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丁的道德观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inl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把道德看成是一种“Manners”。通过世态喜剧,表明良好的举止对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艺术形象,暴露和讽刺了人们“Manners”的失范,使读者在阅读的快乐中受到道德的熏陶;此外还揭示了青年人的道德缺失与早期家庭教育有关,以及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有利于纠正道德缺失、实现道德升华。她这种将文学的娱乐功能和道德建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的创作实践,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傲慢与偏见》 “Manners” 道德观
  
  韦恩·布斯指出:“作家有义务尽其最大努力使他的道德立场明白清楚。”“任何重要艺术作品都包含着或者更准确地说实现着自己的‘最高任务’一激起人们一定的情感和思想,给他们以感情和道德上的影响”。简·奥斯丁就是一位道德立场清楚的作家。《傲慢与偏见》就是一部实现着自己的‘最高任务’的经典作品。但却“不正面说教,缺少外露政见”
  在奥斯丁(1775—1817)生活和写作的时代,“Manners”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如英国十八世纪末政治家、思想家勃克所言:“Manners比法律还重要……它们依着自己的性能,或推动道德,或促成道德,或完全毁灭道德。”奥斯丁通过对四起姻缘的描写,展示出一幅贵族和士绅阶级“Manners”的社会风俗画卷。通过对每个人不同的“Manners”的展示和评价。建构了士绅主流社会的核心价值和道德行为规范。作品浓浓的喜剧色彩不仅给读者带来愉悦,同时给我们以价值的启迪,这部作品把阅读的快乐和价值的判断有机结合起来的创作经验,现在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就奥斯丁如何通过“Manners”来体现她的道德观的问题做一深入探讨。
  
  一
  
  卢本·A·勃洛厄尔曾指出:“《傲慢与偏见》伟大的魅力或者说迷人的伟大正在于它允许我们把道德看成是一种风度‘Manners’。”“good manners”对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家庭和社团内部的和谐。提升道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反之,则成为社会和谐和道德的一种消极力量。
  在《傲慢与偏见》世界里,贝内特家是朗伯恩的名门望族。贝内特先生因贪恋青春美貌,娶了一个智力贫乏而又心胸狭窄的女人,常常拿妻子的愚昧无知寻开心,挖苦嘲笑小女儿们愚蠢,最喜欢大女儿简和二女儿伊丽莎白。尤其是二女儿。贝内特太太最喜欢小女儿莉迪亚,因后者像她年轻时一样风流,喜好追逐军官。贝内特先生失职失体的举动使得女儿们看不起她们的母亲。贝内特太太和她的小女儿们的粗俗的言谈举止,特别是在内瑟菲尔德舞会上集体出丑,招来了贵族达西和新贵宾利姐妹的鄙视。达西瞧不起中产阶级的傲慢举止,特别是对伊丽莎白的怠慢。有违应该尊重他人的绅士风度,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冒失和无理也不符合淑女的行为规范。这些不得体的举止给他们带来了烦恼。影响了家庭、人与人和阶层之间的和谐。特别是莉迪亚私奔事件,成为道德沦丧的丑闻。几乎葬送了两个姐姐的美好姻缘。这些不得体的举止的反复暴露,加大了家庭、人与人和阶层之间的不和谐,象征了当时英国社会的分裂。
  最后,达西克服了傲慢,伊丽莎白抛弃了偏见,实现了道德的升华。结成良缘。伊丽莎白做了彭伯利的主妇后,彭伯利成了乔治亚娜的家,姑嫂之间情投意合,互敬互爱。贝内特先生经常到彭伯利看望:简和宾利为了摆脱朗伯恩的庸俗,搬到了附近居住。“这就为简和伊丽莎白又增添了一条幸福的源泉”;凯蒂大部分时间住在彭伯利,摆脱了莉迪亚的影响,常与高尚的人们接触,有了很大长进:在伊丽莎白的劝说之下,达西和姨妈德布尔夫人达成和解:就连宾利小姐也打消了全部怨恨,保留了到彭伯利做客的权利。这样就出现了一幅人与人之间,家庭内部和社会各阶级之间和谐相处的图景。伊丽莎白和达西成为举止优雅的典范,彭伯利成了士绅社会主流价值的象征。
  《傲慢和偏见》的故事,体现了简·奥斯丁的道德观,使我们认识到“Manners”对坚持士绅社会的主流价值和社会道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巨大作用。
  
  二
  
  奥斯丁坚持了“世态小说”的传统,多从言谈举止方面刻画人物,《傲慢与偏见》中充满了“……对人性的最透彻的理解,对其千姿百态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处洋溢的机智幽默”。
  奥斯丁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展现了人物的可笑之处。以贝内特太太为例,因为嫁女心切,完全生活在一厢情愿的幻觉之中。她认为“有钱的单身汉总要娶位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每遇到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她便要将其视为自己某位女儿“应得的财产”。在她与贝内特先生关于是否该邀请宾利的对话中,表现了她的庸俗。内瑟菲尔德舞会上,她滔滔不绝地大声炫耀宾利和简将要结成的美满姻缘,达西就坐在对面,伊丽莎白劝她倾诉喜悦心情时得放小声一些,贝内特太太反倒骂她胡说八道。“请问:达西先生与我有什么关系,我非要怕他?我看我们犯不着对他特别讲究礼貌,好像他不爱听的话就讲不得。”叙述者用自由间接,引语表现了贝内特太太无法理解丈夫对莉迪亚出嫁不肯开恩后。这样评论道:“她只知道女儿出嫁时没有新衣服是件丢脸的事,而对于她的私奔,对于她婚前跟威克姆同居了两个星期,却丝毫也不感到羞耻。”奥斯丁就这样,用她精湛的语言把贝内特太太这样一个智力贫乏、孤陋寡闻、喜怒无常、是非不分、不知荣辱的人物的可笑的言行举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奥斯丁还通过对人物性格作戏剧化的处理,来展示人物的可笑之处。柯林斯牧师是个集自负和谦卑于一身的蠢汉。在那场著名的求婚闹剧中,他以为凭着他的地位和财产以及和德布尔夫人的特殊关系,财产太少的伊丽莎白巴不得答应她的求婚,他完全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觉之中,遭到伊丽莎白的严词拒绝,还以为那是她“害臊怕羞和性情娇柔的自然流露”。莉迪亚私奔后,他给贝内特先生写来一封劝慰信,在“对先生与尊府老少深表同情”的同时,诅咒莉迪,亚:“早知如此,令媛不如早夭。”并告诫贝内特先生:“敬祈先生善自宽慰,舍弃父女情长。任其自我作践,自食其果。”全然没有一个基督教牧师应有的爱与宽恕的道德精神。
  奥斯丁还通过对情节的反讽性的构思,对人们的可笑之处进行嘲讽。男主人公贵族青年达西主观地断定,贝内特家有那么低贱的亲戚。贝内特家的女儿们“要想嫁给有地位的男人,机会可就大大减少了”后来却被贝内特家的二女儿伊丽莎白迷住。冒然向她求婚,以为人家求之不得,遭到拒绝。一年以后,待两人的误解消除。最终娶了伊丽莎白。而伊丽莎白曾发誓决不嫁给达西。可最后,还是做了达西夫人。贵族凯瑟琳·德布尔夫人认为她的女儿和外甥达西是“天生的一对”,为了阻止伊丽莎白和达西攀亲,亲自到 朗伯恩来干涉。威胁伊丽莎白。后又前去训诫达西。不想却为两位默默相恋的青年通了信息,结果事与愿违,反倒帮了女儿的倒忙,促成了别人的婚事。
  总之,简·奥斯丁以她高超的叙事技巧,使人们在阅读中对人性中的怪癖、错觉、自相矛盾感到好笑,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积极参与价值评价和道德判断。受到道德的熏陶。体现了她的艺术道德观。
  
  三
  
  在傲慢与偏见的世界中,青年人道德的缺陷和“Manners”的失范大多与他们家长的行为举止的影响和早期所受的家庭教育有关。威克姆是达西父亲管家之子,外表和言谈举止很讨人喜欢,由于受母亲“胡花滥用”的影响,从小养成了游手好闲,放荡不羁的性格。虽然老达西有意栽培他。送他上学。但他恶习不改,他为了骗取三万镑财产。而企图勾引老达西的女儿私奔。他误以为伊丽莎白有钱,而讨好她,发现她没钱后。立即转而追求有一万镑遗产的金小姐。他的阴谋被金小姐识破。因负债累累,而脱离民兵团,带贝内特家小女儿莉迪亚私奔。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丑闻的背后隐藏着她母亲的愚蠢和父亲的失职。贝内特太太纵容她追逐军官、寻欢作乐,贝内特先生则是对女儿不加管束,养成了她放荡不羁的性格,私奔后,她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多亏达西鼎力相助。才使她保全了名声。两人结婚后,威克姆仍然恶习不改,弄得生活窘迫,靠姐姐们接济度日。简·奥斯丁通过对两人言行举止的展示和叙述。从反面揭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一个人如果不以道德败坏为耻,反以寡廉鲜耻为荣。就会自甘堕落。
  与威克姆和莉迪亚不同。达西的父母都是善良的人。老达西是德高望重的贵族。只重视教育他如何做人。尊奉各种道义,却纵容他高傲自大。看不起人,养成了傲慢的坏脾气。虽然达西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有这些缺陷,但他能以遵守高尚的绅士道德为荣。以违背高尚的绅士道德为耻,坚持士绅阶级的核心价值。在小说大部分进程中。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矛盾和分歧主要是由于傲慢和偏见造成的。达西认为跟中产阶级的人交往会降低自己的高贵身份。伊丽莎白则认为贵族阶层的人只不过是些势利眼。显然,他们都没有认识到士绅阶级的核心信条,即所有的阶层有着共同的利益,每一个人都有尊重他人的义务。在两人各自的情况下,这种片面的道德观都从不得体的举止中表现出来。伊丽莎白不断地对达西冒失和无礼,而达西也在梅里顿居民面前摆出一付自高自大的样子。双方言谈举止的不断冲突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和分歧。在访问了彭伯里后,伊丽莎白学会了尊重达西,达西通过目睹商人加德纳先生的绅士风度。认识到自己观点的偏狭。从此双方开始理解各自的价值,并改正了他们的不得体的举止,道德得到了升华。从威克姆和莉迪亚的道德堕落和伊丽莎白和达西的道德升华中我们认识到,家庭影响和早期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道德和举止的形成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人际交往中。注意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提升道德水平,养成良好举止。这种叙事修辞技巧充分体现了奥斯丁的道德教育观。
其他文献
摘要 成廉·梅克匹斯·萨克雷的著名作品《名利场》中爱米丽亚和利蓓加的一生都充满了悲剧意味。虽然她们在出身、性格、遭遇和悲剧的具体原因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本质因素却是相同的:即对男性的依附性。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社会的制约,另一方面是由她们自身的因素促成。她们的悲剧表明:女性摆脱这种依附性,是走向独立的出路所在。  关键词 爱米丽亚 利蓓加 悲剧人生 依附性    利蓓加·夏普也算
[摘要] 新媒体环境下湖北经视如何保持自身活力、开拓新的发展方式,是时代给我们出的一道命题。如何创新传播理念及提升文化品格,开拓全新的营销模式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在这场博弈中,最后的赢家是能顺应时代、应时而变的一方。湖北经视频道的贴近性、系统性、民生性使其拥有了即使是新技术也无法抹杀的天然优势。加强媒体间的合作,在准确的市场定位基础上,凸显自身的个性,丰富电视艺术内容,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疆,印之大界,如边栏、格眼、空地等。理,分为小理和大理。小理是每个字或者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关系,对位置关系的辩证认识即为大理。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法”的字义除了法规、制度外,还引申为标准、规范、方法,作为动词则引申为效法。法有大小二意,具体之手段,所谓小法;辩证之义理,所谓大法。  印学始于唐宋,盛于明清。印论中包含技法的篇章基本都在明清之际。作为篆刻的技法内容无怪乎有章法、字法、刀法三部分形式体
读画家任清的花鸟画,产生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笔墨的活力与精神气息;其次是一扫传统花鸟画的刻板程式,注入了生活的质朴气息。这样,任清笔下的花鸟画便体现出一种现代人的情怀与审美追求。  稍加比较,不难发现,与传统花鸟画相比,任清的作品多了些直面生活所产生的激情与有感而发的图式、笔墨。传统花鸟画多表现了文人思想精神,花枝的柔韧、禽鸟轻盈乃至用笔用墨的的浓、淡、干、湿等,越来越倾向于一种“笔墨游戏”式的技法炫
摘要 元代杰出画家倪瓒的生平引起很多人的关注,尤其突然出走江湖之间,成为一名隐士,却又频繁往来于文人绘客之间,个中的原因,难以猜想!  关键词 逸 文化 差异性    由于战乱。元代艺术的中心杭州和吴兴转移到相对平静的苏州、松江和江阴。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众多,有马琬(生卒年不详)、贝琼(生卒年不详)、王蒙(1301—1385,一作1308—1385)。其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倪瓒(1301—1374
摘 要: 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是互相联系、促进、渗透的。为使两者达到融汇相长的目标,走读写结合的路,本文作者尝试了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几种做法,以促进学生阅读水平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 课内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有机联系    一、课内阅读中激起思想和情感的火花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都是广泛阅读的作用。
摘 要: 岑参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本文简要分析了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  关键词: 岑参 边塞诗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特色    唐朝万紫千红的诗坛上,岑参的边塞诗可说是一朵奇葩。他的诗描绘西北边疆雄伟魄丽的山川景物,反映边塞风俗和军旅生活,充满奇异色彩,惹人喜爱,令人神往。《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一篇描写战争的杰作,大约写于天宝十三年
影像表达风格的变化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的摄影记者可以通过网络及时看到世界同行的照片甚至共同参与世界新闻报道的同时让所有记者可以在电脑前面和他们比较照片的高下。这一时代的影像风格以路透社见长,被摄影记者们称为“路透体”,其风格主要为:主体突出,画面简洁,注重色彩和线条,影像更美,戏剧性更强。同时期的照片在“荷赛”中多次获奖,对国内摄影记者的影响和冲击较大。  这种风格被几家都市类报纸接受后,众
《武林大会》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一个传统体育经济电视栏目,以打造民族品牌、弘扬传统体育文化为己任。自2007年初首播以来,不断受到电视界、体育界以及广大观众的好评与关注。然而,随着近年来娱乐栏目的异军突起,以《武林大会》为代表的传统体育节目的收视率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在冲击面前,我国传统体育电视节目只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 传统体育电视节目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研究传统体育电视
国家认同,是国民对自己归属于一个国家的意识。作为一种视觉媒介,电影是传播、记录和再生产记忆的重要场域。电影通过特有的影像符号系统,对历史事件进行书写和重现,为人们的国家认同建构提供文化材料。  在过去的30年里,以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体育竞赛成为国家经济与政治权力的重要象征,成为观察国家之间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文化的窗口。[1]尽管国际体育竞赛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但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并没有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