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育与心育是语文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人文教育和心灵塑造的重要内容,它可以通过陶冶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的灵魂,使学生形成较高的审美素质、健全的心理以及完美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终生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美就成为其永恒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美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使情感得到升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呢?现结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进行一些探索和分析。
从本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编者对课文的选择,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还强化了美育和心育方面的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形成良好的人格确实大有裨益。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生从中得到的收益一定会很大。相反,如果不进行美育,片面进行品德教育以及灌输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就像失去了血肉,失去了活力,显得没有生气,更没有感染心灵的力量。
比如第一单元全是诗歌,无论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是余光中的《乡愁》,其中传达出的无不是爱国和思乡的情感。而这些,都是通过其中美好的意象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美的,“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更是美的,而萦绕其中的是一种不可排解的真情。学生在对上述美好意境的感受中,在反复的诵读体会中,才会产生对我们脚下的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在这里,无论德育还是美育和心育,都达到了完美与和谐,学生因美而生爱,因爱而更加懂得美,两者达到了统一。其余像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手掌”、舒婷和莱蒙托夫笔下关于“祖国”的各种意象,都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一系列的美感体验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就像缠绕在心头的薄雾,久久不散,并得到激发,心灵得到荡涤,变得更加澄明。
第二单元的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乡情美、人情美和质朴美,而隐藏在其中的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中华民族经久而不衰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深入挖掘这些富有美感之处,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就会获得生命教育、道德感染、爱国情操的有机统一。这种美不单纯是视觉的感受和愉悦,而是浸透到心灵最深处的品味和领悟,其美感效应无疑更厚重和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是一篇沉重却富有力量和美感的生命宣言,里面展示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生命之美,这种美超越了一般的风花雪月,通篇表达的是一种顽强、坚毅、勇敢、阳刚的美,对于当下青少年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挫折、整天听着情歌恋曲、崇拜影视明星的一代人来说,其顽强的生命之美的教育意义无疑更强烈,也让这些衣食无忧的儿童少年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真正的美在哪里?在于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在于顽强坚毅的精神,而不在于那些低吟浅唱的无聊追求。学完本文后,再结合下一篇冰心的《谈生命》,学生对于生命之美的认识无疑更加深入了一步。尤其当他们读到“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话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无疑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审美教育是崇高的,是神圣的,是至美的,学生在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巨大而深远的,远非一般的娱乐歌曲或者影视作品所能达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人生的实质,可以让学生在上面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对生命的内涵感受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四单元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威尼斯商人》实际是让我们通过审丑教育,在对比中感受什么是美。尤其是那些打着道德和法律旗帜的道貌岸然的人,其实更加可怕。今天,我们社会的市场经济,和几百年前的英国有部分类似,这篇课文就尤其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学习魏明伦的《变脸》,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剧情的跌宕起伏之美,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川剧的变脸艺术之美,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而在勒曼的《音乐之声》中,既有音乐艺术的美,也有大自然之美,更有人性之美、纯真之美和心灵之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把这多种美融合起来,受到天人合一的美的教育。
本册文言文,选录的虽然辩论文字较多,像《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等,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学的语言之美、辩论之美、逻辑之美,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其审美能力无疑会提高一个层次。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对“孰美”的辩论,其实是让“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和层次,文中各个人物分辩“美”的历程就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礼。而《愚公移山》中渗透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之美,与《热爱生命》中的美,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册最后选录的古代诗词。《关雎》和《蒹葭》可以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之美中体会爱情之美,一种如梦似幻的对爱的美好追求,让人久久回味,余音袅袅,韵味无穷,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学生在感受爱情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朦胧美,这是文学美的最高境界,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读后,相信其对美的体验更深、更悠长、更久远。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人教版)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方面的教育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学也就实现了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培育美好心灵的有机统一。
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美就成为其永恒的精神需求。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通过美的体验、美的感知,在潜移默化中净化灵魂,使情感得到升华并形成健全的人格特质呢?现结合义务教育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进行一些探索和分析。
从本册教材我们可以看出,编者对课文的选择,除了要进行知识传授和思想品德教育,还强化了美育和心育方面的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美好的灵魂,形成良好的人格确实大有裨益。教师如果能深入挖掘,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学生从中得到的收益一定会很大。相反,如果不进行美育,片面进行品德教育以及灌输知识,整个教学活动就像失去了血肉,失去了活力,显得没有生气,更没有感染心灵的力量。
比如第一单元全是诗歌,无论是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还是余光中的《乡愁》,其中传达出的无不是爱国和思乡的情感。而这些,都是通过其中美好的意象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艾青笔下的“土地”是美的,“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更是美的,而萦绕其中的是一种不可排解的真情。学生在对上述美好意境的感受中,在反复的诵读体会中,才会产生对我们脚下的土地的深深热爱之情,在这里,无论德育还是美育和心育,都达到了完美与和谐,学生因美而生爱,因爱而更加懂得美,两者达到了统一。其余像余光中的“乡愁”、戴望舒的“手掌”、舒婷和莱蒙托夫笔下关于“祖国”的各种意象,都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在一系列的美感体验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就像缠绕在心头的薄雾,久久不散,并得到激发,心灵得到荡涤,变得更加澄明。
第二单元的小说,值得一提的是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村和农民的乡情美、人情美和质朴美,而隐藏在其中的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也是中华民族经久而不衰的根本所在。在教学中,如果老师能深入挖掘这些富有美感之处,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就会获得生命教育、道德感染、爱国情操的有机统一。这种美不单纯是视觉的感受和愉悦,而是浸透到心灵最深处的品味和领悟,其美感效应无疑更厚重和浓郁。
值得一提的是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这是一篇沉重却富有力量和美感的生命宣言,里面展示的是一种不屈服于命运的生命之美,这种美超越了一般的风花雪月,通篇表达的是一种顽强、坚毅、勇敢、阳刚的美,对于当下青少年来说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尤其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挫折、整天听着情歌恋曲、崇拜影视明星的一代人来说,其顽强的生命之美的教育意义无疑更强烈,也让这些衣食无忧的儿童少年们真正认识到人生真正的美在哪里?在于不屈不挠的生命意志,在于顽强坚毅的精神,而不在于那些低吟浅唱的无聊追求。学完本文后,再结合下一篇冰心的《谈生命》,学生对于生命之美的认识无疑更加深入了一步。尤其当他们读到“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这句话时,学生对生命的认识无疑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这种审美教育是崇高的,是神圣的,是至美的,学生在这种审美感受中获得的人生启迪是巨大而深远的,远非一般的娱乐歌曲或者影视作品所能达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从另外的角度阐述人生的实质,可以让学生在上面两篇文章的基础上对生命的内涵感受得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四单元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威尼斯商人》实际是让我们通过审丑教育,在对比中感受什么是美。尤其是那些打着道德和法律旗帜的道貌岸然的人,其实更加可怕。今天,我们社会的市场经济,和几百年前的英国有部分类似,这篇课文就尤其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学习魏明伦的《变脸》,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剧情的跌宕起伏之美,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川剧的变脸艺术之美,可以说是两全其美。而在勒曼的《音乐之声》中,既有音乐艺术的美,也有大自然之美,更有人性之美、纯真之美和心灵之美,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会把这多种美融合起来,受到天人合一的美的教育。
本册文言文,选录的虽然辩论文字较多,像《公输》《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等,但可以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学的语言之美、辩论之美、逻辑之美,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其审美能力无疑会提高一个层次。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通过对“孰美”的辩论,其实是让“美”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和层次,文中各个人物分辩“美”的历程就是一次深刻的人生洗礼。而《愚公移山》中渗透出来的坚忍不拔的精神之美,与《热爱生命》中的美,无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值得一提的是本册最后选录的古代诗词。《关雎》和《蒹葭》可以让学生在美丽的自然之美中体会爱情之美,一种如梦似幻的对爱的美好追求,让人久久回味,余音袅袅,韵味无穷,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之作,学生在感受爱情美的同时,感受到中国文学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和朦胧美,这是文学美的最高境界,同时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读后,相信其对美的体验更深、更悠长、更久远。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人教版)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方面的教育内容。正是有了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学也就实现了增加知识、培养能力、形成良好品德、培育美好心灵的有机统一。