此,学生已逐步脱离具象支撑,展开深入的理性思考,达成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本质特征的抽象概括。
  参考文献:
  [1] 潘小福,陈美华.小学数学实验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
  [2] 潘小福,陈美华.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5(8).
其他文献
摘要:英语教学中,教师需要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核心任务,在主题意义的引领下,设计概括理解类、应用实践类、迁移创新类等一系列英语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关键词:主题意义英语学习活动文化内涵思维品质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阐述,教师需要把对主题意义的探究视为教学的核心任务,在主题意义的引
期刊
摘要:学习活动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单元教学目标得以落实的过程保障。基于单元知识结构的英语学习活动设计坚持“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把单元内容整体划分到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课时中,既注重“单一课时内”活动内容与形式在语境中的统一,又兼顾“不同课时间”活动内容的拓展和难度的递进,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既关注学生课内活动中的反馈,又关注学生课外活动后的反馈,从过程和结果两个维度兼顾学生学习
期刊
摘要:基于“简约课堂”的理念,抓住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检测这四个基本要素设计和实施教学,让学生在简明的目标中明晰学习的方向,在有趣的内容中提升学习的动力,在和谐、美好的关系与互动中体验学习的充实、快乐,在扎实的练习中检测、提升学习效果。以《算“24点”》一课为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简约课堂算“24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
期刊
摘要: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圆》的第1节《圆的有关性质》、第2节《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内容的关联性比较强,可以放在一个课时中复习。对于这节课,可以选择特殊三角形,通过作外接圆、内切圆等作图活动驱动学程;在作图的基础上,打磨关联问题串,促进学生想深、悟透;在解题的过程中,预设结构化板书,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同时,关注经典例题、习题,让中考真题融入学程。  关键词:《圆》复习课作
期刊
摘要:《城南旧事》借助英子童稚的双眼,对童年往事展开回忆,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惠安馆”章节的品读,可以抓住鸡毛掸子、大门等物象,探究惠安馆中秀贞、妞儿性格和命运形成的根源。  关键词:物象《城南旧事》惠安馆  一头齐眉的短发,一双灵动的明眸,一身民国孩童装束,这便是《城南旧事》中英子的形象。作者林海音以20世纪20年代的老北京生活为背景,依托自己7—13岁的经历,站在儿童视
期刊
【主持人语】“学习活动设计”是单元知识结构(整体)教学(设计)模式的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在前四个环节(知识结构的明确、学习心理过程的建构、教学目标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评价的确立)的基础上,依据“整体—部分—整体”的设计思路,对学习活动的具体组织与安排。本期《独家策划》栏目的三篇文章,分别以小学语文、数学、英语为例,阐明上述“具体组织与安排”。至此,关于“单元知识结构教学”模式的理论阐释和实践解读,以及
期刊
摘要:以“生长数学”理念为指导,设计和实施了苏科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对称图形——圆》复习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其教学价值有:彰显圆的元素及元素关系的知识结构;聚焦圆及其他图形之间关系的问题变式。其教学过程主要分为两个环节:借助圆的基本图形,重建知识结构;基于圆的典型图形,进行问题变式。由此得到对复习课的教学反思:关注元素及元素关系的知识结构生长;突出“强化、弱化、互逆化”的问题变式联想;通过“
期刊
摘要:课堂观察是教学的另一种“精耕细作”,是用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作为研判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三位老师用朴实的语言记录关键人物和焦点事件,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学习历程,分析教学的意义和价值。这个过程其实也是教师用课堂观察不断反观自己,照射出教学的优劣高下,与自己内心的那个“我”“相遇”和“对话”的历程。  关键词:课堂观察相遇对话焦点学生焦点事件  佐藤学教授对学习下了新的定义:学
期刊
摘要:所谓“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小学生首先要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与人操作思维的区别,进而建立计算思维的雏形和基础。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修改图形》一课的教学,可以通过多次对比,凸显计算机处理问题方式的不同,让计算思维渗入学生心中。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对比《修改图形》  所谓“计算思维”,是指“
期刊
摘要:当学生已经站得比教材设置的起点高时,我们可以引領学生向纵深的方向探究知识更本源的意义和更宽泛的运用,通过思考路径的立体呈现,使得学习不因“已然知道”而无趣,重新赋予数学知识应有的魅力。“乘法口诀”的教学,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学情,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乘法口诀从哪里来?”“乘法口诀能干什么?”“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三个问题推进,并通过“图解数学”展示学生的思考路径,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诀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