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下的西藏

来源 :语文世界(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wuyao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件大事发生,但很少有人关注:星空从人类生活中逐渐消失
  自从19世纪末,确切地说,是自从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点亮了世界上第一盏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开始,并伴随着日后电灯的日益普及,有一件重大事情发生,但很少有人注意或提及,这件事就是:星空作为一种景观,正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至少是对生活在城市里的人而言。
  有天晚上出门,抬头看了看夜空(我家住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附近),空中有几个红红绿绿的光点在闪烁,我知道那是公园中人们放的带灯光的风筝。有人说,北京人已经30多年未看到夜空中的银河了。我搜寻了一番夜空,只看到几朵云。我的这番举动已经有些奢侈,北京人现在可能没有谁能奢望看到银河了。因为雾霾的原因,一年中有多少个白天能看到太阳也已经成了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并不忧虑,因为这是空气污染的缘故,还可以解决。但对夜晚在城里看星星和银河,我却不抱什么希望。尽管天文学家说这也是污染——光污染的缘故,但光污染与空气污染是性质不同的两回事。
  雾霾类的污染空气遮挡太阳的光辉,这是工业化的副产品,并不是人类需要的。但灯光这类人造光源(指电灯,而不是蜡烛和油灯等)却是备受赞誉的人类的伟大发明,“灯火辉煌”“不夜城”这样的词汇显然是赞词。人造光源已经成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部分,与人类如影相随,不可分割。很难想象人类今天离开人造光源会是什么样子,不是说人类离开了人造光源活不下去,而是说如果那样的话,人类就不是今天的人类了。哲学家说,人与物的区别在于人没有本质。人是什么,关键在于人如何去“是”。人如何去“是”呢?靠技术和工具去“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造光源已经参与了人“是”什么,即人的本质的塑造过程,成为人的构成的一部分。
  人创造了城市,城市有夜生活,夜生活是人造光源下的生活。也可以说,夜生活是“人造的白昼”。人造的白昼遮蔽了星空,驱走了银河。
  据一份权威的调查报告披露:美国67%、欧洲50%的人见不到银河。没有人统计有多少中国人见不到银河和星空,但我相信不会低于50%(城市人口所占比例)。即使能见到星空,见到的也是受了“污染”的星空,因为全球70%的人生活在光污染之中。
  没有人研究见不到星空和银河对人的生活,对人生的意义的影响如何。我最先想到的是,没有星空的人生是缺乏诗意的人生。深邃的星空,迢迢的银河,无疑是诗意的源泉。这从古代诗人创造的诗句可见一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唐·李商隐《嫦娥》)
  ……
  这样描写星空的诗句不胜枚举。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夜晚的星空触动了诗人内心多少幽微的情感。如果说这些诗的产生是因为星空拨动了诗人心弦的话,那么像牛郎织女这样家喻户晓的传说,就是全民与星空的沟通了。
  星空不仅能唤起诗意,更能引发思索。
  仰望星空,在西方一直被当作思想者的象征,这是因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仰望星空时,掉进了地上的坑里,被婢女嘲笑道:地上都没看清楚,却总是研究天上。但人们认为哲学家就应如此,于是仰望星空成了哲学家的形象。康德的名言——世上只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更令星空成了思想者的精神圣地。
  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星空。现在一些国家和一些人已经在呼吁并开始建立星空保护区,一些人走出城市,去那些远离灯光的最原始、最黑暗的夜空寻找星空和银河。
  对我而言,离开京城,去远离灯火的遥远的荒野,令我欣然的是在暗夜里与星空和银河的相遇。但这毕竟不是生活的常态,常态的生活中没有星空。
  一天,一个人走进我办公室,他就是生活在西藏的摄影师卡布。他给我带来了星空。
  夜摄影的圣地——西藏
  卡布是夜行者,是夜晚摄影师。我没有称他为“星空摄影师”或“天文摄影师”,因为他的照片虽是夜晚所摄,但他更关注的是星空下的地景,星空下的人。
  他给我看他的照片:星空下阿里高原上的托林寺;羌塘高原上色林错湖畔牧民的帐篷和牛羊;还有星空下的珠峰、雅鲁藏布江,更多的是星空下的高原湖泊:纳木错、玛旁雍错、羊卓雍错……这些照片有一种独特的魅力,一种无法言说的意境,这魅力和意境都与深邃的星空和皎洁的月色有关。想想,星空中的每一点星光,都是由一颗像太阳一样或比太阳大许多倍的恒星发出夺目的光芒,再以光的速度经过了多少年的奔波,才出现在眼前的天空的。再想想看,月光像镜子一样反射的是太阳的光辉。这时你再想想在星空和月光下的摄影,就能想象夜晚的摄影具有一种怎样的气氛和影调了。
  对于夜晚摄影而言,西藏是中国最好的地方之一,在西藏,又以阿里和羌塘高原最好。因为夜晚摄影除了地表景物外,主要有月光、星空和银河这三大要素参与,这三者除了本身是拍摄的对象外,又是光源。
  一个地方要成为良好的夜晚摄影地,这三大要素受到的干扰越少越好。简单而言,这样的地方至少需要具备这样的条件:阴天少,晴天多,降雨量少,也就是较干旱的地区。道理很简单,如果云把星星和月亮都遮住了,就什么都谈不上了。但并不是云少、干旱的地方,就适合夜间摄影,因为像新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和内蒙古草原这样的地方,虽然云少、干旱,但是因为昼夜温差大,植被蒸腾作用强烈,因而空气的湍流作用强,稳定度差。并且这些地方海拔低,空气中杂质多,透明度不高,并不适合夜间拍摄。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海拔的地方空气稀薄,空气中的杂质和水汽含量低,空气通透,透明度自然高。这就是为什么在西藏拍出的照片清澈、干净,景物好像被水洗过一样的原因。高海拔地区还有一个优势:较少受天气现象的干扰,因为各种天气现象(雨、雪、冰雹等)大都发生在海拔2000~4000米的大气对流层的中部。在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的高原,那些低云、中云都被高原周边的高大山脉挡住了,高原内部只有那些高云能进入。夜晚摄影,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空气的稳定度,只有空气稳定度高,夜空中的星星才能形成稳定的图像。在青藏高原内部的有些地区,由于有稳定的大气,因此夜晚的星星不眨眼,不闪烁,静静地凝视着大地。   阿里和羌塘高原正是这样的地方:干旱,少云,晴夜多;海拔高,空气透明度高;大气稳定。这里远离现代文明发达的地区,空气洁净,污染物少,还有,这里远离光污染。
  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告诉我,最近他刚从阿里地区回来,他说国家天文台西部项目选址组帮助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阿里选择了一个地方建天文观测站。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主席说,在阿里选的这个地方是亚洲最好的一个天文观测地点。这句话可以转换成:阿里是夜间摄影的最佳选地。
  卡布经常在阿里高原的夜晚游荡、拍摄,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在阿里拍的。看过许多阿里高原古格王朝遗址的照片,但都没卡布这张星空下的古格王朝遗址(见上图)打动人心:夜色给遗址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好像有许多秘密隐藏在影像后面。阿里高原上的札达土林、托林寺、纳木那尼峰、玛旁雍错,都因为星空和月色变得新鲜、神秘,展现了另一副面容。
  月出与日出一样精彩。卡布盛赞月出时的光线之美:“与太阳升起时一样,也是极富魅力的暖色调,红、黄、橙色的调和,有时像金子一样,金灿灿的,有时像篝火一样,红红的、暖洋洋的。”卡布给我看他在月出之时拍的图片:月出时的古格王朝遗址、纳木错、羊卓雍错……真的与日出之时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月光的独特处:神秘、朦胧。
  遗憾的是,在卡布“夜西藏”的照片中,没有拉萨的布达拉宫。卡布告诉我:“拉萨太亮了,整夜灯火通明,见不到星星和月亮,无法把星空、月亮与布达拉宫叠合在一张照片里。”
  卡布的相机不仅是在记录,也在建构一个夜的世界
  卡布“夜西藏”的照片中,银河中的星星是那样繁多,可以说漫天繁星布满天空,星星多得似乎数也数不过来。但是在我们的经验中,夜空中的星星并没有这么多。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天文学家希帕恰斯就把星星按明暗程度分成等级。在晴朗的夜晚,把肉眼能看到的最亮星定为1等,次亮的定为2等,再暗一些的定为3等……最暗的星(肉眼刚好能看到) 定为6等。人们按星等统计的结果是:1等星以上的亮星有20颗,2等星有46颗,3等星有134 颗,4等星458颗,5等星1476颗,6等星4840颗。所以说,用肉眼看上去,全天空的星星也不过6000多颗——需要说明的是,人们不可能同时看到这些星星,因为晚上只能看到半个天球,另一半天球的星星在地平线以下,所以人们一个晚上看到的星星大约有3000多颗。
  但是卡布的照片中为什么出现了那么密集的星星呢?其实这是照相机的功劳。照相机把一些我们肉眼根本看不见的星星照出来了。其实因为暗淡,人眼看不到的星星多得是,仅银河系就有2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这些恒星又带有自己的卫星。因为相机技术的进步,感光度越来越高,这样,就把一些人眼看不到的星星照出来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布的相机不仅在记录一个夜晚的世界,也在建构一个新的夜晚的世界。
  我们知道太阳光、月光、星光和一切的光本质上无非都是电磁波。电磁波有波长,人眼能看见的光的波长在一定的波段之内,有一些波段的光人眼接收不到,如紫外光和红外光。卡布的夜间摄影还是在挖掘一种可见光的潜力,主要是挖掘像星光和月光这样的弱光的潜力。这个弱光的世界,还是属于人眼可见光的世界。
  其实卡布完全可以大胆一些,去开拓人眼不能接受的光世界的影像。世界是什么?世界其实是“人”(生理与文化的统一体)与作为对象的“世界”,还有“媒介”(例如阳光和月光)这三者排列组合构成的魔方。其中,三者之间任何一方变了,世界也随之变化,比如“人”这一方,如果人眼的结构变了,变成不仅能接收现在的可见光,还能接收波长更长的红外光,那么世界就随之而变——在黑夜中,世界就不是漆黑一团,而是变成一个可见的世界。现在军事上使用的红外夜视仪就能把夜晚变成一个类似白昼的可见世界。我相信不远的将来,红外夜视的眼镜和照相机都会成为大众产品,那时夜晚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如同白昼的世界和一个新的摄影世界。我在想象卡布拿着一台红外照相机拍照的样子,也许卡布那时又在探索新的摄影世界了吧。
  孤独的夜行侠——卡布
  在建构世界的同时,卡布也在建构自己。卡布与我们不一样的地方是,他的生活、他的世界,有一部分是由夜构成的。甚至可以说,相机帮助他构建了一个夜晚的世界。由于相机这个用具的牵引,一个一个与夜晚相关的物和景观被勾连出来,这些物和景观构成了卡布生活世界的一部分。
  卡布甚至让我想起了我在秦岭山区的夜晚看到的那些在丛林中游荡的野生动物,它们有一双绿莹莹的眼睛在夜空中闪烁,时而还发出划破夜空的叫声。夜晚与它们合成一个世界,在黑暗中(它们的“白昼”),它们行动敏捷,捕食,饮水……
  卡布还不是一个完全的夜行者,他的大部分生活还是在白昼。但是他和我讲,他心中有一些计划:先把西藏那些著名的标志性景观(这些景观在白昼时的样子,已经被人拍得审美疲劳),放在星空和月光的背景下好好拍一拍,拍出新的意境来。然后,他要把镜头对准星空下的人和人的生活,他要选一个纯农业的村落,去拍这个村落在星空下发生的种种故事。还要选一户半农半牧的人家,拍这户家庭在月光下的生活。还要选一户真正的牧民家,跟他们一起放牧,一起转场……当然,他更关心的是月亮升起来时所发生的一切。
  最后感谢卡布,因为他,我发现了西藏众多价值中的又一种价值:西藏星空和月光的价值。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第9期卷首语)
其他文献
按时将货物送至顾客手中是物流企业的生存之本。所以以稳定的动力性、优质的售后服务为标准选出的车辆才能满足佳吉快运的要求。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实际上就是解“道”之“惑”,解“业”之“惑”,教师“传道授业”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教师们作
通过例题分析了化学计算中的转化策略:由局部转化为整体;由复杂转化为简单;由隐含转化为显露;由文字转化为图示。
强经济必先强教育。教育工作不是可有可无的小事,而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事,大事必须大抓;教育工作不是说说而已的表面事,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实事必须实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
近来,雪灾搅动着中国。冷暖气团长时期对峙在北纬25~30之间。京珠高速、京广铁路中断,无数回家过年的旅客被困在车站和车上,送电铁塔被雨凇压塌,贵州省委点着蜡烛开会,冰雪覆盖了华中、华东、华南大部分地区。  这次雪灾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每年从西伯利亚孕育的寒潮都要沿着固有的路径南下,这一次只是程度加重,持续时间较长。这次雪灾无论是低温还是积雪的深度都没有超过历史上的纪录。上海曾有雪深14厘米的纪录,时
又一新学期开学了。当我正冥思苦想着该以怎样的方式来认识这群新生时,我刚上一年级的小孩吵着问我他名字的含义,我顿生灵感。
华谊集团旗下的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对外宣布,公司科研人员经过6年努力,成功开发氯化聚氯乙烯技术并实现工业化试生产,产品质量完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从而填补了国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