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就消磨掉了。这也是学生嚷着数学难学,教师嚷着数学难教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要改变数学科枯燥乏味的形象,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以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動性。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艺术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学术性,经常出现大段的逻辑证明和演算,相比于语文,少了诗词歌赋的浪漫,相比于理化,少了实验的吸引,由于数学科的这些特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枯燥和乏味,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呢?下面就是本人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 艺术化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比如在《数轴》的教学中,从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尺子,联系温度计、秤杆等常见工具入手。通过比较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引入数轴,既自然又形象。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师生共同限时计算 ,然后学生出类似的题,教师口算,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师生进行竞赛。由学生考老师,这种方式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接下来引入平方差公式就是学生的主动要求了。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的导入,壮观的画面把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在随机事件的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情景:我明天去惠州出差,天气预报说明天降雨的概率为70%,那么我明天需要带雨伞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运用时要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宜,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导入。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相对于语文等人文学科而言,数学逻辑严密、高度抽象,而较少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这也是造成数学课堂沉闷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尽量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当然,数学课堂的幽默、生动不同于生活中的幽默与开玩笑,也不同于艺术上的"讲相声",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人文功底,是否能把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时,把正数和负数比喻为河的两岸,而0就是那条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三者的关系及0的特点和意义。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说:“有理数的运算,得先问一问得数是姓‘正’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好得多。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时,我借用改编少儿歌曲“排排坐,分果果,每人一样多” 来让学生记忆每一项都要乘最小公倍数。针对漏乘的现象,我说:“你又偏心了,它没分到果果会伤心的。”实践表明,这一说法让学生记忆非常深刻,比单纯强调效果好得多。在应用乘法公式 时,有些同学总是漏掉中间的 ,强调多遍,还是如此。后来我借助口诀“完全平方,你平方,我平方,你我两人站中央,前后正,中央看中央。”这种顺口溜的形式,形象生动,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一些解答中,针对学生不注意单位统一的现象,我以2头牛加3只猪加以对比。实践表明教师风趣、诙谐、睿智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一个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化解数学课的机械、枯燥。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既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丰富形象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加之数学本身的逻辑强、抽象的特点,用不多久,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的现象。厌学的情绪也随之而来,教学成绩自然难以提高。所以经常调整、变换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新鲜和活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如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中,可以请一位同学上台根据内容演示运动状态,或者利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感受结论的生成。“轴对称”则可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国古典建筑中包含大量轴对称设计)来理解。 “圆锥的侧面积”则可从剪纸角度,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锥,进而认识圆锥与扇形的关系。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纸,连续对折三十次后有多高?”, “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则可利用三角板,由学生自主拼图,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平行四边形特征、性质的认识。实践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制定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充满生机,是教学成功的法宝之一。
总之,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佳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艺术
数学是一门工具性学科,思维严密,逻辑性强,具有极强的学术性,经常出现大段的逻辑证明和演算,相比于语文,少了诗词歌赋的浪漫,相比于理化,少了实验的吸引,由于数学科的这些特性,让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常常感到枯燥和乏味,给数学教学带来了不少困难。那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呢?下面就是本人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一: 艺术化的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巧妙而又正确的导入,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学习动机。比如在《数轴》的教学中,从学生常用的学习工具尺子,联系温度计、秤杆等常见工具入手。通过比较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引入数轴,既自然又形象。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首先师生共同限时计算 ,然后学生出类似的题,教师口算,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师生进行竞赛。由学生考老师,这种方式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接下来引入平方差公式就是学生的主动要求了。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利用多媒体放映海上日出的全过程,进而让学生讨论圆与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这样的导入,壮观的画面把学生想探究的欲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而在随机事件的教学中,我设置了如下情景:我明天去惠州出差,天气预报说明天降雨的概率为70%,那么我明天需要带雨伞吗?进而引入新课内容。
当然,教无定法,课堂导入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运用时要因人、因教学内容而宜,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有十分巧妙的导入。
二、形象生动的语言。
相对于语文等人文学科而言,数学逻辑严密、高度抽象,而较少生动形象、幽默风趣。这也是造成数学课堂沉闷的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应当尽量营造一个活泼轻松的语言环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巩固。当然,数学课堂的幽默、生动不同于生活中的幽默与开玩笑,也不同于艺术上的"讲相声",它能反映出教师的人文功底,是否能把一些枯燥的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理解知识。例如在讲解七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时,把正数和负数比喻为河的两岸,而0就是那条河,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三者的关系及0的特点和意义。如讲有理数的运算,学生往往不注意先确定符号。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说:“有理数的运算,得先问一问得数是姓‘正’还是姓‘负’?”这样抓住问题的要害,比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要好得多。在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时,我借用改编少儿歌曲“排排坐,分果果,每人一样多” 来让学生记忆每一项都要乘最小公倍数。针对漏乘的现象,我说:“你又偏心了,它没分到果果会伤心的。”实践表明,这一说法让学生记忆非常深刻,比单纯强调效果好得多。在应用乘法公式 时,有些同学总是漏掉中间的 ,强调多遍,还是如此。后来我借助口诀“完全平方,你平方,我平方,你我两人站中央,前后正,中央看中央。”这种顺口溜的形式,形象生动,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在一些解答中,针对学生不注意单位统一的现象,我以2头牛加3只猪加以对比。实践表明教师风趣、诙谐、睿智的教学语言可以营造一个热烈、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有效地化解数学课的机械、枯燥。引导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既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效率,也使学生乐于学习。
三、丰富形象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如果单纯地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加之数学本身的逻辑强、抽象的特点,用不多久,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昏昏欲睡的现象。厌学的情绪也随之而来,教学成绩自然难以提高。所以经常调整、变换教学手段,让课堂充满新鲜和活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显得非常必要,如 “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推导中,可以请一位同学上台根据内容演示运动状态,或者利用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演示运动状态,让学生直观感受结论的生成。“轴对称”则可结合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国古典建筑中包含大量轴对称设计)来理解。 “圆锥的侧面积”则可从剪纸角度,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圆锥,进而认识圆锥与扇形的关系。在讲解乘方的时候,可让学生讨论“一张纸,连续对折三十次后有多高?”, “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则可利用三角板,由学生自主拼图,在这一过程中完成对平行四边形特征、性质的认识。实践表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制定和实施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过程,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让课堂充满生机,是教学成功的法宝之一。
总之,数学教师应当在课堂设计上下功夫,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课堂体会数学的魅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较佳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