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音乐教学中从理性的问题思维引导感性情感体验的思路出发,构建能够引导“音乐体验层级”逐级深入的问题支架,让感性的音乐课堂换发出理性智慧的光辉——“感性体验的理性引导”。
【关键词】问题思维;音乐体验层级;问题支架;感性体验;理性表达
音乐是作用于人类感知体验的艺术。我们在音乐中能够获得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感受和各种故事、意境的体验。音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课堂中充满着情感和意境的体验。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这种感性的直接作用于情感体验的功能,让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艺的增长的同时学会体验美、懂得美和创造美,以此获得精神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一、新课标下的三级课程与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把音乐课程系统地划分为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组成;选择性必修课包含了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六个模块;选修课则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从以上课程设置看,新课标既体现了艺术的普及教育还满足了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注重鉴赏、欣赏等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之上,也注重艺术的实践与表达。可以说,新课标充分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凸显音乐学科的特点,它所指向的是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艺术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音乐学科中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后应获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包含了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艺术和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一种对美、对人类情感和人文内涵的感性洞察与体悟的能力。笔者将其称为“感性的能力”,这种感性能力的提升,非仅凭知识量的拓展就能获得的,它需要我们调动真情实感,与作品共情、与作者共情,有时甚至达到一种用语义无法表达的对美和精神内涵的体悟的境界。因此,无论是鉴赏、欣赏等接受性的学习,还是艺术表现、创造等实践性的学习,感性的“体验感受”都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感受艺术,并能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度感知与体验是我们接下来探讨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切入点。
二、构建问题支架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通过语言去进行抽象思维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它具有符号化和概括性的特点。运用理性思维能够让我们在现象的繁杂与混乱中获得一种秩序感和掌控力。音乐课堂也一样,如果一堂音乐课只是不停地在各种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毫无章法地徘徊,那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这样音乐的教育功能便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音乐感性体验的基础之上,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引导感性体验逐级深入,进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以及风格深度体验的目的。
不同的设问方式能够引导我们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度的思维,这些思考方式将决定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维度与深度。如,麦卡锡(McCarthy,1996)的4MAT模式将问题分为四种类型——是何、为何、如何、若何。
1.是何问题:指向实时性内容的问题,即一些常规认知与记忆性的知识。它的解决对应着获取事实性的知识。
2.为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探寻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原理和逻辑关系。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原理性的知识。
3.如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策略性的知识。
4.若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包括两种典型的类型,即角色迁移和情境迁移。
三、构建理性的问题支架引导感性体验逐级深入
在常态的音乐课堂里,我们的音乐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大部分以“是何”类问题居多。例如:让学生谈谈对某段音乐的听觉感受是怎么样的?音乐在模仿哪些自然现象的声音?音乐演奏运用了哪些乐器?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该音乐属于哪种风格?这种类型的音乐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以及音乐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都包含了对音乐不同角度的设问,看似广泛而全面,但它其实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体验与思考。它仅仅起到横向地拓展知识面的作用。若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地深入體验,我们还需围绕某个知识点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逐层深入。
当欣赏完某段音乐后,首先设问,说说该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描述当你听到该段音乐后,你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这是“是何问题”,是基于学生即时感受的设问。通常学生的回答会以陈述自身的直接感受出现,即对实事的描述。这便是体验的第一个层级,基于直接感知的初步体验。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该段音乐会给你带来如此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线和速度等)进行回答。该问题属于“为何问题”,此问题已经将学生对音乐初步的感性体验引向对音乐作品做出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层面。这是对原理性知识的探究即对音乐要素的探究。这是以问题引导体验的第二个层级。在此层级里,教师还可以列举不同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的例子与素材,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些音乐,从而强化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再次,我们继续追问,如何利用刚才所学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场景或者表达欢快、悲伤、恐惧等不同情绪。这是“如何问题”是在对音乐要素原理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策略运用的角度来加深对音乐要素的体验层级,此为第三体验层级。最后,对“若何问题”的设计,我们要在理解“若何问题”要理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若何问题”指向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在音乐教学中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提前为学生预设问题条件:提前准备供学生欣赏的音乐素材,让他们体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音乐情绪与风格的转变。例如,把一首音乐进行加速或降速演奏,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绪变化;再如,把音乐原有的配器进行改编,让学生体验不用配器所带来不同的心理视相的感受,还可以把古典音乐风格改编成爵士乐或摇滚乐等风格,让学生体验感受不同音乐风格是如何变换的。这便是体验层级的第四级。从风格变化中体会音乐的内涵和文化形态。
利用这些问题支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时便更有章法,能够做到有规律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避免了毫无章法地在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体验里徘徊。
人类具有两种典型的思维能力,一种是理性思维,一种是感性思维。无论是尖端的科技还是璀璨的文化,都是在人类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在代表理性的科学领域,爱因斯坦受到音乐的启发提出了相对论;在代表感性的艺术领域,那些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背后具有数理逻辑的严谨性。在音乐教学中这种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与碰撞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以理性的问题思维引导感性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欣,孙泽文,严权.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周海宏.音乐何须“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6]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深圳市松岗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
【关键词】问题思维;音乐体验层级;问题支架;感性体验;理性表达
音乐是作用于人类感知体验的艺术。我们在音乐中能够获得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情绪感受和各种故事、意境的体验。音乐的这一特点决定了,音乐课堂中充满着情感和意境的体验。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音乐的这种感性的直接作用于情感体验的功能,让学生在获得音乐知识与技艺的增长的同时学会体验美、懂得美和创造美,以此获得精神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一、新课标下的三级课程与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把音乐课程系统地划分为三类课程即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创编、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六个模块组成;选择性必修课包含了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六个模块;选修课则由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和学生兴趣爱好、学业发展、生涯规划及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民间艺术传承等,由学校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从以上课程设置看,新课标既体现了艺术的普及教育还满足了学生个性和特长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注重鉴赏、欣赏等接受性学习的基础之上,也注重艺术的实践与表达。可以说,新课标充分遵循音乐艺术的规律,凸显音乐学科的特点,它所指向的是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艺术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把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这三方面,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音乐学科中的具体化的内容,是学生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后应获得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们包含了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艺术和基本能力,这些能力是一种对美、对人类情感和人文内涵的感性洞察与体悟的能力。笔者将其称为“感性的能力”,这种感性能力的提升,非仅凭知识量的拓展就能获得的,它需要我们调动真情实感,与作品共情、与作者共情,有时甚至达到一种用语义无法表达的对美和精神内涵的体悟的境界。因此,无论是鉴赏、欣赏等接受性的学习,还是艺术表现、创造等实践性的学习,感性的“体验感受”都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感受艺术,并能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音乐内涵的深度感知与体验是我们接下来探讨音乐课堂教学理念与方法的切入点。
二、构建问题支架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是通过语言去进行抽象思维的。抽象思维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模式,它具有符号化和概括性的特点。运用理性思维能够让我们在现象的繁杂与混乱中获得一种秩序感和掌控力。音乐课堂也一样,如果一堂音乐课只是不停地在各种音乐的情绪体验中毫无章法地徘徊,那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只能停留在浅显的层面,这样音乐的教育功能便不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音乐感性体验的基础之上,我们要运用理性思维引导感性体验逐级深入,进而达到对音乐作品、相关文化以及风格深度体验的目的。
不同的设问方式能够引导我们进行不同角度和不同层度的思维,这些思考方式将决定着我们对事物认知的维度与深度。如,麦卡锡(McCarthy,1996)的4MAT模式将问题分为四种类型——是何、为何、如何、若何。
1.是何问题:指向实时性内容的问题,即一些常规认知与记忆性的知识。它的解决对应着获取事实性的知识。
2.为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目的、理由、原理、法则、定律和逻辑推理的问题。这类问题侧重于探寻事物之间,及其内部的原理和逻辑关系。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原理性的知识。
3.如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方法、途径与状态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通常对应着获取策略性的知识。
4.若何问题:指向一些表示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包括两种典型的类型,即角色迁移和情境迁移。
三、构建理性的问题支架引导感性体验逐级深入
在常态的音乐课堂里,我们的音乐教学所涉及的问题大部分以“是何”类问题居多。例如:让学生谈谈对某段音乐的听觉感受是怎么样的?音乐在模仿哪些自然现象的声音?音乐演奏运用了哪些乐器?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该音乐属于哪种风格?这种类型的音乐是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下诞生的,以及音乐家生活的时代背景是怎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都包含了对音乐不同角度的设问,看似广泛而全面,但它其实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体验与思考。它仅仅起到横向地拓展知识面的作用。若要引导学生进行纵向地深入體验,我们还需围绕某个知识点搭建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对音乐的体验逐层深入。
当欣赏完某段音乐后,首先设问,说说该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或描述当你听到该段音乐后,你脑海里所浮现的画面是什么样的?这是“是何问题”,是基于学生即时感受的设问。通常学生的回答会以陈述自身的直接感受出现,即对实事的描述。这便是体验的第一个层级,基于直接感知的初步体验。其次,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该段音乐会给你带来如此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用音乐要素(如节奏、旋律线和速度等)进行回答。该问题属于“为何问题”,此问题已经将学生对音乐初步的感性体验引向对音乐作品做出理性分析和反思的层面。这是对原理性知识的探究即对音乐要素的探究。这是以问题引导体验的第二个层级。在此层级里,教师还可以列举不同音乐要素在音乐中的作用的例子与素材,让学生反复聆听这些音乐,从而强化他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与体验。再次,我们继续追问,如何利用刚才所学的音乐要素表现不同场景或者表达欢快、悲伤、恐惧等不同情绪。这是“如何问题”是在对音乐要素原理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策略运用的角度来加深对音乐要素的体验层级,此为第三体验层级。最后,对“若何问题”的设计,我们要在理解“若何问题”要理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若何问题”指向条件发生变化,可能产生新结果的问题。在音乐教学中该类问题需要我们提前为学生预设问题条件:提前准备供学生欣赏的音乐素材,让他们体验当条件发生变化时音乐情绪与风格的转变。例如,把一首音乐进行加速或降速演奏,让学生体验其中的情绪变化;再如,把音乐原有的配器进行改编,让学生体验不用配器所带来不同的心理视相的感受,还可以把古典音乐风格改编成爵士乐或摇滚乐等风格,让学生体验感受不同音乐风格是如何变换的。这便是体验层级的第四级。从风格变化中体会音乐的内涵和文化形态。
利用这些问题支架,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音乐体验时便更有章法,能够做到有规律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避免了毫无章法地在各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体验里徘徊。
人类具有两种典型的思维能力,一种是理性思维,一种是感性思维。无论是尖端的科技还是璀璨的文化,都是在人类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相互作用下创造出来的。在代表理性的科学领域,爱因斯坦受到音乐的启发提出了相对论;在代表感性的艺术领域,那些扣人心弦的音乐旋律背后具有数理逻辑的严谨性。在音乐教学中这种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与碰撞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的课题——以理性的问题思维引导感性体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陆,张敏霞.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胡小勇.问题化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刘欣,孙泽文,严权.课程与教学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5]周海宏.音乐何须“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6]程建平.音乐与创造性思维[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
(深圳市松岗中学,广东 深圳 51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