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平时怎么过星期天的?”
“上一次假期,你怎么度过的?”
…………
这些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可是,如果提问的不是人,而是电脑,你会觉得轻松吗?如果你未来的工作,就取决于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你还会觉得容易吗?
话语分析技术
这些问题,就是求职者现在很可能遇到的,它是一项新技术在人才市场里的应用。随着科技发展,人才市场也在享受技术红利。现在找工作不再像以前在网上填问卷、做测试那样,而是给求职者一个特定号码,使其拨打这个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身份信息,然后电话另一端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求职者耐心回答就可以了。
这种电话的另一端并不是人,而是设计好的程序,所有问题都经过事先编程。当电话拨通后,就会连上电脑,程序随机挑选若干个问题向求职者提问。如果求职者的大脑一时短路,回答不上來也没关系,只要按一下电话键盘上的“#”键,就会略过,直接跳到下一题。可以说,只要不唱歌,不故意扭曲噪音,正常回答,无论怎么回答都可以“通过”。
通过,并不是说你已经被录用,而是要把你说的话全部拿来进行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的电话通常持续15分钟,电脑问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你的回答,都会全部录音。然后,电脑会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你回答问题时的声调、词语、句子结构等等,都会被逐一分析,进而确定你的性格特征,比如开放性(是否接纳新事物)、包容性(是否愿意改变)、是否热心、同理心强弱等等。最后,电脑会以图表形式,将所有关于你性格特征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来,以精确的数据揭示你的友善程度、行为动机、组织能力,并提供理想人物数据,供招聘人员参考对比。
效率和公正无“人”可比
短短15分钟,就能“看穿”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如此高效率几乎无人能做到。技术的进步,使选拔人才的效率也更上一层楼。
对于某些工作,如销售、教师、公关、电话呼叫中心等需大量人际交往的工作来说,特别需要这种测试。尤其是电话呼叫中心,甚至不需要真人面试,就能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用,大大提升了招聘效率。因为这工作最看重话务员的谈吐、耐心和表达能力,这些在15分钟测试里全部都能显露无遗。
除了为用人单位节省时间金钱,话语分析技术还能提升求职者的效率,他们会更快、更方便地找到工作。据统计,只要求职者被要求拨打特定号码进行测试,其中大约75%的人会在得到指示后24小时内完成测试,因为非常方便,可以边走路边打电话回答问题,也可以在吃饭时、回家路上就直接进行。另外,由于是电脑提问,不需赶在单位上班时间,哪怕一天忙完半夜躺床上也可以测试,这也就为那些“骑驴找马”的跳槽者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话语分析技术将使人才选拔更公正。传统的招聘流程上,用人单位筛选的第一步,就是看求职者的简历,尤其看重其中关于“出身”的信息,如工作经历,学历程度,是否毕业于985院校,是否从国外名校回来?这将起重要作用。还有些求职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在以往工作中经历过失败,也可能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都有可能成为他再找工作的障碍。而话语分析技术则会将这些过往经历淡化,着重考察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和状态。
通过话语分析,电脑会分解你留在录音里的声音信息,将其拆分成50万个话语特征,这就是分析结果所依赖的数据基础。当分解完成后,电脑会删除原录音文件,保护隐私。因此,话语分析不受性别、年龄、外貌、学历等因素影响,是非常客观的。这将破除上述的偏见,尤其是帮助曾经有缺憾的求职者重新面对人生,超越其局限。
而且,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用来招聘员工,还能用来培训、评估员工。尤其是关于员工沟通交流方面,通过反复的一问一答,可以“锻炼”员工说话技巧、沟通能力;同时,通过问答还可以对员工是否有心理焦虑、是否适合晋升进行评估。
面临的挑战
话语分析是电脑越来越智能后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刚兴起约5年时间。首先在德国应用,欧美国家渐渐推广,中国若大量应用尚需时日。作为新事物,肯定不会人人都接受。它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求职者的抵触心理。
如果求职者有心理负担,害怕、怀疑这种测试,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配合录音,用人单位会直接把他筛选掉,而可能他恰好符合要求,只是对新事物不了解而已呢?如果求职者口音太重,浓重的方言可能会使电脑“听不懂”,又或者求职者故意改变说话习惯、语调,试图展现“完美”的自己,这些情况都使电脑无法灵活应对。
第二项挑战,就是用人单位有可能本末倒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用人单位如果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者聘请心理学家做顾问,都可以准确到位地解读话语分析的结果,为单位招聘最合适的人才,并给求职者以真实反馈。
但是假若用人单位没有专业人士,而人力资源工作者素质不高,或者由于偷懒、分心等原因,自己不做任何解读,完全依赖话语分析结果,让电脑包办一切,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冤假错案”。
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在精确性上,话语分析结果约一半是完全可信的,凭电脑判断即可处理,而另一半情况,则需要专家来解读处理。不论哪一种情况,总之,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而应该成为人的助手。
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话语分析技术的前景仍然是广阔的。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都希望其具有创造性、积极心态,而接纳、应用新技术,姑且不论测试结果如何,这本身岂不恰恰是衡量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一方面表现?
“上一次假期,你怎么度过的?”
…………
这些问题似乎很容易回答。可是,如果提问的不是人,而是电脑,你会觉得轻松吗?如果你未来的工作,就取决于怎么回答这些问题,你还会觉得容易吗?
话语分析技术
这些问题,就是求职者现在很可能遇到的,它是一项新技术在人才市场里的应用。随着科技发展,人才市场也在享受技术红利。现在找工作不再像以前在网上填问卷、做测试那样,而是给求职者一个特定号码,使其拨打这个电话,根据语音提示输入身份信息,然后电话另一端会提出一系列问题,求职者耐心回答就可以了。
这种电话的另一端并不是人,而是设计好的程序,所有问题都经过事先编程。当电话拨通后,就会连上电脑,程序随机挑选若干个问题向求职者提问。如果求职者的大脑一时短路,回答不上來也没关系,只要按一下电话键盘上的“#”键,就会略过,直接跳到下一题。可以说,只要不唱歌,不故意扭曲噪音,正常回答,无论怎么回答都可以“通过”。
通过,并不是说你已经被录用,而是要把你说的话全部拿来进行话语分析。
话语分析的电话通常持续15分钟,电脑问的一系列问题以及你的回答,都会全部录音。然后,电脑会进行数据分析,包括你回答问题时的声调、词语、句子结构等等,都会被逐一分析,进而确定你的性格特征,比如开放性(是否接纳新事物)、包容性(是否愿意改变)、是否热心、同理心强弱等等。最后,电脑会以图表形式,将所有关于你性格特征的分析结果呈现出来,以精确的数据揭示你的友善程度、行为动机、组织能力,并提供理想人物数据,供招聘人员参考对比。
效率和公正无“人”可比
短短15分钟,就能“看穿”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状态,如此高效率几乎无人能做到。技术的进步,使选拔人才的效率也更上一层楼。
对于某些工作,如销售、教师、公关、电话呼叫中心等需大量人际交往的工作来说,特别需要这种测试。尤其是电话呼叫中心,甚至不需要真人面试,就能根据测试结果决定是否录用,大大提升了招聘效率。因为这工作最看重话务员的谈吐、耐心和表达能力,这些在15分钟测试里全部都能显露无遗。
除了为用人单位节省时间金钱,话语分析技术还能提升求职者的效率,他们会更快、更方便地找到工作。据统计,只要求职者被要求拨打特定号码进行测试,其中大约75%的人会在得到指示后24小时内完成测试,因为非常方便,可以边走路边打电话回答问题,也可以在吃饭时、回家路上就直接进行。另外,由于是电脑提问,不需赶在单位上班时间,哪怕一天忙完半夜躺床上也可以测试,这也就为那些“骑驴找马”的跳槽者提供了便利。
另一方面,话语分析技术将使人才选拔更公正。传统的招聘流程上,用人单位筛选的第一步,就是看求职者的简历,尤其看重其中关于“出身”的信息,如工作经历,学历程度,是否毕业于985院校,是否从国外名校回来?这将起重要作用。还有些求职者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在以往工作中经历过失败,也可能留下了令人扼腕的遗憾,这都有可能成为他再找工作的障碍。而话语分析技术则会将这些过往经历淡化,着重考察一个人当前的能力和状态。
通过话语分析,电脑会分解你留在录音里的声音信息,将其拆分成50万个话语特征,这就是分析结果所依赖的数据基础。当分解完成后,电脑会删除原录音文件,保护隐私。因此,话语分析不受性别、年龄、外貌、学历等因素影响,是非常客观的。这将破除上述的偏见,尤其是帮助曾经有缺憾的求职者重新面对人生,超越其局限。
而且,话语分析不仅可以用来招聘员工,还能用来培训、评估员工。尤其是关于员工沟通交流方面,通过反复的一问一答,可以“锻炼”员工说话技巧、沟通能力;同时,通过问答还可以对员工是否有心理焦虑、是否适合晋升进行评估。
面临的挑战
话语分析是电脑越来越智能后出现的一项新技术,刚兴起约5年时间。首先在德国应用,欧美国家渐渐推广,中国若大量应用尚需时日。作为新事物,肯定不会人人都接受。它面临的第一项挑战,就是求职者的抵触心理。
如果求职者有心理负担,害怕、怀疑这种测试,或者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配合录音,用人单位会直接把他筛选掉,而可能他恰好符合要求,只是对新事物不了解而已呢?如果求职者口音太重,浓重的方言可能会使电脑“听不懂”,又或者求职者故意改变说话习惯、语调,试图展现“完美”的自己,这些情况都使电脑无法灵活应对。
第二项挑战,就是用人单位有可能本末倒置。技术是为人服务的,用人单位如果有专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者聘请心理学家做顾问,都可以准确到位地解读话语分析的结果,为单位招聘最合适的人才,并给求职者以真实反馈。
但是假若用人单位没有专业人士,而人力资源工作者素质不高,或者由于偷懒、分心等原因,自己不做任何解读,完全依赖话语分析结果,让电脑包办一切,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冤假错案”。
从目前应用情况来看,在精确性上,话语分析结果约一半是完全可信的,凭电脑判断即可处理,而另一半情况,则需要专家来解读处理。不论哪一种情况,总之,技术不能完全代替人,而应该成为人的助手。
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话语分析技术的前景仍然是广阔的。
用人单位招聘人才,都希望其具有创造性、积极心态,而接纳、应用新技术,姑且不论测试结果如何,这本身岂不恰恰是衡量人才是否具有创造性的一方面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