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需大量创新、创业、高端技术类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应主动对接国家政策,通过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着重培养一批能为国家所用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一带一路;供给侧;高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013-02
  Abstract: A great number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advanced skills are in urgent need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 Initiative and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As the cradle of personnel training, universities should respond to the national policy. Through constructing multidimensional system of personnel training, China aims at training new-type talent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country.
  Key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supply-sid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of universities
  大學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探索未知世界的窗口。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大学对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今,在全球经济衰退、逆全球化等趋势之下,中国展现出大国担当,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战略性、针对性的跨时代的改革举措和战略构想。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启动了“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对接俄“欧亚共同经济空间”,对接蒙“草原之路”,建立“中俄蒙”经济走廊,构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里,“一带一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是我国的主要经济战略部署和改革指导方向。这些战略不仅促进中国向新常态发展,还将会带动周边各国的经济走出低迷的状态。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该如何匹配经济的发展,高校该如何担当起时代发展的重任,是值得各高校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一带一路——亟需大量优秀人才支撑
  “一带一路”战略凸显了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但“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国家多,文化差异大,也是我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造福当地民众。”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贸易、投资、基建等各领域的合作将会日趋紧密,适时会有一大批跨境流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建立起国际流通的渠道,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人才的支持,而人才的支持则离不开高校的输送。例如,“贸易畅通、资金融通” 就要求高校输送大量贸易、金融方面的人才,他们除了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有一定的实战经验和不断创新的能力。除此之外,随着交流的深入和贸易往来的增多,会需要大量法律、语言、文化等方面的人才服务于 “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部署。人才的支撑保障了中国产业资本顺利走出国门,“走出去”不仅可以化解国内的产能过剩,缓解国内的供需矛盾,还将在“共商、共建、共享”的政策红利下为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新气象。
  二、供给侧——对人才培养的方向提出新的要求
  我国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重要阶段,需要从低端产业向中、高端产业爬升,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端制造业,然而,这一转型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还是在于人才的支持。目前,在很多科技领域中,我国已经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但脱离了实际与实践,在先进理论研究、再精湛的设计方案都犹如“纸上谈兵”。落后的产能面对先进的理论和精湛的设计束手无策,造不出来,造出来也用不出来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笔尖钢的生产为例,我国作为制笔大国,笔尖的钢材却一直高度依赖进口,2016年9月太钢集团攻克了这一难题,标志着中国向高端制造业又迈进了一步。“笔尖钢”的成功让国人振奋,但同时也带来许多思考: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缺失是否是产业转型的最大障碍?
  目前,“供给侧”改革中亟需大量的应用型人才,一部分是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一部分是高技能的工人,前者主要来自于各大高校,后者主要来自于职业技术学校,这给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都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不能仅仅局限在学术型人才上,而需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上下功夫;职业技术学校则需要在培养学生高端技术的操作、高端制造的技术等方面寻找突破。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只有适应国家的战略,主动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合理对接,才能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高素质的人才支持为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供给侧”创造新供给、带动新需求提供源源动力。
  三、高校——建立多维度人才培养体系
  (一)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一带一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加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基础和技术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动力、是社会进步的源泉,创新创业型人才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不仅可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还可以为改革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这就要求高校转变培养理念,对人才培养计划做出适合时代发展的调整。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2016年8月上海财经大学通过了《上海财经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和《匡时班人才培养方案》,首次把“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纳入了上海财经大学人才培养方案。目前,上海财经大学的人才培养计划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应用型人才,学术型拔尖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其中应用型人才占比最高,创新创业型人才虽然占比不高,但价值潜力巨大,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为配合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创业学院。它是学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载体,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平台,是创新创业研究的基地和智库,更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试点窗口。
  除了调整人才培養计划,高校还应该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和生活之中。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的专业知识外,授课教师还应介绍专业的前沿成果,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此外,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实践课程,旨在让学生走出校园,接触社会,促进专业知识的转化,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2017年3月15日,华东师范大学启动了“时代极客,师大创造”的校园主题日。活动中,全校师生跨学科、多维度理解“科创”,共同探讨关心的热点问题。活动日当天,通过展出近几年 “大夏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大赛获奖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上海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学生优秀的创新项目,集中呈现了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果,让创新创业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无论是多层次的培养计划,还是校园主题日活动,都是希望在高校校园中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鼓励学生将无限的创业点子转化成现实,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二)高端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在产业格局调整的重要阶段,高端技术人才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根本因素。高端技术型人才包括高科技的研发人才、高水平的工程师和一线的操作型技能人才。目前我国高端技术性人才的缺口较大,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的现象也较为普遍。2017年3月19日,在中国制造2025与推进结构性改革单元提问环节,公信部长苗圩回应郭台铭的提问中提到:“现在培养的大学生知识层面很多,动手能力很少。中国不需要800万的学生都去做工程师、科学家、科研人员,没有高技术的人才,中国想建成制造强国,这也是一句空话。”
  填补人才缺口,高校首当其冲。首先,工科高校应该完善相关人才的培养标准体系,并发挥工科高校的自身特色服务“供给侧”改革和高端制造业发展。高校可以以产业界合作为突破口,加强与建设一线的企业和公司沟通互联,了解人才的需求,通过成立教育实践基地,及时有效地反馈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尝试将高校的学术优势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优势相结合,各取所长,成立联合培养基地,激发各自的办学活力,为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结束语
  今后,“一带一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将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和重点。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新的经济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人才的类型、人才的质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应该放眼未来,聚焦国家发展政策方针,主动对接国家政策,通过课程的设置、培养计划的调整、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方式,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训练,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新华社.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发布,基础设施互通优先[N].人民日报,2015-3-28(01).
  [2]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人民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除专业技术技能培养外,人文素质教育正日益备受关注。大学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是切实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从大学生人文素质要求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入手,以“插花技艺”课程为例探讨大学专业课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专业课;插花技艺;教学方法;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
期刊
摘 要:根据社会对商务日语人才所要具备的能力要求及对就业岗位的分析,积极探索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对培养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就业导向;商务日语;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8-0181-03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mpetence need of society to b
期刊
摘 要: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主体和执行者之一。教学秘书如何利用在线管理方式,实现对学生有效管控,是“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教育改革探索中具体体现,也是提升教学管理水平重要课题。  关键词:教学管理;管理模式;信息化;教学秘书;SWOT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2
期刊
摘 要:“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武汉某地方本科高校为例,分析了该校经管类“双师型”师资队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理念、方向和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
期刊
摘 要:公共意识能够有效地维持班级的正常运转秩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班级建设中加强对学生公共意识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文章将从当前班级建设中学生公共意识缺乏的表现、公共意识缺乏的原因以及提高学生公共意识的途径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期待对当前各高校开展的班级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班级建设;大学生;培养;公共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 要:90后的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主意识强,在长期的学生管理实践中发现,家校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遇到心理危机时,能及时有效的采取针对性措施,校方可以更便捷、深入地了解学生。在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预警阶段,就能通过家校双方合力予以干预,从而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文章从学校与家庭沟通的视角,探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机制,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出发,分析学校与家庭沟通过程中
期刊
摘 要:“教师口语”主要培养教师的语言素养,是师范类学生必备的基础技能。文章主要对教师口语课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定位;学生学情情况;师资教学情况;学校教学资源。  关键词:教师口语;教学;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77-02  Abstract: Teachers' Oral Express
期刊
摘 要:2016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两学一做”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战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认真落实在教师和学生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积极探索开展大学生“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建立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学者们对低碳生活意识教育进行了探索研究。文章旨在通过分析学者们的研究成果,掌握并了解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而对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教育的研究创新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低碳生活意识;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2-0185-03  Abstract: With the
期刊
摘 要:研究以国培计划后期跟踪指导为切入点,在分析贵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后期跟踪的困难的基础上,阐述其指导意义。对贵州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后期跟踪指导上的体系构建的依据、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最后设计出贵州师范学院对贵州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后期跟踪指导的方案和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国培计划;后期跟踪指导;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