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势在必行。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在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2009年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寒流”。若高校能改变目前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
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1. 认识上不统一、不到位
从广义来说,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开展第二课堂及开设创业课程、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管理等各种开创性才能的个人。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师生对此在认识上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于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缺乏正确把握;认为大学生创业对就业拉动作用不大且在政策、资金、指导和服务上投入多、难度大、收效不明显;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不敢尝试;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只是迫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学生将要毕业时匆忙上阵,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
2. 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西方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他们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法国等国家普遍在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企业创办学》等系列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有些试点高校也仅仅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少数课程,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3. 开展渠道过窄且实施不到位
在实施上,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指导少数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或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等操作层面,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有少数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大多数人被排斥在外。
4.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且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创业教育不是以“速成企业家”为目标,而是以向学生解释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旨向。创业教育的发展,除了要有物质条件保障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软件设施。软件设施通常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秀的系列教材和能把握学科前沿的优秀师资队伍。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设施尚不完备,但他们并没有从源头抓起,循序渐进,而是一味急功近利,梦想一夜之间在校园内造就无数“老板”。
5. 缺少合格的专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匮乏的原因主要是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水平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处的教师承担,他们主要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即使是在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里,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大多属于“学院派”。这些师资本身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因而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主要以纯知识的讲授为主。但创业教育又偏偏格外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从事这一教育的老师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目前,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乏。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 提高认识,树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教育观
在日常教学中,应树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教育观。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就业及创业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培养其驾驭全局的思维能力、战略眼光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其成为融合各种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尽快完善各项创业教育制度和运作机制,确定创业教育目标,把智力创业与体力创业、模拟创业与实战创业等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学分制、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及与创业教育配套的教育制度。
2.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创业实践开展等,都需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完成。其中,课程设置应突出创业教育,必须设有《创业社会常识》、《成功企业家》、《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学》、《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并格外注重开设创业体验课。创业教育课程与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既分工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因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方面,应探索、革新、设计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原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情境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
3.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以养成学生的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如: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和私营业主来校讲学,带学生到社会上去观摩实习;成立模拟公司,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确定市场目标与定位、判断销售目标、制订营销策略、讨论预算、广告策划;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便利;建立实验中心或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等。
4. 积极争取外援,增强师资力量
可从校外各领域聘请“创业导师”,主要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他们都是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佼佼者,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使他们的讲授贴近创业实际,生动而发人深省,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5.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
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协调起来共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他们创业能力的宽松环境,尽可能地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松绑;实施通才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在校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咨询辅导等方面的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曲殿彬.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2] 赵亦芳.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 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李远贵.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 陆欣.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
[关键词] 创业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难问题日趋明显。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2009年达到61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寒流”。若高校能改变目前的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那么就业难的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目前,我国在创业教育方
面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积极采取有力措施,以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
1. 认识上不统一、不到位
从广义来说,创业教育是指高校以开发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通过对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开展第二课堂及开设创业课程、提供资金资助和咨询等方式,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业精神的教育。这种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及技术、社交、管理等各种开创性才能的个人。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作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师生对此在认识上还不到位,主要表现为:对于创业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的特点缺乏正确把握;认为大学生创业对就业拉动作用不大且在政策、资金、指导和服务上投入多、难度大、收效不明显;把创业看成是高不可攀之事,不敢尝试;没有真正把创业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只是迫于大学生就业压力,在学生将要毕业时匆忙上阵,纷纷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等课程。
2. 缺乏系统、科学的课程体系
西方高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他们通过开设系列课程,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美国、法国等国家普遍在大学中开设《企业经营计划》、《企业创办学》等系列课程,而我国尚未在高校中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课程,有些试点高校也仅仅开设了《企业家精神》、《风险投资》、《创业管理》等少数课程,尚未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课程体系。
3. 开展渠道过窄且实施不到位
在实施上,创业教育主要局限于指导少数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或自主设计、创办、经营企业等操作层面,没有将创业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体系之中,导致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及基础知识学习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只有少数大学生参加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大多数人被排斥在外。
4.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且有急功近利的倾向
创业教育不是以“速成企业家”为目标,而是以向学生解释创业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为旨向。创业教育的发展,除了要有物质条件保障之外,更重要的还要有软件设施。软件设施通常体现在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秀的系列教材和能把握学科前沿的优秀师资队伍。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设施尚不完备,但他们并没有从源头抓起,循序渐进,而是一味急功近利,梦想一夜之间在校园内造就无数“老板”。
5. 缺少合格的专业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匮乏的原因主要是创业教育对高校师资水平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目前,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学生工作处的教师承担,他们主要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时宣传一些就业政策、形势、应聘技巧等方面的知识。即使是在已经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里,从事教学的教师也大多属于“学院派”。这些师资本身缺乏创业实战经验,因而在进行创业教育时,主要以纯知识的讲授为主。但创业教育又偏偏格外注重实践和实务,若没有亲身感悟,从事这一教育的老师根本无法把握创业的精髓和实质。目前,兼备这两种素质的师资还十分缺乏。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1. 提高认识,树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教育观
在日常教学中,应树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大教育观。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应着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就业及创业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培养其驾驭全局的思维能力、战略眼光和协调沟通能力,培养其成为融合各种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应尽快完善各项创业教育制度和运作机制,确定创业教育目标,把智力创业与体力创业、模拟创业与实战创业等进行有机结合,建立学分制、休学制、转学制等弹性学制及与创业教育配套的教育制度。
2. 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品质熏陶、职业生涯设计、创业能力锻炼、创业方法指导、创业实践开展等,都需要通过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来完成。其中,课程设置应突出创业教育,必须设有《创业社会常识》、《成功企业家》、《创业指导》、《创业心理学》、《管理学》、《战略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经济法》等课程,并格外注重开设创业体验课。创业教育课程与科学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既分工又合作,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因而,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考试制度方面,应探索、革新、设计和开发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形成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相结合,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原理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的模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可读性、情境性、启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思维、创业模拟活动提供材料和范例。
3. 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技能,因此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或实践活动以养成学生的创业个性心理特征。如:请有创业经历的企业家和私营业主来校讲学,带学生到社会上去观摩实习;成立模拟公司,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谈判、模拟签约、模拟交易、模拟结算等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经营地点、设计店面、给企业取名、确定市场目标与定位、判断销售目标、制订营销策略、讨论预算、广告策划;构建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便利;建立实验中心或专门的科技创新实践中心,对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进行指导、咨询和评价等。
4. 积极争取外援,增强师资力量
可从校外各领域聘请“创业导师”,主要包括经济管理类专家、工程技术类专家、政府经济部门的专家、成功的企业家、孵化器的管理专家、创业投资家等。他们都是在创业热潮中身经百战的佼佼者,丰富的创业经历能使他们的讲授贴近创业实际,生动而发人深省,会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5. 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
创业教育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高校协调起来共同扶持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才能保证创业教育的有效性。高校应为大学生营造一种有利于培养他们创业能力的宽松环境,尽可能地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如:允许大学生休学创业;改革考核方式为学生松绑;实施通才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专长;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为在校生创业提供资金、场地、咨询辅导等方面的支持等。
参考文献:
[1] 曲殿彬.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2] 赵亦芳.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3] 熊礼杭.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 李远贵.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 陆欣.高校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8(6).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
责任编辑 陈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