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初探

来源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wa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师的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的体会是精心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使教师的教案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此,结合当前初中数学学科的课改精神和自身的教学实际,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谈谈自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对新教材的挖掘,以及在此基础上展开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了解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分类、化归、类比和函数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数学思想在新课标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来,比如:化归思想是渗透在学习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方程(组)的解法中,就贯穿了由“一般化”向“特殊化”转化的思想方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这些数学思想的应用,而且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思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不断追求新知,发现、提出、分析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新课标中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类法、类经法、反证法等。要求“理解”的或“应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换元法、图象法等。在教学中,要认真把握好“了解”“理解”“会应用”这几个层次,不能随意将“了解”的层次提高到“理解”的层次,把“理解”的层次提高到“应用”的层次,不然的话,学生初次接触就会感到数学思想、方法抽象难懂,高深莫测,从而导致他们动摇了学数学信心。如九年纪上册中明确提出“反证法”的教学思想,且揭示了运用“反证法”的一般步骤,但新课标中只是把“反证法”定位在“了解”的层次上,我们在教学中,应牢牢地把握住这个度,千万不能随意拔高。否则将得不偿失。
  2.设计多样的开放性试题,采用开放动态的课堂学习评价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立足于全面启迪学生的隐性智力潜力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理念,通过积极主动地探索与思考,初步采用一种开放动态的数学学习评价新模式。相对于传统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与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在探索新的评价模式过程中,多尝试采用操作题、口试题、创意设计、课题报告等灵活多样、开放的评价手段与方法,来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状况,具体直观地描述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减轻学生的压力,突显评价的激励作用,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力争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要求作业既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也要有深化和提高功能,还要有体验和发展功能。所以我们布置作业时,内容上宜注意突出开放性和探索性,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和多样性,容量上要考虑量力性和差异性。作业形式可以有解答题、探索题、想一想、动手做一做等。开展同学间作业相互纠错。注意作业评判的过程性和激励性,作业批改要重视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过程。同时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尽量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评语,既指出不足,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3.把握教学原则,实施创新教育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堂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
  4.创建师生平等的课堂学习环境,形成“学习共同体”
  教学活动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个性的彰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种分享理解。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但在学的过程中,教师是个体。而学生是主体,教学中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地学。如课本让学生看,概念让学生抽象得出,思路让学生讲,疑难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结论让学生得,错误让学生析,小结让学生做。要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敢于提出质疑。决定学的结果如何,学生的作用是内因,教师的作用是外因,只有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科学的思维和积极的创新,才能使知识内化和升华为个人特质。
  5.尊重每一位学生,努力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尤其不能歧视那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鼓励他们只要讲完学习方法,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大家都能成才。须知,由于每个人的先天和后天的成长条件不尽相同,自然会造成能力上的差异,但这并不是他们将来能否成功的唯一决定因素。况且人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先后快慢之分,即使是那些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未必是一流的。我们不经意的偏见和冷眼也许会让世界少了一个爱迪生。教师的鼓励支持是学生找回自信、勇于努力进取的最佳方法。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创设适合教学和儿童发展需要的情境非常重要。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表现为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理清情境创设的根本目的,情境创设应有趣味性、启发性、挑战性、情境创设应有现实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 情境创设 误区 应对  1. 创设
期刊
作文教学作为整个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语文界在新课程改革中致力改革和优化的核心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等等。由此可看出,新课程对语文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梳理多年来在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求教方家。  1.首倡模仿,指导学生掌
期刊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
期刊
新课程提出: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蕴藏着数学,数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教学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悉、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那么,在学生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真正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
期刊
初中平面几何入门教学历来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难点,常有师生感到“几何、几何,叉叉、角角,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当然产生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造成入门难的原因有:一是初中阶段的课程科目设置比小学增加了,尤其又在初一下期增添了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这样一来,数学课内容包括了代数和几何,并发生了由数到形,由计算到推理的转变。但多数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二是几何第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强调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我认为,应从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良好习惯这几方面来培养。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亲近数学  兴趣对学好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数学感到有趣,才愿意学;愿意学,才能学好。要靠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培养、巩固。我从以
期刊
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调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对搞好数学新教材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联系生活,引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重视数学的科学价值)讲述数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价值和广泛应用,使学生明白数学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和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教材中的每一章引言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从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引入新的课题。如第一章以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
期刊
语文课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真可谓,“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其实,细分析学生怕写作文的根源,无外乎两点:一是无东西可写;二是教师对作文评判要求过高。因此要想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需要重新认识作文。“文为心声”作文课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的心声为之倾吐,这不仅是语文课的目的,也是能更好的与他人合作相处的要求。  作文能力是由语言表达力、想象力、思维力等多种因素构成的。因此,写作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
期刊
传统的数学作业单调枯燥,脱离生活和学生实际,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作业的设计,不仅服务于基础知识的巩固,更旨在发展学生。那么,如何改变数学作业的现状,优化数学作业的设计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1.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大多数教师都比较重视课堂教学的革新。然而,对如何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 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利用数学作业来发展学生却关注得并不多
期刊
古典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更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词,既可以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